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
Huaihao
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 - 1934 )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研究和倡导社会建构理论,也被有些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家。他英年早逝,在他逝世以后,他的学说和对皮亚杰的批评才由另一位前苏联的神经心理学家Luria介绍到西方。 认知的社会建构理论主张文化背景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里指的文化背景是广义的,包括家庭和学校的背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包括以下的要点: 1.文化背景从两个方面影响儿童的发展,一是学习的内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二是思维的过程或是方法,维果茨基称其为智力的自适应的工具。 2.儿童认知发展需要一个辩论或讨论的过程(dialectical process)。儿童学习过程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分享,例如和父母、教师、兄妹和同伴分享。 3.儿童开始学习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成人的引导,逐渐地,这种引导的主动权会转移到儿童自身。 4.成人将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的知识转移给儿童,他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形式是语言。 5.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自己的语言是他们智力适应的主要工具。最后,儿童可以用内部语言(internal language)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内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因而内化就是增加知识和获得思维工具,这些知识和工具最初存在于儿童的外部,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内化。 7.在儿童自己能做什么,和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做什么,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维果茨基把这种差异称为最邻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8.由于儿童学习受到文化背景的很大影响,而且儿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所以只是孤立的考虑儿童自身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研究并不能说明儿童获得新能力的过程。 9.儿童周围的文化环境和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对象,如父母和比其更有能力的同伴,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按照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教学中中应用如: 1.由于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因而课程设计应该强调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之间的交互过程。 2.借助于适当的成人的帮助,儿童常常能完成原来他们自己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脚手架(scaffolding)”。脚手架是成人根据儿童成绩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帮助。脚手架不仅能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逐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测方法必须要考虑儿童的最邻近发展区。儿童自己能独立做什么,表示了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而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能够完成什么,代表了他们具有潜力发展的水平。两个孩子也许会具有同样的实际发展水平,但是他们在成人的适当帮助下,一个可能解决的问题比另一个要多,或者要好。在设计评价方法时,应该同时考虑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他们具有的潜力发展水平。 总之,维果茨基主张的社会建构理论更加接近教学实际和符合科学发展研究的新成果,所以目前国际上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普遍接受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不知为什么原因,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维果茨基的理论却不被重视。 维果茨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的差异,以及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生而具有某些学习能力倾向。 维果斯基.http://nsse.handsbrain.com/wiki/doc.php?action=view&docid=47[OL/EB].小学科学教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曝光香港食物安全潜规则(图) (红色特工)
- 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三个策略 (每天一点新鲜事)
- 求购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 (方青)
- 我为什么选择教育这个行业? (小安)
- 你知道为什么沙漠里医患关系那么好吗? (戴花🌸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