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态度与行为

爆米花

来自:爆米花
2012-11-04 15:30:4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周波

    周波 2012-11-04 18:33:33

    这个话题和从众中的服从和顺从有没有关系啊?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06 18:29:04

    这个话题和从众中的服从和顺从有没有关系啊? 这个话题和从众中的服从和顺从有没有关系啊? 周波

    "假从众"就是态度行为不一致啊~但是要有例子哦

  • Destruction

    Destruction 2012-11-07 12:44:45

    看了楼主的帖子,精神为之一振,胸腹之中的浊气荡然无存,先天之气环绕四周,一个“顶”字缓缓成形。惊叹一个新的讨论形式即将诞生。楼主的想法十分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思考的能力,也能促使人们多多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事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周波

    周波 2012-11-07 12:59:24

    对权威的信任程度 比如说在二战中的德国士兵,他们对波兰也没有仇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对生命也是存在一种敬畏的。但是战争中他们也是残杀波兰士兵,以及一些无辜的人,因为他们受到了纳粹高层的命令,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对希特勒政府的高度信任。这也算是行为和态度分离的例子吧

  • 西西

    西西 2012-11-07 19:38:02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这个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本来讨厌那个人,但是为了某种原因(我需要他的帮助,或者他有权有钱,或者得罪了他会惹麻烦等等),我不会表现出我很讨厌他,而相反,会做出很喜欢他的样子,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适应社会。我觉得可能跟社会适应有关吧

  • 我知,我不知?

    我知,我不知? 2012-11-08 01:00:25

    我觉得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也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大多数人都表示讨厌考试作弊,可是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考个好成绩,或者免补考,会选择作弊 还有就是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平,但是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也会导致态度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巴特森等人做的实验中:他们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的彩票),而另一个却无聊且没有奖励。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排给别人。20个人中仅仅有1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在接下来关于道德为善的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者一些硬币,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通过私下的抛掷硬币,即使他们选择了抛掷硬币,但还是有90%的人把自己安排在好的任务中!这一结果仅仅是由于他们自行决定硬币朝上还是朝下的意义而导致的吗?在另一个实验中,贝斯顿在硬币的每一面都贴了标签,以明确抛掷的结果。但28人中仍然有24人给自己安排了好任务。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 王一情

    王一情 2012-11-10 20:48:21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去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出现这种权宜从众时,人们就会出现行为和态度的分离。比如说班上组织去玩,某人因为身体不适不想去,但是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就不得不参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为群体压力和个人压力。群体压力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上述例子就是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还有他人的劝说、强迫,本来不想去玩的,他人会拉你一起去,你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或者不想伤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勉强去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个人的压力。

  • 牟攀慧

    牟攀慧 2012-11-10 22:06:43

    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如果个人觉得自己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价值不高,而且实现行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大,或不在能力范围内,则我们的态度可能会和行为发生分离。 他人的压力,如果是重要他人对我们行为的期望,或者他人权威很高,我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和行为一致。反之,则容易发生分离。 知觉到对结果的控制能力,如果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后的结果很严重,我们难以控制局面,则不易发生态度与行为的分离。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40:52

    看了楼主的帖子,精神为之一振,胸腹之中的浊气荡然无存,先天之气环绕四周,一个“顶”字缓缓成 看了楼主的帖子,精神为之一振,胸腹之中的浊气荡然无存,先天之气环绕四周,一个“顶”字缓缓成形。惊叹一个新的讨论形式即将诞生。楼主的想法十分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思考的能力,也能促使人们多多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事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Destruction

    咋以前都没有发现你那么有喜感喃??不去说评书浪费了~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42:27

    对权威的信任程度 比如说在二战中的德国士兵,他们对波兰也没有仇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 对权威的信任程度 比如说在二战中的德国士兵,他们对波兰也没有仇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对生命也是存在一种敬畏的。但是战争中他们也是残杀波兰士兵,以及一些无辜的人,因为他们受到了纳粹高层的命令,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对希特勒政府的高度信任。这也算是行为和态度分离的例子吧 ... 周波

