变革与振作
来自:董四行(好景常在,好花常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六十三年,对于浩淼的中国历史来说,实在是渺小至极,而对于不同的王朝来说,它或许意味着青春的开始,或许代表着中年的跋涉,或许标志着死亡的将临。 六王毕、四海一。 自秦始皇一统江山以来,直至武昌城头一声炮响,掀开了共和革命的新篇章,中国总共出现了十二个统一的王朝(其中涅 重生的汉、晋、宋各分两朝,不包括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碎片化的时代)。 对于这十二个王朝,开国六十三年意味着什么呢? 少年的改革 西汉开国第六十三年,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汉武帝建元二年 这一年,西汉的第七代皇帝、年仅17周岁的汉武帝刘彻,刚刚即位两年多。 “建元”这个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这一小小的改革,似乎昭示了这位少年天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盼。 从长安城的皇宫,汉武帝无数次地西望。他的特使、25岁的张骞,在这一年出陇西、入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却一走杳无音信。原来,张骞在匈奴境内被俘,自此被匈奴羁押11年。少年天子和青年特使,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西域会与中华帝国建立密切的联系,而大汉王朝将在西域设立“都护”,行使主权。 希图在外交和军事上创新之外,少年天子的最大改革举措,仍在内政上,而且,他将改革的刀锋,直接指向以太皇太后窦氏为核心的外戚家族。 太皇太后窦氏最初并不希望这位孙子即位,她的如意算盘是让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接替其兄汉景帝(汉武帝之父)的皇位。在关键时刻帮助汉武帝成功接班的,是姑母刘嫖,而刘嫖出手相助的原因,据说是汉武帝愿娶其女阿娇为妻、并承诺为其盖一座金屋,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来源。 汉武帝得到了皇位,阿娇也得到了金屋。但汉武帝得到的帝国,却并不稳固。开国63年来,虽然前有所谓的“文景之治”,但也埋下了很多的隐患。王公贵族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诸侯藩镇势力尾大不掉,中央权威日渐沦丧,而官僚体系则被官N代霸占,形同世袭,社会上拜金主义横行,风气奢靡,贫富悬殊扩大。贾谊、晁错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因为侵害到既得利益集团,中央不敢施行。甚至,晁错提议的削藩也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诸侯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公然叛乱。而外患也不少,匈奴连年入侵,文帝时兵锋曾直逼首都长安,而景帝在位16年,匈奴入侵多达5次,堂堂的中华帝国只能用和亲之策应对,靠外嫁公主来韬光养晦。 这样的帝国,不改也的确不行了。这一年,汉武帝宣布改革新政,主要是尊兴儒学、革除利弊和诏贤举荐。引起最大反弹的,就是涉及利益调整的革除利弊,他“令列侯归就国”,将常住在京城的列侯们赶回自己的封底,同时下令各封国必须开放城门,不得私自设立关卡限制出入,并且“谪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削除了这些窦家子弟的贵族属籍。 这样猛烈的改革,让既得利益集团无法接受,他们纷纷到太皇太后面前告状。而御史大夫赵绾的上书,则成为压垮这场短暂改革的最后稻草,他建议汉武帝,“诸政事毋奏东宫(即太皇太后所居地)。太皇太后闻之大怒,密访绾、臧阴过以让上。遂下狱,皆自杀。”老奶奶出手干预,汉武帝身边的改革班子立即集体下岗,“建元新政”宣告流产。 更为严峻的是,无论是刘姓还是窦姓的贵族们,都纷纷要求另立皇帝。此时,姑母兼岳母刘嫖又大力相助,老奶奶也未必想换下这个有锐气有担当的孙皇帝。摇摇摆摆下,汉武帝头上的皇冠最后没有落下。 以落寞结束的这一年,对汉武帝来说,也非毫无收获。在其姐姐平阳公主府中,他新纳了一位美丽的宫女,名叫卫子夫。后来,卫子夫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后,而她的弟弟卫青则成为帝国最伟大的将军。 开国63年的失败,令年轻的汉武帝学会了韬光养晦。此后4年,他甩手朝政,天天玩乐游戏,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改元“元光”,再度全力改革。 不和谐的“和帝” 东汉开国六十三年,公元八十八年,章和二年 这一年,汉章帝刘 逝世,其年仅10岁的儿子刘肇即位,这就是汉和帝,东汉第四任皇帝。新皇帝宣布将下一年(89年)改为“永元”年号。 皇帝年幼,太后自然垂帘听政。这时的太后,与西汉开国63年一样,也姓窦。窦太后并非小皇帝的生母。小皇帝的生母梁贵人,就是因为生了这个儿子,遭到当时的窦皇后的嫉恨,设计将梁贵人的父亲入狱杀害,梁贵人也忧惧而亡,窦氏就成了汉和帝的养母。外戚之间的血腥斗争,是东汉宫庭的主旋律之一。 小皇帝的父亲汉章帝,给他留下的江山似乎并不错。