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广州古建筑与历史对话(转自民营经济报 )
佳喜




“广州不是文化沙漠,但如果历史建筑拆得太多就真的成沙漠了。”刘伟伦,一个民间文物保护人士,用双脚踏遍广州的巷陌,只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本土文化,好好珍惜身边的古迹。 入屋探访历史建筑 早在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之前,刘伟伦就已经和他的团队成员开始了文化暴走——穿街过巷地去“寻宝”,寻访那些未被发现的历史建筑。刘伟伦说,每栋老房子都可能有它的故事,但网上几乎查不到任何资料,幸好住在附近的街坊总能透露些蛛丝马迹,文献馆里的文史资料也能提供佐证。 难得发现沧海遗珠,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在外面拍几张照片,无疑是一种浪费。刘伟伦告诉记者,要想了解一栋古老建筑的最深处,发掘更多历史痕迹,最直接的方法是“入屋探访”,向住在里面的人刨根问底。 “而这正是我们发掘古迹的一大难点。”刘伟伦说,千万不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想进去拍照的意图,这多半会引起屋主的反感——他们并不想自己居住的地方被曝光,免得太多人慕名前来,干扰他们的正常的生活。尝过几次“闭门羹”以后,刘伟伦总结出“入屋”的技巧:一开始只是向屋主请教这栋建筑的来历,给对方留下好学的印象,同时察颜观色,避谈对方忌讳的内容,等关系处好了再提出想进去看看,总之就是用真诚来打动对方。而事后,他在豆瓣上介绍新发现的古迹时,会信守只谈建筑、不提具体门牌的承诺,以免给屋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 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若随着时光流逝无人再知晓它的过去,纵然保留下来也只是个空壳,毫无内涵可言。于是,刘伟伦萌生了一个想法:在这些建筑被世人遗忘之前,抢先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来。 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念头,与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曾经听大伯讲过一些有趣的家史,但时间一长,这段记忆逐渐模糊起来。如今大伯已经去世,无法重问,他不禁后悔当初没有把大伯讲的话及时记录下来。“口述历史很有意义,既然自家的历史没来得及记录,就寄望于在其他地方实现。”刘伟伦说。 今年4月开始,东山、越秀、南华西等地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逐渐铺开,他们用文字、摄影、摄像三种方式共同记录老建筑背后的人和事,目前已经整理出的记录将近20份。其中,令刘伟伦印象颇深的是一位住在民国大宅里的老太太,她今年已经90多岁了,解放前从香港迁居到广州。他告诉记者,找到这位老太太纯属偶然,当时他们在北京路的小巷子里漫无目的地“寻宝”,是她房子上那五颜六色的满洲窗让他们停住了脚步。老太太很乐意分享她的故事和这房子的来历,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大多只是闲话家常,但刘伟伦说,在一间这么古老的房子里听老人家叙述种种往事,别有一番味道。 改变广州“文化沙漠”的形象 “广州是一座很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只是一直缺乏宣传。”刘伟伦坦言,一次次历史建筑的发掘,正是要改变广州“文化沙漠”的形象,为此,他们还通过豆瓣、微博等途径,吸引更多人加入他们的文物保护团队。 “发掘出来以后更重要的是保护。”刘伟伦表示,广州现在拆建得太厉害了,虽然通过民间力量成功抢救过部分文物,但有些最终还是难逃被拆的命运,相当可惜。 今年4月,刘伟伦创立了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组成了近千人文物保护队伍,并出版了《广州古迹高解像》一书,集中介绍了宋皇赵匡胤后人私宅、清末代皇帝溥仪后人私宅、清代抗法爱国将领杨瑞廷寓址、粤剧名伶梁伟初故居、洪德巷陌中西式洋楼群等近100处人文古迹。他认为,出版书籍介绍所发现历史建筑是种不错的宣传文化保护方式,能引起更多人关注,日后等口述历史的资料积累够了,也可能会再次集结成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岭南文保薪火论坛暨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年会 (中國俊才)
- 亮亮自己的个人简介 (中國俊才)
- 协会发起“救救佛山大酒店”行动,受电视台及各大纸媒关注! (demonvan)
- 《南方都市报》关于协会寻访彩梯大宅的报道 (demonvan)
- 以「安堂色彩集」看文物保護的新方法。 (卷毛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