    这个似乎有点像“服从”啊~但还是可能发生态度与行为的分离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46:44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这个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本来讨厌那个人,但是为了某种原因(我需要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这个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本来讨厌那个人,但是为了某种原因(我需要他的帮助,或者他有权有钱,或者得罪了他会惹麻烦等等),我不会表现出我很讨厌他,而相反,会做出很喜欢他的样子,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适应社会。我觉得可能跟社会适应有关吧 ... 西西

    亲,这个似乎是迫于满足个人利益的原因~例子切题啦 但是尽量给出一个社心性质的原因哈~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49:55

    我觉得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也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大多数人都表示讨厌考试作弊,可是在考 我觉得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也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大多数人都表示讨厌考试作弊,可是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考个好成绩,或者免补考,会选择作弊 还有就是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平,但是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也会导致态度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比如巴特森等人做的实验中:他们给被试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十分诱人(被试能够挣到有可能中30美金的彩票),而另一个却无聊且没有奖励。要求被试必须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并把剩下的一个任务安排给别人。20个人中仅仅有1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在接下来关于道德为善的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者一些硬币,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通过私下的抛掷硬币,即使他们选择了抛掷硬币,但还是有90%的人把自己安排在好的任务中!这一结果仅仅是由于他们自行决定硬币朝上还是朝下的意义而导致的吗?在另一个实验中,贝斯顿在硬币的每一面都贴了标签,以明确抛掷的结果。但28人中仍然有24人给自己安排了好任务。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 我知,我不知?

    “外界压力”这个归因给的很好,就是作弊的例子值得商榷,我想大多数对于作弊没有明显的抵触态度吧,毕竟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大家都想作弊的~ “道德伪善”的例子很切题!看得出来认真看书了哦~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54:20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去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去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出现这种权宜从众时,人们就会出现行为和态度的分离。比如说班上组织去玩,某人因为身体不适不想去,但是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就不得不参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为群体压力和个人压力。群体压力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上述例子就是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还有他人的劝说、强迫,本来不想去玩的,他人会拉你一起去,你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或者不想伤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勉强去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个人的压力。 ... 王一情

    总体来说还是讲的是“压力”这个因素,只是你很细心的将他们分开了~谢谢支持!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18:59:23

    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如果个人觉得自己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价值不高,而且实现行为所需要付出的 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如果个人觉得自己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价值不高,而且实现行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大,或不在能力范围内,则我们的态度可能会和行为发生分离。 他人的压力,如果是重要他人对我们行为的期望,或者他人权威很高,我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和行为一致。反之,则容易发生分离。 知觉到对结果的控制能力,如果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后的结果很严重,我们难以控制局面,则不易发生态度与行为的分离。 ... 牟攀慧

    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可以综合一下吧~都可以归因于“对行为结果的价值及后果的评估”吧 只是个人意见哈,仅供参考~另外,最好再加上可以证明的例子哦~

  • Asam范贾汀汀

    Asam范贾汀汀 (麻豆,你爱谁?) 2012-11-11 20:04:06

    我起件事情,一个朋友和他男朋友疑似因为小三分手了,然后朋友对我说;他真勒很犯贱,我不会和他合,现在无比恶心他。但是第二天复合的消息就来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吧,就像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觉得对他只是怨恨,再也不会理他,但还是会忍不住看他社交网等等,有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为了迎合一种社会规则,或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1 20:57:44

    我起件事情,一个朋友和他男朋友疑似因为小三分手了,然后朋友对我说;他真勒很犯贱,我不会和他 我起件事情,一个朋友和他男朋友疑似因为小三分手了,然后朋友对我说;他真勒很犯贱,我不会和他合,现在无比恶心他。但是第二天复合的消息就来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吧,就像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觉得对他只是怨恨,再也不会理他,但还是会忍不住看他社交网等等,有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为了迎合一种社会规则,或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 Asam范贾汀汀

    “有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为了迎合一种社会规则,或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这个可以理解为缓解认知冲突?? 至于这个失恋的例子我觉得值得商榷,毕竟你朋友内心还是喜欢她男朋友的吧~这个最多就算个“口是心非”啦~其实她的态度还是没有和她的行为分离啦

