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西夏文字与汉文字的区别
蜀学殿军(为往圣继绝学!)
西夏境内,很早就有大量汉人居住,汉文已成为通行文字。西夏文创制前,党项族所建夏州政权和宋朝往来文书都使用汉文。元昊本人就通晓汉文。西夏创造文字时借鉴汉字笔画构造,而不袭用现成的汉字,尽量避免与汉字雷同,因而使所造出的西夏字无一与汉字相同。然而它无论在造字韵原则上、在文字的结构上,乃至于具体的文字笔画,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都未能脱出汉字的影响,以致使人乍一看到西夏字,便觉得好象是汉文。 西夏文作为党项族的民族文字一直延用到这个民族的消亡,中间没有另造其他文字,不象契丹。女真那样造出大字后又造小字,说明西夏文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生大的困难。这也可能是西夏语同汉语一样同属单音节词根语的缘故。在当时,这种语言用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来记录是比较合适的。西夏字和汉字性质的相同和形式的相近,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作为两个民族的文字来看,也可以说是兄弟的关系。具体地说,它们之间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一) 两种文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在表意文字中,它们在结构、笔画、形象上最为接近。它们都有了表音成分,所以也可以称为音意文字。意符和音符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其位置都不固定,都具有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 (二) 两种文字形体近似。西夏文也象汉字一样是方块形,“形体方整;类八分”。它的基本笔画也有汉字的点、横,竖、擞、捺,拐、提等。 (三) 有相似的文字构成方法。占西夏文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四) 两种文字中的某肇形体在不同的部位上,都有笔画变通现象。这.是两种方块字在创造或使用过程中,为了字形美观、易于书写而形成的共同现象。 (五) 两种文字都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楷书多用于刻印和工整的抄写,行书、草书常用于手写,摹书则仅见于碑额和印章。楷书方正匀称,行书自由舒展,草书云龙变幻,篆书屈曲蜿转,都能和艺术融为一体。 (六) 两种文字都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世界观的影响。记录党项薛自称的蕃字,皇帝的姓氏(嵬名)二字,构成成分都有“圣”字,以示其神圣、高贵。而记录其他民族称呼的字则往往以“虫”、“草”等字合成,以示轻蔑。过去个别汉字的构成也有这方面的情况。当然这种字在两种文字中都是个别现象。 创造西夏文的时代,正是元昊强调本民族特点,与北宋王朝相抗衡,处处标新立异的时期,因此西夏文又有其鲜明的特点。与汉字比较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 西夏文字比汉字更为繁复。西夏文中笔画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字少得多。另一方面,西夏文中超过二个画的字也较少。因此,通观书写成篇的西夏文书页,笔画均匀,疏密有致,十分美观。 (二) 西夏文字的笔画斜笔较多,也即撇、捺较汉字丰富。这使大部分西夏字的四角都很饱满,看起来匀称舒展。西夏文笔画中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 (三) 在文字构成上,西夏文会意合成字较汉字中的会意字多,与汉字形声字相似的音意合成字比汉字形声字少。汉字中的形声字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一点和西夏文很不相同。 (四) 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这种合成法构成的字不仅比汉字的比例大,而且更有系统性,拼合感更强。西夏文中左右互换字比较丰富,也是别具一格的。 (五) 西夏文在构字时普遍地省形、省声,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个字时;无论是作意符还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个宇的一部分。省去的部分并不固定,而汉字构字时,省形i省声是个别现象。 西夏文用一个字组成新字时,可以根据需要用这个字的上、下、左、右、中、大部、全体等各部分,也就是说一个字的各个部分都可以代表这个字去组成新字。因此西夏文没有汉字那样明显的偏旁体系。 (六) 西夏文中象形、指事字极少,这与汉字不同。西夏文中类似汉字形声字的音意合成字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而汉字形声字时义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 (七) 西夏文音意合成字大多与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汉字形声字中仅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字与声符同音,其余的只是发音相近或有一定关系。这是由于汉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文字是在这种变化以前创制的,它不能反映这种后来发生的变化。西夏文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在这段时间里西夏语不大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在線西夏文字典 (jerryyou)
- 《俄藏黑水城文献总目录》 (Etsin-gol)
- 宁夏西夏文书法会 (刘忠华西夏书画)
- “第三届西夏文研修班暨西夏文献研讨会”在宁夏大学举行 (蜀学殿军)
- 方寸书院西夏文书法学会 (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