章帝本人是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被后世称为“章草”。这位大书法家,延续了其父亲汉明帝的治国风格,帝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班超两次出使西域,令西域重新称藩于汉,这一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是东汉难得的盛世。 汉章帝最大的问题,是对外戚过于宽纵,开创了东汉外戚专权的新局面。窦皇后的家族,势力极大,其兄窦宪、窦笃“赏赐累积,宠贵日盛”。小皇帝即位后,窦太后手握实权,窦宪则以侍中身份,“内干机密,出宣诰命”,成为实际上的宰辅。 窦宪擅权,在这一年居然派人暗杀疑似窦太后情人的都乡侯刘畅,理由就是担心刘畅可能分权。事败被捕,窦太后震怒,将这位哥哥囚禁在内宫。此时,臣服汉朝的南匈奴前来请兵,希望利用北匈奴的饥荒北伐。窦宪主动请缨,被太后接受,拜为车骑将军,率各族联兵深入大漠,连战连胜,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山。三年北伐战争中,中华帝国的军队深入大漠5000里,将北匈奴彻底击溃,其残部逃亡向西,引发了欧洲的全面动荡,最后颠覆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但是,北匈奴腾出来的空间,被东胡的鲜卑族填补。而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各族纷纷内迁,为日后东晋时的“五胡乱华”打下了伏笔。 立下卓越战功的窦宪,权倾天下,把小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但谁都没有想到,永元四年(92年),小皇帝在宦官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剥夺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随即,窦家几兄弟皆被赐死。而包括《汉书》作者班固在内,窦宪的属下也大多被清洗。此时的小皇帝,年方14岁,其运筹帷幄之早熟,只有日后的康熙皇帝能比。 但如此以来,和帝也将宦官们引进了帝国的权力斗争,外戚-宦官的轮番折腾,成为最后摧毁这个帝国的主要原因。和帝的庙号中虽然写进了“和谐”二字,这个王朝却似乎从来没有与“和谐”贴近过。 窦宪虽然被广泛看作权臣甚至奸臣,却也给东汉王朝奠定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东汉开国63年这年,窦太后推行了“罢盐铁之禁”的经济改革,民间被许可自由生产盐与铁,照章纳税,这令民间的活力大为释放。这些,或许才正是东汉王朝能在上层的不断折腾中依然病怏怏得了个长寿的根本原因? 权争下的平衡 东晋开国六十三年,公元三百八十一年,晋孝武帝太元六年 开国虽然仅仅63年,传到晋孝武帝司马曜手里,却居然已经是第九代了。东晋政权的不稳定,由此可见一斑。司马曜这年仅仅19周岁,却已经在位9年。 这一年,由谢安主导的对北防卫战,已经进行了2年,并且逐渐占据战略上的主动权。3年前(378年),前秦17万大军进攻襄阳,激战一年后城破,前秦军队随即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随即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兵从广陵应敌,四战四胜,扭转战局。 这一年之后,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2年后(383年),双方爆发了“淝水大战”,人数只有7万的晋军,战胜了前秦15万大军,全面胜利,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 东晋是一个残缺的帝国,帝国的北方早已沦丧,只能立都建康。南北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歇,而帝国最强的敌人,是苻坚统治下的前秦。年轻的晋孝武帝,算是东晋的有为之君。在其14岁(376年)亲政后,就实施了税负改革,将按照田地多少征税,改为根据人头征税,而现役军人免交,这对于提升国防实力大有帮助。 外患之外,帝国的内忧也毫不逊色:几个大家族几乎分割了帝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皇帝的权威并不足以号令全国。虽然在5年前(太元元年,376年),皇帝就开始亲政了,但长江上游控制在权臣桓氏手中,而下游则掌握在另一权臣谢氏手中。 权臣们势均力敌,形成了寡头政治,这种平衡成为这一年的帝国希望。 桓氏的核心人物是桓温,已经去世多年。作为当时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桓温却在第三次北伐时,遭遇大败。为了挽回自己的权威,他选择了一种最为给力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力量:废立皇帝。当时的皇帝司马奕被废,史称晋废帝,而司马昱被册立为帝,即晋简文帝。朝政大权完全操在桓温手中,他大肆清洗异己,陈郡殷氏、颍川庾氏两大家族几乎被屠杀殆尽,其势力亦足以随时篡位。 