  • 熊猫

    熊猫 2012-11-11 22:15:54

    嘿嘿 恰好我今天看了这章节哦 关于我们态度与行为出现分离我想到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不一致,关于原因虽然还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我想到了一些例子 关于我们十幢坍塌的事件,有一大部分优秀的学生(例如党员或在老师眼里表现很好的学生)她们虽然对于这次事件有明显的不满,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在领导,老师却是迎合老师观点的行为;尽管那些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到处都是,人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她们所表现的态度与她们的行为去不一致,她们还是热衷于吸烟,等等

  • 小多@提子

    小多@提子 2012-11-11 22:17:44

    在社会里有太多的人会做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事情。就拿我们最平常的生活琐事来讲吧,你进一家餐馆,吃了第一样东西后,你可能会讨厌那家餐馆的食物,并且会在言语上表现不满,但是在大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把那些点的东西都吃掉,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对餐馆的负责人投诉,这种不满只是局限于口头表达,在行为上我们还是会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再比如说,你的一个一般朋友问你他今天的衣服好不好看,虽然你觉得不好看,但是你也会说很好看。这种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鉴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内外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压力、强迫等等,当然也有自身内部的因素。还是要全面的考虑。

  • 迟迟

    迟迟 2012-11-12 00:12:19

    当有外界压力的时候,而你明显又是少数,那么久形成了言行不一致。在另外一种情景也会,比如行为预测害怕失败,就会言行不一致,比如在愚人节那天真心的表白,上一个可能是在大家都认为皇帝穿了新衣的情景下。也反面印证了孩子是最不受那些观念或是规范的。手机打字太累,明天接着补充,今晚再想想。

  • 宋美学

    宋美学 2012-11-12 21:06:25

    比如,几乎吸烟的所有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没几个人会为了健康戒烟,我觉得这也算个态度与行为分离的例子吧。我觉得之所以对吸烟的态度和行为分离的原因可能是分离后与他人无关,只关乎自己,分离了也不会对其他人有什么内疚,责任不够强,而且有害健康也是慢性的,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来的,而且戒烟很痛苦,如果为此戒烟,付出的代价比分离大多了。除非自己真的肺出了毛病,或许会吓得戒烟,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命了,这代价就大了。

  • 请照顾好自己哈

    请照顾好自己哈 2012-11-12 21:27:49

    态度和行为本应是相一致的,但是现实中二者分离的现象却好多。归其原因我认为与自我保护、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有关。 人为了可以生存,更好的生活,达到他的目的。他就要对自己进行伪装和掩饰,来符合社会(生存环境)的要求(或规则),避免受到伤害和抛弃,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帮助。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2 22:13:15

    嘿嘿 恰好我今天看了这章节哦 关于我们态度与行为出现分离我想到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行 嘿嘿 恰好我今天看了这章节哦 关于我们态度与行为出现分离我想到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不一致,关于原因虽然还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我想到了一些例子 关于我们十幢坍塌的事件,有一大部分优秀的学生(例如党员或在老师眼里表现很好的学生)她们虽然对于这次事件有明显的不满,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在领导,老师却是迎合老师观点的行为;尽管那些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到处都是,人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她们所表现的态度与她们的行为去不一致,她们还是热衷于吸烟,等等 ... 熊猫

    十幢那个好学生的例子,我觉得可能由于他们想维护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印象,渴望得到较好的评价吧……硬要归因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利益驱使”吧,维护好印象对他们的学业有好处~个人观点哈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2 22:15:18

    在社会里有太多的人会做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事情。就拿我们最平常的生活琐事来讲吧,你进一家餐 在社会里有太多的人会做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事情。就拿我们最平常的生活琐事来讲吧,你进一家餐馆,吃了第一样东西后,你可能会讨厌那家餐馆的食物,并且会在言语上表现不满,但是在大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把那些点的东西都吃掉,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对餐馆的负责人投诉,这种不满只是局限于口头表达,在行为上我们还是会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再比如说,你的一个一般朋友问你他今天的衣服好不好看,虽然你觉得不好看,但是你也会说很好看。这种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鉴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内外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压力、强迫等等,当然也有自身内部的因素。还是要全面的考虑。 ... 小多@提子

