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圣”名号的来由
来自:玖
摘要:考研王羲之"书圣"成名史,可见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学王羲之书法高潮。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帝王推崇的学王高潮,一步步夯实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的盛名之基。 汉字书写作为文人之必备,作为一种高尚艺术行为,发展到东晋时代,已经是诸体皆备,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流向和气质。王羲之时代的中国书坛文化可谓百花齐放、星光灿烂、人才辈出,繁花似锦。此时,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可以说,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直到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 那么,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呢? 晋人尚韵,羲之新之变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从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了很高的起点。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可以说,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获得了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 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善书者四大门户王、庾、谢、郗均出于北方士族,这次精英阶层的大规模、大跨度的整体搬迁,出其不意地将汉民族文化渗透波及的广阔地域迅速压缩至淮水、长江以南一带(版图仅为两汉的三分之一不到),书法艺术在这儿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浓缩化、纯粹化的过程洗礼,长成一朵奇葩。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因此,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博采百家,极众体之妙 王羲之书法精进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当时著名书法家瘐翼、郗愔名声远播,瘐翼在荆州看见人们临习王羲之书体,不屑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书法,羲之谦虚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但还是给瘐亮写了章草。一天,瘐翼在瘐亮处见到王羲之写给瘐亮的章草,发现王羲之书法已日日精进,今非昔比,因此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http://www.impactchina.com.cn/sixiangzaichang/lishi/yueren/2012-11-22/14410.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高质量历史交流群招人,本贴长期有效! (西坡)
- 找地图 (Maddy)
- 1949年,国名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张治中建议去掉两... (Da Yong)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Da Yong)
- 《香港中外新报》是晚清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报纸。前身约在1865... (Da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