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版框和字体区分的版本类型
传古楼(传古楼)
巾箱本 版框狭小的刻本。又称袖珍本。早在写本流行的南北朝时,即有“巾箱五经”出现,后世因而袭称。清武英殿刻《古香斋十种》,为著名巾箱本。清末又有利用摄印技术缩印的巾箱本流行。 两截版、三截版 版框分为两截或三截的刻本。明清时代坊刻的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常将版框分为两截或三截,上图下文,或加评语,以增趣味。 无格本 版框内无行线的刻本。又称素纸刻本。 大字本 用大字写版的刻本。明清时代的刻本,通常每半叶10行左右,每行20字左右。大字本则每半叶仅7~9行,每行14、15字。字大墨浓,极为醒目。 小字本 用小字写版的刻本。大字本和小字本均始见于宋刻本。宋刻小字本多属篇幅较长的著作,每半叶印14或15行,每行有25字左右。细行密字,写刻精致,为后世所重视。 古体字本 用篆、隶字体写版的刻本。 满汉合璧本 清代内府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版的刻本。 写刻本 用楷体字写版的刻本。明代中期以前刻书均用楷体,字体受各代书法风气影响,如曾流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字体。 ①仿宋体刻本。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仿南宋浙刻欧体字的刻本。自嘉靖仿宋体开始,明代刻书字体渐向方体字过渡。 ②软体字刻本。清代前期用楷体字写版的刻本又称康熙写刻本康熙时盛行以学晋唐小楷的字体刻书,官方称之为软体字。著名的“林佶四写”等为软体字刻本的代表作。 方体字刻本 明末以来用方体字写版的刻本。万历年间,刻工改造嘉靖仿宋字体,采用横轻竖重、笔画规范的方体字刻书,成为万历本的特色。万历刻本的方体字,发展至清代为官、私、坊刻普遍使用,官方称之为宋字。因为笔形板滞,又被称为匠体字。 采用特殊印刷方法的刻本 套印本 用两种以上的色彩分版印刷而成的本子。按所用颜色有朱墨(二色)套印本、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六色套印本等。 餖版、拱花用分版套印和凹凸版压印的刻本。早期彩色版画,用单版涂色一次印成,至明代发展分版分色的套印法,因版小而多,称为餖版。拱花则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使纸面拱起产生立体感。用版和拱花技术印制的版画,是明代版刻艺术的精品。 附有插图的刻本的类型 附有图版或以图版为主的刻本。通常称为插图本。雕版印刷初期所刻经卷,即已出现宗教插图。经宋元时代发展,插图本至明清时蔚为风气。 纂图本 宋元以来附有插图的刻本。又称出像本、出相本、绣像本。多见于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读物。 全相本 宋元以来通俗读物中每页都附有插图的刻本。又称全像本。坊刻全相本插图或不齐全,绘刻也较朴拙。 画谱本 以图版为主的刻本。又称图谱本。 笺谱本 用餖版和拱花技术刻印的笺本。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传古楼策划书目(截止2024年底) 精 (传古楼)
- 《蔡中郎集》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咸豐二年楊氏海源閣刻本影印 (传古楼)
- 传古楼影印明脩德堂刻本《元文類》出版 (传古楼)
- 影印胡克家本《资治通鉴》全面上市 (传古楼)
- 传古楼「近世經典叢刊」之第二種 《唐宋名家词选》影印校勘本... (传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