    这两个例子在生活中确实很常见嘞~但是你说的“内因”能不能再明确点呢?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2 22:19:11

    当有外界压力的时候,而你明显又是少数,那么久形成了言行不一致。在另外一种情景也会,比如行为 当有外界压力的时候,而你明显又是少数,那么久形成了言行不一致。在另外一种情景也会,比如行为预测害怕失败,就会言行不一致,比如在愚人节那天真心的表白,上一个可能是在大家都认为皇帝穿了新衣的情景下。也反面印证了孩子是最不受那些观念或是规范的。手机打字太累,明天接着补充,今晚再想想。 ... 迟迟

    皇帝的新装这么经典的童话都被你想到了~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2 22:23:25

    比如,几乎吸烟的所有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没几个人会为了健康戒烟,我觉得这也算个态度与 比如,几乎吸烟的所有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没几个人会为了健康戒烟,我觉得这也算个态度与行为分离的例子吧。我觉得之所以对吸烟的态度和行为分离的原因可能是分离后与他人无关,只关乎自己,分离了也不会对其他人有什么内疚,责任不够强,而且有害健康也是慢性的,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来的,而且戒烟很痛苦,如果为此戒烟,付出的代价比分离大多了。除非自己真的肺出了毛病,或许会吓得戒烟,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命了,这代价就大了。 ... 宋美学

    这个例子刚好我在书上看到了~这个因素是“可控性感知的决定性”,意思是某人对完成某种行为简单或困难的感知。对吸烟者来说“戒烟”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难度,因此就算他们深知吸烟的危害还是会控制不住要吸烟~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2 22:29:12

    态度和行为本应是相一致的,但是现实中二者分离的现象却好多。归其原因我认为与自我保护、生存需 态度和行为本应是相一致的,但是现实中二者分离的现象却好多。归其原因我认为与自我保护、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有关。 人为了可以生存,更好的生活,达到他的目的。他就要对自己进行伪装和掩饰,来符合社会(生存环境)的要求(或规则),避免受到伤害和抛弃,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帮助。 ... 请照顾好自己哈

    我咋感觉这个有点像从众呢??虽然从众也出现了态度与行为的分离,但是个体的隐藏态度并没有发生改变

  • 向建平

    向建平 2012-11-12 22:40:16

    10幢垮塌事件发生后,由于校方粗鲁的处理方式,直接安排某部分女生搬进女生院,引发了众多女同学抗议。同时也有很多女同学迫于各种压力,虽然不愿意搬进女生院,但是还是无可奈何地搬过去了。这就发生了态度与行为的分离现象。

  • 月亮OR便士

    月亮OR便士 2012-11-13 10:05:35

    权威和具体社会情境,比如,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我对老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是不赞同的,并且因为这些看法和观点不能够很好地继续听课,从态度上来说我是很想反驳的。但是由于传统上对老师这一身份通常被看做是权威者,因而产生服从。但是这种服从只是行为上的。另外在课堂这一社会环境下,综合考虑其他各方面因素选择不干扰课堂秩序。以上两种因素都有可能是个体发生态度与行为的分离!

  • 不记得了

    不记得了 (心深似海,波澜不惊) 2012-11-13 11:28:00

    言行不一么?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差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貌似这种行为更加普遍,因为人是社会型动物,在完善自己价值观的过程中难免会与社会价值产生摩擦,但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被排斥,大部分人会选择用社会普适价值观代替自我价值观。就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钱,君子爱财也不一定取之有道了,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为了掩盖自己谋利的一些偏离社会正面价值观的事实,会选择在公众场合说出或者作出并不是自己做希望的那个样子,这应该是最明显的心口不一吧

  • Aeolian

    Aeolian (魔法使い) 2012-11-13 13:08:33

    言行不一么?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差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貌似 言行不一么?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差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貌似这种行为更加普遍,因为人是社会型动物,在完善自己价值观的过程中难免会与社会价值产生摩擦,但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被排斥,大部分人会选择用社会普适价值观代替自我价值观。就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钱,君子爱财也不一定取之有道了,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为了掩盖自己谋利的一些偏离社会正面价值观的事实,会选择在公众场合说出或者作出并不是自己做希望的那个样子,这应该是最明显的心口不一吧 ... 不记得了