谢家的代表人物是谢安,这位名门才子,被推崇为江左“风流第一”,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关系密切,一起参与了兰亭的诗会,留下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但是,谢安在一次作战失败后,被废为庶人,进入桓温幕府,谋求东山再起。桓、谢二人后来虽为政敌,但一直惺惺相惜。 谢氏家族成为制衡桓温的主要力量。桓温曾威逼病重的简文帝改拟遗诏,预备将大位禅让给桓温,但遭到谢王两大家族的成功阻挠。直到桓温去世,他都未能成功篡位。 桓温虽死,但桓氏大权仍在,为维持稳定,谢安多方调解,保持了内部的势力平衡,在桓氏继续保留荆州控制权的同时,桓氏让出了扬州,交由谢氏,形成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均衡,东晋王朝因此进入寡头政治阶段。 谢安当政时,努力维持朝局的稳定与平衡,这促进了帝国的复兴。但是,这个复兴过于短暂,随着谢安去世后,帝国内政再度败坏,并最终进入了权臣们争先篡位的南朝时期。 “燎炬枯槐”大兴旺 唐朝开国六十三年,公元六百八十一年,唐高宗永隆二年暨开耀元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长寿的王朝,唐朝开国63年时,正是青春洋溢的大好年华。 此时的唐高宗53岁,在位32年,却已经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57岁的皇后武则天。皇帝和皇后,分别被称为“天皇”“天后”,并称“双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唐高宗从父亲唐太宗手上继承下来的江山,早已不是“贞观之治”后的盛世。对外,唐太宗讨伐高句丽失败,对内,豪门圈占土地、贫富悬殊严重。高宗登基后,回归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与民休息,在李勣(徐世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辅佐下,唐朝的国力迅速开始复苏。军事上击败西突厥,边境宁静,内政上政治清明、百姓阜安。这一时期,史称“永徽之治”(永徽是高宗前6年的年号)。 “永徽之治”中,唐高宗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将比他年长4岁的武则天接入宫内,并迅速晋升为皇后。此后,高宗得了风眩病重,几至于失明,朝政逐渐落入皇后武则天之手,武后开始展现其政治才能。19年后(674年),帝后并称“双圣”,武后提出了12条改革建议,涉及“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广言路、杜谗口、用人才”等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其施政纲领。次年,唐高宗风眩症加重,武后终于摄政,改元仪凤,中华帝国进入女主当国的新时代。 开国63年这一年,大唐帝国的军队打败了东突厥阿史德温傅等部,也打败了吐蕃,东突厥薛延陀部率五州(姑衍州、步讫若州、溪弹州、鹘州、低粟州)来降。这是中华帝国边境战争中比较辉煌的一年,因此,武后宣布改元“开耀”,以示纪念。此时的帝国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有说里海),北含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终唐一代,最为辽阔。 这一年,一个轰动朝野的八卦话题是,武后之女太平公主,下嫁薛绍。为了让巨型婚车能顺利通过,帝国政府不惜拆毁了作为婚馆的万年县的城门楼。婚礼当天,火炬映红了天空,夹路槐树因此而被熏死不少,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燎炬枯槐”。 而这个帝国,也开始进入“燎炬枯槐”的兴旺时期。 仁者无敌 北宋开国六十三年,公元一千零二十三年,宋仁宗天圣元年 这一年,年仅13岁的大宋第四代领导核心宋仁宗赵祯,才当政第二年。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10年后(1033年)刘太后病亡,仁宗才开始亲政。 女人当政,丝毫也不影响国家的发展。 刘太后在这一年,批准恢复太宗时期的“贴射法”,这是盐茶税收的重大改革。废除政府预支茶户本钱的制度,允许商人与种茶户之间自由买卖茶叶,但必须在官方的市场内进行,政府收取茶商“息钱”(税),“给券为验”。这一改革,促进了供需直接见面,原先被大茶商垄断的茶利回流国库;政府坐收息钱;商人和茶农的利润也大大增加。 这一年,刘太后还批准了一项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就是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设立“交子务”,开始发行纸币,每年125万“交子”。 “交子”就是纸币,这是四川商民因铁钱沉重,不便携带,而想出的对策。这些民间纸币,由成都的16家富民主持,但是,随着这些富民的衰落,发生了信用危机,无法偿还储户钱款,争讼数起。刘太后摄政后,经再三调研,最后还是决定由官方负责发行纸币。 这一年,泰州的常丰堰在夏季洪汛中溃决,一位盐仓监官给当年的同窗、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写信,建议修筑捍海堰工程。张纶立即报告了中央,大力推荐自己的同窗。两年后,这位小干部被任命为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海堰工程。