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刘克明苏联研究著作两部
来自:江湖遠人(曹孟德斯鸠摩智。)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85216/ 目录: 第一编 苏维埃俄国早期的政治经济体制(1917―1924) 第一章 列宁关于俄国新体制的设想及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国内条件 第一节 旧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一 列宁对旧俄体制特征的概括 二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封建关系的束缚 三 极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具有牢固的继承性 第二节 列宁对俄国新体制的设想 一 政治体制 二 经济体制 三 政党问题 第三节 1917―1924年影响苏维埃俄国政治经济体制变化的诸因素 一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未被充分认识的社会形态 二 国际环境对新生苏维埃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三 战争引起的苏俄国内形势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四 欧洲革命形势及某些社会主义理论观念的影响 五 俄国历史传统体制的影响 第二章 1917―1924年苏维埃俄国国家政权体制的演化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最高政权机关的建立及其权力分配 一 十月革命前的全俄工兵苏维埃和农民苏维埃 二 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第二届代表大会 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临时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与职权范围 第二节 苏俄建国初期的多党联合执政 一 关于立法权归属问题的争论 二 围绕“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问题展开的斗争 三 立宪会议的召开与解散 第三节 内战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 一 战时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工农国防委员会体制概述 二 战时体制下的人民委员会所属特殊工作机构 三 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在保卫苏维埃政权中的历史作用及其改组 第四节 苏维埃政权民主制度的演化 一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民主制度及其演化 二 由选举制向委派制,由委员制向一长制的转化 第五节 群众组织的地位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变化 一 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会组织概况 二 工会同布尔什维克党以及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 第六节 关于成立苏联问题 一 列宁的无产阶级民族解放原则 二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的苏维埃民族国家关系 三 关于成立苏联的两种方案的分歧 四 关于1924年的苏联宪法 第三章 1917―1924年政党在苏维埃俄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十月武装起义时期的政党同盟关系 第二节 从政党同盟走向分裂 第三节 一党执政和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加强 一 完善并加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二 取消党内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 三 采取清党措施,纯洁执政党的队伍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同国家政权及群众团体的关系 一 关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 二 列宁论政党同国家机关的关系 三 无产阶级政党及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包括群众团体)的关系 第四章 十月革命后经济体制的草创及战时共产主义体制问题 第一节 早期的经济体制改造 一 土地革命的实现 二 工人监督和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的建立 三 初期的国有化(1917年10月―1918年夏) 四 停止“赤卫队进攻资本”的必要性及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纲领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 一 余粮征集制的形成 二 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和总局管理制的形成 三 普遍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四 分配领域中的非常体制 五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把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延伸为社会主义和平经济建设体制的尝试 一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不仅仅是战时体制 二 战时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的客观条件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卓有成效的建设时期 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 在理论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不断地批判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产生的“直接过渡”的思想和理论 二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和实践上,从俄国实情出发,实行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 三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 四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带动或要求政治体制作相应的改革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中潜伏着的政治危机 第二节 粮食税――康庄大道的起点 第三节 从“商品交换”到工农国家监督下的自由贸易――认识和实践上的另一次飞跃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初期和中期的土地关系 一 改革土地使用法及其实施 二 以财政手段扶持农业的振兴 三 发展农业税收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第五节 工商业体制的改革 一 国营工业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失误 二 租赁制、租让制和私营商业企业的发展 第六节 劳动制度与报酬体制的变化 一 从劳动强制到自由选择职业 二 劳动报酬和奖励制度的改革 第七节 金融财政体制的新变化 第八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计划体制的初步形成 第九节 新经济政策的成就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 所谓的耐普曼资产阶级问题 二 关于所谓的富农阶级问题 三 城乡剩余劳力,即失业现象问题 四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 五 农业商品率问题 六 工业化资金来源和发展速度问题 第六章 列宁晚年对进一步实行体制改革的设想 第一节 列宁晚年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列宁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一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的建议 二 关于改革国家政权机关的思想 第三节 关于完善“小农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想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第五节 如何评价列宁晚年思想 第二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24―1953) 第七章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条件 第一节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国际条件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理论思想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影响 一 直接过渡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经济职能强化理论的影响 三 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和国家专政职能强化理论的影响 四 党政关系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 帝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传统的影响 第八章 高度集权的党内领导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纷争与党的领导体制的进一步集中化 一 斯大林领导前期有关党内生活准则的论述 二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纷争 三 党的领导体制的进一步集中化 第二节 斯大林领导后期个人迷信的盛行 一 总书记集权的领导体制 二 对领袖无休止的颂扬 三 严重的后果 四 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第九章 联共(布)对苏维埃国家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斯大林关于党是国家领导力量的论述和实践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的党政关系 一 联共(布)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二 联共(布)和政府机关的关系 三 斯大林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干部制度第四节 联共(布)的思想理论工作及其体制 第十章 斯大林时期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层苏维埃建设 一 