    “预设好的言行不一”本身就是种“态度”吧

    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应当是 “作为一般公众人物,明明应在公共场合迎合主流价值观的,但是却由于某种突发性的因素而使得他心血来潮地宣扬起他的个人价值观,并且从该行为开始前到结束后,他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行为结束后,他依然以之前的态度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并告诫自己以后不应作出这类行为”

  • Aeolian

    Aeolian (魔法使い) 2012-11-13 13:19:04

    觉得应该去做去没有做到的事 觉得不应该做却做了的事

    考察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就是理解“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关键 态度在付诸于行动之前,它只是一种设想,一种观点,一种精神論,一种纸上谈兵 它虽然是行为决策过程中的要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可以举个极端的例子: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在一些突发状况下,个体会反射性地采取利己行为,这些利己行为有的是超出行为者自身想象的,所以基于“想象”的态度不可能主导行为本身。

  • 不记得了

    不记得了 (心深似海,波澜不惊) 2012-11-13 15:20:54

    “预设好的言行不一”本身就是种“态度”吧 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应 “预设好的言行不一”本身就是种“态度”吧 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应当是 “作为一般公众人物,明明应在公共场合迎合主流价值观的,但是却由于某种突发性的因素而使得他心血来潮地宣扬起他的个人价值观,并且从该行为开始前到结束后,他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行为结束后,他依然以之前的态度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并告诫自己以后不应作出这类行为” ... Aeolian

    比如那个实验当中某个旅馆的接待有过和一对中国夫妇很愉快的相处经历,所以会在反馈中说明自己现在和将来都会愿意再次接待中国人么?这算是突发状况下不?所以即使背离主流价值观,也仍然坚持个人价值观

  • Aeolian

    Aeolian (魔法使い) 2012-11-13 17:15:32

    因为态度无法主导行为本身,所以我们无法从一个行为来确定行为者的态度 若“现在和将来都会愿意再次接待中国人”被验证为一个态度 那么我们说是经营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若把“反馈‘现在和将来都会愿意再次接待中国人’”看作一个行为 那么我们无法仅靠这一反馈来推测行为者的态度

    如果你的意思是,假设反馈者的态度是“不接待中国人”并且自始至终不变的话,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假设的是反馈者接待了中国人的原因 比如可能有以下多个 1、正巧那个月经营惨淡,来者都是客吧,下不为例。(即便经营惨淡,经营者还是不想接待中国人) 2、中国客人比经营者想象得有礼貌得多,言行得体(这两位中国人有一定素养,貌似不是劳务输出的底层劳动者,但是这一点无法立刻得到确认,为了避免麻烦以后还是一律拒绝中国人吧) 3、交流中经营者对两位年轻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是把他们从Stereotype中脱离出来的认识(两位中国人的经历与经营者所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们的身份得到了确认,但是这终究只是特例,经营者还是不会改变拒绝接待中国人的原则)

    于是经营者在行为结束后,依然是抱着“不接待中国人”的态度

    而若如你所假设的,当时就能立刻得到有效反馈的话,由于有效反馈=表示态度,因此应当无法得到“愿意接待中国人”的反馈

  • Aeolian

    Aeolian (魔法使い) 2012-11-13 17:52:58

    另外 对于实验我有些疑问

    1 实验中调查问卷是在半年后实行的, 但对于“两位中国留学生去过的饭店在接待他们之前是否也是同样的态度”这一点 却只有一句笼统的 “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 令我感到不够严谨

    2 问卷是三选:是,视情况而定,否 对于“视情况而定”没有进行细分,也不接受回答者的补充,我认为这是导致回答极化的原因之一 因为选择“视情况而定”=“某情况下可以接待中国人”的态度表明, 于是经营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能倾向于选择一律拒绝中国人 而实际上罗列各种情况: 如果经营惨淡(自身情况) 如果中国人穿着言行得体,表现得非常友好(对象情况) 等,回答者的选择可能就不会如此