他的名字叫范仲淹。 若干年后,范仲淹提出的十大政策,掀开了仁宗“庆历新政”的帷幕,那就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在宋代皇帝中,宋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共42年。他或许是历代皇帝中最当得起庙号里的“仁”字的,若干年后他去世时,不仅“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即便是敌对的辽国,也是“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接获讣告,“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700多年后,清代的乾隆皇帝坦陈,他平生只服3个帝王,一是其祖父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时代,被后世不少人都看做是真正的盛世,仅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两人外,其余6人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都出在宋仁宗时期。后人林语堂将此称为中国文人所处的“最好的时代”。 并无喜庆的“重庆” 南宋开国六十三年,公元一千一百九十年,宋光宗绍熙元年 时年43岁的南宋第三代领导核心宋光宗赵惇,此时也是当政第二年。 上一年,宋孝宗将皇位禅让给了光宗,光宗即位后,将他当年被封为“恭州王”的封地“恭州”,改名为“重庆”,意为自己先封王、后即帝位,是“双重喜庆”,如今的重庆即由此得名。 其实,这一年,无论对于光宗还是大宋王朝,都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为了这个皇位,光宗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并因此而对父亲充满了提防与怨愤。皇位到手后,光宗再也不必如同自己当太子那样,为了接班而对父亲低眉顺眼,他开始迅速地疏远父亲,甚至老人生病了也不探望,老人离世了也不服丧。 喜庆二字远离光宗,不仅是父子关系有问题,夫妻关系也很压抑。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妒妇兼毒妇。这位皇后最为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在光宗赞美了一个宫女的美手后,将这双手活生生地斩下,放在盘子里送给光宗。几个受宠的妃嫔,也在皇后的毒手下丧生,令光宗痛不欲生。因为皇后的问题,作为太上皇的孝宗,迟迟不同意光宗册立唯一的儿子、皇后所生嘉王赵扩为太子,甚至计划在光宗之后将皇位再传回光宗之兄的儿子,这令光宗极为忧惧。 多重压力之下,光宗在接位的第3年,居然罹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大权落入了皇后之手。在太上皇孝宗去世之后,权臣韩侂胄、赵汝愚等,在太皇太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的皇后)的同意下,逼迫光宗退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南宋王朝的开国63年,在光宗与李皇后这对夫妻的统治之下,毫无亮点,孝宗时积累的清明政治,迅速腐败。 这一年大宋境内唯一值得注意的事件,就是一个名叫朱熹的儒生,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出来,再把《孟子》上升到“经部”,和《论语》汇集到一起,统一注解,作为一套书刊行问世,这就是所谓的“四书”。自此,四书五经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经典兼樊笼。 这一年,著名天文学家黄裳,向大宋皇帝进献了天文、地理八图。直到今日,黄裳进献的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星位最准、时间最早的古代石刻星图。能将天象都看透的黄裳,是否也看到了这个帝国的悲催一生呢? 迟到的“鲁班天子” 元代开国六十三年,公元一千三百三十四年,元顺帝元统二年 元代开国,一般不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起算,而是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自此到元代灭亡,退回草原,共97年,因此,朱元璋有“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说法。 元代开国63年,是14岁的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当政次年。 这一年,因拥戴之功,权臣伯颜依然出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这位蒙古丞相是罕见的保守分子,他不仅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而且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对于皇帝,他也不放在眼中,敢于当众将皇后从宫中搜出处决,原因仅仅是因为皇后的家族与其敌对。 