国家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 二 集体化运动中的基层苏维埃 三 群众参政范围的扩大 四 苏维埃选举制的演进 五 成绩和局限 第二节 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国家权力机关建设 一 新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与经过 二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原则的完善 三 苏维埃选举制度的重大进步 四 国家权力结构中集中制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五 国家权力机关日益萎缩的趋势 第三节 斯大林关于不断强化苏维埃国家机器的理论和实践 一 斯大林关于加强国家机器的理论 二 加强国家保卫职能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三 加强国家专政职能,国家安全机关的畸形发展及其严重后果 四 加强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的职能,国家集中管理体制的强化和运行 五 人民群众管理、监督职权的削弱和丧失 第十一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传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 一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二 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三 以行政手段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指令性的计划体制 一 计划管理机构体系 二 计划指标体系 三 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四节 单一的所有制体制 一 传统苏联模式的所有制结构 二 高度集权的国家所有制形式 三 不平等的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 第五节 传统的分配体制 一 工资管理体制 二 社会消费基金制度 第六节 高度集权的财政信贷体制 一 财政审批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二 国家直接控制财政收入来源 三 实行直接的预算拨款制 四 银行信贷集中化 第七节 供给制式的物质技术供应体制 一 实行国家供委集中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二 实行按计划签订经济合同的物资调拨制 第八节 国家严密控制的农业体系 一 国家严密控制的农业所有制体制 二 高度集中的农业计划体制 三 国家半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产品的收购体制 第十二章 斯大林后期苏联在理论上和经济体制上的僵化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三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变革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三 关于利用经济杠杆问题 第四节 关于农业合作制理论 一 关于农业承包制问题 二 关于合作制的发展前途问题 第五节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第六节 关于其它几个理论问题 第十三章 对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简要评论 第一节 斯大林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病 第三节 主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三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953―1964) 第十四章 反对个人崇拜,在党政领导体制方面实行改革 第一节 批判个人崇拜,冲破思想束缚 一 反对个人崇拜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苏共领导的共同要求 二 反对个人崇拜有深远的意义 三 苏共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反对个人专政,实行集体领导 一 把党政最高职务分开 二 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实行集体领导 三 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和党中央全会 第三节 党内斗争对党政领导体制的影响 一 肉派的主要分歧和分歧的性质 二 党内斗争对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四节 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一 干部更新制度的具体规定 二 干部更新制度的积极意义 三 干部更新制度的局限性 第五节 划分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 一 改组的原因和办法 二 改组的严重后果 第十五章 加强法制和发扬民主方面的措施 第一节 清除贝利亚,整顿国家安全机关 一 清除贝利亚,限制内务机关的职权 二 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和恢复名誉的工作 三 整顿和改组国家安全机关 四 批判错误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健全司法制度 一 恢复检察机关的职权 二 加强审判机关,扩大地方法院的权力 三 重建律师制度 第三节 修改法令,完善立法 一 修改法令,取消或减轻某些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 二 制定法令,加重打击严重犯罪行为 三 颁布一系列新的立法纲要 四 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立法权限 第四节 改进苏维埃制度 一 制定《罢免法》,严格遵守宪法规定 二 扩大地方苏维埃的权限 三 增加并定期更换苏维埃的代表 四 提高苏维埃常设委员会的作用 第五节 改组监察机关,提倡群众监督 第六节 提高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 提出“国家职能转变”论 二 扩大社会团体的权限 三 广泛建立人民志愿纠察队和同志审判会 第七节 政治逐渐趋向公开化 第十六章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组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部改革 第二节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改组的内容 第三节 改组后出现的问题和补救措施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试验 第十七章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农业落后是赫鲁晓夫执政后面临的迫切问题 第二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初步成就 第三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第十八章 赫鲁晓夫时期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第一节 对赫鲁晓夫时期体制改革的创新意义与历史性贡献应给予充分估价 第二节 体制改革的矛盾性及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克服个人崇拜的关键是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第四节 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超越历史阶段的思想对体制改革的失败有严重影响 第四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和停滞(1964―1982) 第十九章 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一节 恢复以前的党政组织系统,加强党政集中领导体制 一 在党政组织方面恢复部门领导体制 二 对赫鲁晓夫的批评和理论上的修正 三 个人集权趋向的加强和新的个人崇拜 四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难以纠正 第二节 调整干部政策,稳定干部队伍 一 废除干部轮换制,强调干部的继承性原则 二 强调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改进干部培训制度 三 干部地方化方针在执行中产生的问题 四 继续实行干部委任制削弱了干部制度的民主原则 五 国家管理机构日益膨胀 第三节 苏维埃制度的新发展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问题 一 苏维埃制度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形式的若干发展 二 苏维埃民主制度和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中的问题 三 苏维埃民主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 第四节 法制建设的发展问题 一 通过苏联新宪法和完善立法 二 恢复、健全执法机关 三 普遍进行法制教育 四 法制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章 不彻底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1965年工业管理和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一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经济的集中领导 二 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三 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 四 采用若干经济方法刺激企业完善管理 第二节 完善工业管理体制与联合公司的发展 一 建立联合公司的背景和意图 二 联合公司的类型 三 建立联合公司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完善计划管理工作的“新决议”收效甚微 一 “新决议”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 经济改革“新决议”的特点 三 部门管理的危机和改进部门管理的新探索 第四节 关于农业体制改革问题 一 农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 二 农业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及后果 第二十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体制改革的评价 一 经济增长率下降 二 经济效率呈下降趋势 三 经济改革后,生产中的浪费现象并未减少 四 经济改革并没有为企业增加活力和促进技术进步 第二节 影响体制改革的政治因素 一 党、政高度集权和党政不分 二 领导人的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三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没有有机的结合 第三节 