    态度终究只是一种设想,只要给一些超出设想的刺激,它马上就会被抛在脑后了 如果这种刺激足够强(内容、次数、持续时间),态度就会被改变。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3 19:07:18

    比如那个实验当中某个旅馆的接待有过和一对中国夫妇很愉快的相处经历,所以会在反馈中说明自己现 比如那个实验当中某个旅馆的接待有过和一对中国夫妇很愉快的相处经历,所以会在反馈中说明自己现在和将来都会愿意再次接待中国人么?这算是突发状况下不?所以即使背离主流价值观,也仍然坚持个人价值观 ... 不记得了

    我想当时接待了中国夫妇的店主们可能也没有明确的“以后也要接待中国人”的个人价值观,只是他们接待的是具体的“中国人”,他们有知识、有钱等等,这些与店主们传统观念上的邋遢、贫穷的“中国人”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接待了他们。这是一个“特定性”因素。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3 19:11:27

    另外 对于实验我有些疑问 1 实验中调查问卷是在半年后实行的, 但对于“两位中国留学生 另外 对于实验我有些疑问 1 实验中调查问卷是在半年后实行的, 但对于“两位中国留学生去过的饭店在接待他们之前是否也是同样的态度”这一点 却只有一句笼统的 “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 令我感到不够严谨 2 问卷是三选:是,视情况而定,否 对于“视情况而定”没有进行细分,也不接受回答者的补充,我认为这是导致回答极化的原因之一 因为选择“视情况而定”=“某情况下可以接待中国人”的态度表明, 于是经营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能倾向于选择一律拒绝中国人 而实际上罗列各种情况: 如果经营惨淡(自身情况) 如果中国人穿着言行得体,表现得非常友好(对象情况) 等,回答者的选择可能就不会如此 态度终究只是一种设想,只要给一些超出设想的刺激,它马上就会被抛在脑后了 如果这种刺激足够强(内容、次数、持续时间),态度就会被改变。 ... Aeolian

    1、“特定性”是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之一 Lapiere问卷中的“中国人”与美国当时存在的对种族偏见有同一个内涵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笼统的、宽泛的。但当时接待Lapiere他们的餐馆、旅馆等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并且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国人”(即那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并且那对中国夫妇应该也是有一定的涵养的,这个具体形象与店主们传统观念上的邋遢、贫穷的“中国人”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接待了他们。 2、“时间”也是因素之一 如你所说,问卷是在半年后才发放的,期间店主们的态度极有可能改变。 3、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态度与行为的分离,具体可阅读《社会心理学》“态度”的相关章节,或者网上搜索Lapiere实验的解释。

  • 魍。

    魍。 (蜜糖、钉子和月亮的吻。) 2012-11-13 19:37:37

    举个例子,现在社会中群众的主流声音是对政府官员的轻视和质疑。可是在青年们一方面大骂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和贪 污行为的同时又热衷于考公务员,并且进入公务员系统后也出现不作为行为和贪 污行为。这也是态度和行为的分离。 在态度上顺从社会价值观,在行为上趋同于个人价值观,个人利益胜于其他利益。这种行为的产生还是趋利性心理导致的。 哪种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利益最大就选择哪种行为。 因此出现态度和行为的分离。

  • 西西

    西西 2012-11-17 14:48:09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有很多种情况,有言行不一的,迫于权利,权威,在利益的趋势下,自己的印象管理,社会道德规范,假从众,这些都是前面说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今天考试的时候,我本来心理想的是选B然后写在试卷上就是A,我突然觉得,这个,是不是一种,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了呢,这是在无意识 的情况下,发生的,

  • 宋美学

    宋美学 2012-11-17 21:33:50

    帖子人气真旺,还有非本班的。我觉得上次李戈没怎么把我举得例子解释清楚,我说的吸烟问题不单单是“可控性感知的决定性”,态度分离也不单单是因为我觉得戒烟对他的很困难,还有一层原因是戒不戒烟对他当下的厉害关系重不重,其实我更着重说的是这点。如果厉害关系不重,态度和行为就容易分离啊,因为行为怎样都对他没什么影响。其实这和老师说的实质上的态度分离有出入。员工对老板的例子也和老师说的分离有出入。