面对权臣,年轻的皇帝暂时无能为力。元顺帝很小时,其母就因高层的权争而被杀,他本人则被先后放逐到平壤及广西,历经磨难,能活下来就相当不易。他的皇位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以伯颜为代表的一群贵族们的拥戴。 伯颜的倒行逆施,持续到了六年之后(1340年)才结束。小皇帝运筹帷幄,支持伯颜的侄儿脱脱赶走了伯颜,由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这位新丞相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经济改革,恢复科举取士,放开马禁,降低盐额,并修辽、金、宋三史,颁发《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 但是,改革来得太晚了,老天也似乎不再给元朝更多的机会。“脱脱更化”推行不到4年,黄河大面积溃决,政府为筹集资金,不得不饮鸩止渴,推行金融改革,通过“钞法”剥夺民间。这种不择手段的维稳,终于彻底破坏了维稳,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最后掀翻了这个不可一世的政权。当朱元璋的大军逼近大都(北京)时,元顺帝率后妃逃回大漠,元代至此而亡。 这位末代皇帝心灵手巧,能自己动手做不少器物,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头眼爪尾自行转动的龙舟,人称“鲁班天子”。但是,迟到的鲁班已经无力救国,他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在大漠中再度维持着一个史称“北元”的小朝廷。 绚烂易碎宣德炉 明代开国六十三年,公元一千四百三十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 大明帝国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这年33岁,登基已经6年。 这一年,在首都北京,被囚禁的皇叔、赵王朱高燧去世,这标志着困扰大明帝国半个多世纪的藩王问题彻底成为历史。6年前,明宣宗的继位过程,就因叔父们的暗杀甚至武装叛乱,而充满了凶险。 这一年,在帝国的南方,明宣宗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自明成祖以来,中华帝国已经将安南设为郡县,纳入版图,但该地一直动荡不安,牵扯明朝大量的军力、财力和物力。皇帝放弃安南,当时就引起不少争议,毕竟这将导致数十万大军数十年奋战的成果付诸东流,而中华帝国自此也失去了向东南亚扩张的基点。而在这一年,朝野上下的确看到了,放弃安南大大减缓了财政的负担。 这一年,在帝国的北方,明宣宗批准东北的兀良哈朵颜等三卫,可以与明朝互市交易。这三卫曾在宣宗即位初期于边境地区大肆掳掠,却又因畏惧宣宗亲征而谢罪入贡。 这一年,在大洋之上,已经年过六旬的郑和,进行了第7次航海,远及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沿岸。 不仅这一年,整个明宣宗一朝,都是明史上少有的中兴气象。 这一年,明宣宗宣布禁止官员、尤其御史迎来送往,整顿官场风气:“风宪官须守法乃能以法治人。今御史多轻薄少年,不以礼德自治,喜人阿谀奉承,苟失迎送,辄生事挫辱。在外官亦不能自执礼法,谄谀成风。其榜示禁约,申明御史巡按有司迎送之禁。违者治罪。” 这一年,明宣宗诛杀宦官袁琦及阮巨队等人。袁琦自幼侍奉宣宗,伏势贪纵,擅自派宦官阮巨队等往广东等地以采办为名,掠夺军民财物。同时,宣宗令都察院发出公告,严禁内官内使怙宠作威,“若中外军民人等有投托跟随内官内使,因而拨置害人者,全部判以死罪”。当然,也恰恰是在宣宗朝,帝国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等,将宦官引入了国家管理体系,成为日后宦官专权的开端。 这一年,没有任何史料说明,33岁的明宣宗如何继续巩固和提高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斗蟋蟀(促织)。这位皇帝因这项爱好,而被人戏称为“促织天子”,通过《聊斋志异》的《促织》,这一形象更是得到广泛传播。而历史证明了,皇帝只要大方向抓对了,区区一点怪异爱好,并不影响一个英明君主的塑造。 开国63年,大一统的12个王朝中,3个已经夭折(秦、西晋、隋),3个则一地鸡毛(东晋、南宋、元),余下的6个王朝,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出自最高领导人本身(西汉、明、清),有的出自摄政的皇太后(东汉、北宋),有的出自擅权的皇后(唐),但无论是谁主导了变革,历史已经给出了结论:这些王朝都因此而延年益寿。 开国63年,究竟是日暮穷途的“老大帝国”,还是乳虎啸谷的“少年中国”,或许,就是要看这一年在忙些什么? 文/ 雪珥 (雪珥注:因篇幅所限,本文对清代开国63年没有展开,将在今后的清史文章中另行涉及。)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短视频改变大脑 (董四行)
- “绝望中年” 这个词今后会越来越火 (董四行)
- 【A】理性|赚钱这件事 (董四行)
- 来跟过来人聊聊人生困惑吧 (Kyattsu妮妮)
- 猜猜骗子的经济学修养有多深 (董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