苏联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对体制改革的影响第四节 僵化的理论观点对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 关于社会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二 关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三 关于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四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 五 关于企业间的竞争问题 第五节 官僚化的领导体系、机构和人事制度对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对旧体制必须采取根本改革的方针 第二节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体制改革先于工业有其必要性 第四节 重视经济管理领导干部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第五节 改革缺乏综合性所带来的问题值得注意 第六节 高度中央集权、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阻碍了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进展 第五编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83― ) 第二十三章 全面改革的政治路线和理论基础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二 向集约化发展道路过渡十分缓慢 三 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政治生活停滞、僵化,社会腐蚀因素泛滥,不正之风盛行 五 阻碍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全面改革的方针 一 加强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完善 二 全面改革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第三节 全面改革的理论准备 一 重新估计和修正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 批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自动适应论” 三 在所有制方面突破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凝固化和简单化的观点 四 在商品货币关系方面提出要克服过去的偏见,扩大其运用范围 五 提出“全面民主化”方针发展人民社会主义自治 六 在时代等问题上的新观点 第二十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一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作用 一 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二 关于党的领导作用 三 明确划分党的机关和国家机关的职能 四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第二节 改进人民代表苏维埃的活动 一 完善党对苏维埃的领导 二 加强最高苏维埃的作用 三 扩大地方苏维埃的权限 四 完善苏维埃选举制度 第三节 政府机构的改革 一 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政府机构改革的作法 第四节 改革干部制度 一 调整干部政策 二 革新任用干部的标准 三 改革干部任用制度 四 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第五节 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一 完善苏维埃制度,使它有利于广泛地吸收劳动人民参加管理 二 通过社会团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三 提高劳动集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权 四 通过人民监督体系参加管理活动 五 发展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 六 利用各种直接民主形式参与管理活动 第六节 意识形态工作的改革 一 改变旧观念,发展新思维 二 改变社会科学脱离实践和脱离生产的不良倾向 三 放宽文艺政策 四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五 广泛开展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同劳动人民直接会见和接触的活动 六 比较客观地对待历史人物和著名人物 七 扩大新闻报导的公开性 第二十五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改革 第一节 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企业经济改革试验 一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试验 二 企业自筹资金的试验 第三节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 推广集体承包制和发展家庭承包形式 二 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扩大商品生产者支配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三 建立新的农工综合体管理体系,加强农工一体化 第四节 其它领域中的改革 一 国内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改革 二 外贸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体制改革 三 以克服平均主义为中心的工资制度改革 四 颁布个体劳动法,从法律上肯定个体劳动 五 允许私人组织合作社 第五节 确定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总体方案 一 明确规定企业的地位和性质 二 把改革企业(联合公司)的经营机制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中心 三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四 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 五 使部门经济管理和地区经济管理相结合 六 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前景 氹洜恴: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08107&uk=2365922384 ————————————————————————————————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278325/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第二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超越阶段”的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矛盾?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种类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第四节 矛盾是否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 第三节 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 第四节 个人所有制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 第五章 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第二节 物质利益原则与精神刺激原则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需分配因素” 第四节 反对平均主义问题 第六章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第三节 关于利用经济方法问题 第四节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农民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其他阶层 第八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党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党制”和“多党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第三节 党的基本领导职能和领导方法 第四节 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社会团体的关系 第五节 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九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第二节 “全民国家”的理论 第三节 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 第十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民族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概念 第二节 关于民族自决和联邦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规律 第四节 人们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 第五节 反对民族主义倾向 第十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节 战后时期苏联领导人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认识和变化 第二节 关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性质、内容、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认识的变化 第四节 科技革命对苏联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结束语 氹洜恴: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09884&uk=2365922384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尔」品牌名之由来 (江湖遠人)
- 迻译202401031644 (江湖遠人)
- 乌兹别克斯坦发布最新拉丁字母方案:自1993年以来,该国一直... (江湖遠人)
- 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到2023年完全改用拉丁字母书写乌兹别克文 (江湖遠人)
- 您知道吗?70年前,围绕新中国的名称曾有两个激烈争论 (江湖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