  • 周波

    周波 2012-11-18 19:26:52

    不得不说,李戈的讨论组织的很成功。真的是很认真的把每个同学的意见都做出了相应的归类,有对态度和行为的分离有教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看到上面的跟帖,有个人考虑的很周全,但他 侧重的是管理心理学的观点,与我们的课程有些偏了,但是我也觉的Lapiere的实验还是有些问题的,就是实验者带着两个中国人嘛,会不会实验者就带给别人一个第一印象,然后那些商家可能就会把他们当做美国人,因为在美国出生的人就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况且美国也存在中国血统的美国人。 就关于态度和行为分离的原因,楼主已经总结的很好了。可以归纳发出来就更好了,嘿嘿

  • 小多@提子

    小多@提子 2012-11-18 21:27:04

    这两个例子在生活中确实很常见嘞~但是你说的“内因”能不能再明确点呢? 这两个例子在生活中确实很常见嘞~但是你说的“内因”能不能再明确点呢? 爆米花

    这个内因可以和当天的情境有关,这个是特殊情境;也可以和长期存在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有关,还有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我知,我不知?

    我知,我不知? 2012-11-18 21:37:05

    我认为为了某些利益,就像群体的工具作用那样,也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分离,例如,为了获得高薪而去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等

  • 小多@提子

    小多@提子 2012-11-18 21:37:30

    那天错过了李戈同学的课堂讨论真是遗憾啊,看到这么多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看到上面有一个帖子是对Lapiere实验的质疑,个人觉得虽然这个帖子的质疑有点道理,但是根据该帖子的发布者设想的那样,实验要顺利进行还是有点难度的。对于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同学们都提到了很多,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王超同学的权威和具体情境,显然楼主发布的实验是和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对于权威,我觉得那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上至领导下至同伴,这个因素的影响概率是最大的吧

  • 牟攀慧

    牟攀慧 2012-11-19 09:29:17

    态度与行为分离的例子其实很多,导致态度与行为分离的原因其实也很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仅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我们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要权衡很多利弊。而这些都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活着。所以对于某些方面的言行不一,像对一个并不认同的上司献媚、拍马屁,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 向建平

    向建平 2012-11-19 11:03:09

    楼主的议题很好。很容易激起大家的讨论。楼主也剖析了很多因素出来,很精练。态度和行为出现分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地痞流氓,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况出现,有的是刻意的,有的也是不经意的。。。

  • 向建平

    向建平 2012-11-19 11:04:36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有很多种情况,有言行不一的,迫于权利,权威,在利益的趋势下,自己的印象管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有很多种情况,有言行不一的,迫于权利,权威,在利益的趋势下,自己的印象管理,社会道德规范,假从众,这些都是前面说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今天考试的时候,我本来心理想的是选B然后写在试卷上就是A,我突然觉得,这个,是不是一种,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了呢,这是在无意识 的情况下,发生的, ... 西西

    我也经常这样,明明看的是选A,写的时候就成了B或者其他答案……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9 21:27:21

    帖子人气真旺,还有非本班的。我觉得上次李戈没怎么把我举得例子解释清楚,我说的吸烟问题不单单 帖子人气真旺,还有非本班的。我觉得上次李戈没怎么把我举得例子解释清楚,我说的吸烟问题不单单是“可控性感知的决定性”,态度分离也不单单是因为我觉得戒烟对他的很困难,还有一层原因是戒不戒烟对他当下的厉害关系重不重,其实我更着重说的是这点。如果厉害关系不重,态度和行为就容易分离啊,因为行为怎样都对他没什么影响。其实这和老师说的实质上的态度分离有出入。员工对老板的例子也和老师说的分离有出入。 ... 宋美学

    现在晓得了~你的重点是放在“行为的后果”上了~ 其实大家好多发言讲的都是很表面的分离现象,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是我没有把明确的态度与行为分离的范围划清楚

