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还是热情?-----读《西班牙旅行笔记》几个片段
尹智龙(已婚人士)
1. 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冒险的人,会被看作人类某种精气神儿的标杆。相信他有着双重的欲望,不仅仅是对财富的渴望,也还有着冒险、探索、刺激,寻求丰富的经历、考验自己的耐力、证明自己的能力、挑战自己的极限、不白活一遭,等等等等。这些无形的、不可捉摸的、随着热血沸腾的东西,在每一个人心里隐隐约约、或多或少,也许都可以找到。在哥伦布身上,人们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内心都有某一种共鸣。人们看着孤立柱端的哥伦布,如同看着自己不能与之同飞于蓝天的一只鹰,如同看着一个自己不能实现的浪漫的梦。(170-171) 点介:为什么林达的书那么耐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书里有一种很纤细又柔韧的人文关怀。 2. 这种精神在各个民族的宗教探索中日趋上升,面对迫害他们的强者,他们充满怜悯。他们开始懂得,人的快乐,是来自于对自己从善的信心,哪怕你是弱的、哪怕你正面对着一个强势力量,你不可能“取胜”,但你有自己的精神乐土。如果你愤恨,你就和对方站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只有当你开始怜悯对方,你才终于有能力离开了脚下可悲的境地,你的心开始有能力随着提琴的旋律上升了,你自己就有希望了。人对宗教的寻求,正是循着这样一条路径在走。当一个民族有这样的精神,一个民族就有希望了。面对厄运灾难的态度,面对历史的态度,在表现一个民族内在的力量,也在塑造它的未来。(P177) 点介:是否信仰上帝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尤其是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有宗教的前提之下。中国的信仰缺失,由此产生的影响真的不会停留在文化的层次,毫无疑问,它会随着文明渗透到每个个体和社会组织中。 3. 本书转引雨果小说《九三年》的一段对话: “谁杀死他的?” “我不知道。” “怎么?你不知道谁杀死了你的丈夫?” “不知道。” “是蓝军,还是白军?” “是一颗子弹。”---------------------------------------(P213) 点介:不管是红军的子弹还是白军的子弹,它杀死的不仅仅是个士兵,必然还是某人的儿子、丈夫、学生、亲戚、初恋、朋友------。记住那句诗吧,或许我们面对狂乱的激情的时候会有一点冷静的反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 他(西班牙思想家科斯塔)大声疾呼:“我们国家不需要热血沸腾的英雄和烈士,而需要冷静而智慧的人,他们能够驾驭和疏导自己的情绪。”(P230) 点介: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面对压制着的激情,中国的未来是走向晨曦还是走向暮霭,作为社会微小个体的我们,不能够决定它的去向,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满怀希望。 5. 他(罗伯特·卡帕)说:我们战地记者,手里攥着我们的赌注,这赌注就是我们的命。我们可以把赌注押在这匹马身上,或者押在那匹马身上,我们也可以把赌注放在口袋里。(P322) 点介:他是除了格瓦拉、海明威之外最男人的一个。 6. 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左翼政府将国库中一半多黄金储备放在苏联,一是为了托管,二是为了购买武器。几乎同时,还把剩下的黄金几乎全部放在法国。战时,苏联没有给西班牙多少武器。最后战后,法国政府将属于西班牙的黄金归还了得胜佛朗哥右翼政府,而苏联却时至今日还没有归还。本书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当西班牙黄金到达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西班牙人再也休想看到他们的黄金,就像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P309) 点介:这大概就是我厌恶红色的一个因素。 7. 1936年10月12日,撒拉曼加大学举行大规模集会,佛朗哥夫人、右派的将军、长枪党员、学生和市民,很多人参加了集会。长枪党领着群众,行着法西斯的举手礼,呼叫着口号:死亡万岁!西班牙统一和自由! 乌纳穆诺面无惧色,面对狂热而暴怒的年轻人,说了这样一番话:这里是智慧的神庙,我是这个神庙里的牧师。是你们,亵渎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你们会赢的,因为你们有足够的暴力。但是你们无法让我信服。要让我信服,你们必须说服我。要说服我,你们需要讲道理、知好歹,可是你们不能。我想,规劝你们去多为西班牙着想,是没有用的。我的话完了。(P326-P327) 点介: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也是脆弱的,拥有暴力的民众可以砍下他们的脑袋,就像《宽容》里的先行者,可是最后人们纪念和缅怀还是他们,而不是那些蒙昧未开的民众。 8. 对佛朗哥政权来说,他们也肯定觉得很气愤。在佛朗哥们眼中,国际社会的干预本来就是干涉内政。现在你们施加压力,我已经让步了,国际社会还不依不饶,难道要我把恐怖分子全部放掉,巴斯克分离成功你们才甘心,这不是存心要亡我西班牙吗?他们只是不能理解,这等政府操纵司法,说杀就杀说放就放的状态,在其他国家眼中,简直是中世纪司法。这才是分歧所在。这是现代社会和中世纪体制的分歧。-----------------------(P438) 点介:其实将这一段话的人民和地名做一个替换,也可以说是对中国说的。为什么林达的这本书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参见08年4月24日南方周末上秦晖和吴敬琏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20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政治变革和发生在中国有着不小的相似之处。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打怕了,只能这样曲线救国。林达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会和我们理解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如果知道这个之后,或许面对西方的指责,我们会更加理性的思考自己的过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调查一 (海狸先生)
- 突然想到林达夫妇多年未出新书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谢谢你,林达 (Magicwuji)
- 林达对美国过于粉饰 (小明上广州)
- 好奇大家读林达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好运小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