  • 爆米花

    爆米花 楼主 2012-11-19 21:29:09

    我也经常这样,明明看的是选A,写的时候就成了B或者其他答案…… 我也经常这样,明明看的是选A,写的时候就成了B或者其他答案…… 向建平

    嗯嗯……我也经常这样 明明都把A划掉了 选的时候又写上去……特别是那几天做咨询的多选题的时候……大家以后考试要特别小心哈!特别是多选题~

  • Destruction

    Destruction 2012-11-20 21:49:33

    作为一门讨论课的作业,我怀着学术性的态度来跟帖。楼主讲的很好很强大。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的态度与行为改变的例子。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从不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楼主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许多的例子,也对导致这些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的原因进行了总结阐述,包含的范围很广,奈何鄙人脑细胞不够用,没有记住,实乃一大憾事。

  • 王一情

    王一情 2012-11-24 19:15:09

    比如说吸烟的例子,内隐的态度是想吸烟,外显的态度却是不会吸烟,这样就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分离,这说明态度和行为发生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内隐和外显的态度不一致。但也有外显和内隐的态度一致时,还是会发生态度和行为的分离,这时就可能是外在的影响了。

  • 熊猫

    熊猫 2012-11-25 20:42:22

    态度与行为发生分离的例子真的很多,我们的态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群众的压力,公开的与私下的自我认知的影响,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还有一种内隐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呢,楼主的讨论准备的很充分啊

  • Asam范贾汀汀

    Asam范贾汀汀 (麻豆,你爱谁?) 2012-11-25 21:05:49

    好多跟帖,卤主之前的讨论办得很充分,而且总结很完善,生活中态度和行为分离的事情太多,也有很多的原因,上次卤主的总结包含了很多东西哈

  • 月亮OR便士

    月亮OR便士 2012-12-12 18:05:04

    现在来补一个吧!又看了一下同学们的帖子!确实楼主的这次讨论是“圆满成功”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我觉得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著名文学家季羡林说过一句话“我这辈子说的没有一句假话,至于真话说完没有我不敢说。我一直比较喜欢季羡林,想他这样的大家都不能保证自己完全做到表里如一!更别提一般人了。第一次跟帖时我说的是权威和具体情景会影响这种现象的发生!现在再加一个,社会文化!可能不同的社会氛围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分离!

  • 向建平

    向建平 2012-12-30 22:02:38

    至今依然记得楼主当天的精彩表现哈。不仅解说分析到位,还能记住每人发言内容。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出现分离的例子太多了,最能被记忆提取出来的就是关于想减肥和爱吃零食的那一组矛盾关系,既想减肥又不想放弃零食,这就很明显的出现了态度与行为分离。态度与行为出现分离的原因楼主在主持讨论的时候也剖析得很细,所以要感谢楼主的精彩表现为我们上了一课。

  • Asam范贾汀汀

    Asam范贾汀汀 (麻豆,你爱谁?) 2012-12-31 21:06:42

    我还是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潜意识在想什么,但潜意识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当行为和态度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才会在想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男朋友出轨,你说他出任何事都不关自己事,但听到他出事还是会下意识去关心

  • 走来走去

    走来走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2-12-31 21:58:00

    我起件事情,一个朋友和他男朋友疑似因为小三分手了,然后朋友对我说;他真勒很犯贱,我不会和他 我起件事情,一个朋友和他男朋友疑似因为小三分手了,然后朋友对我说;他真勒很犯贱,我不会和他合,现在无比恶心他。但是第二天复合的消息就来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吧,就像被自己喜欢的人伤害,觉得对他只是怨恨,再也不会理他,但还是会忍不住看他社交网等等,有时候我们的态度,是为了迎合一种社会规则,或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 Asam范贾汀汀

    所谓的态度,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有多重态度或情绪在影响行为?决定行为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吧?就像明知道要先写作业,但也会先玩。

  • Asam范贾汀汀

    Asam范贾汀汀 (麻豆,你爱谁?) 2012-12-31 22:12:41

    所谓的态度,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有多重态度或情绪在影响行为?决定行为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吧?就像 所谓的态度,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有多重态度或情绪在影响行为?决定行为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吧?就像明知道要先写作业,但也会先玩。 ... 走来走去

    对!!!!!我是属于严重明知有重要不托最后不放手勒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