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经管类学生常去公司分类
来自:点金(浩瀚苍穹)
【记录】系列是把从前五舍论坛上的精华帖搬过来 造福众多ECNUer 希望大家offer多多 工作顺利 开心幸福 题记:《经管类学生常去公司分类》是02级物理系的某人写的,George的同学,但好像不是bachy。望有线索者提供或核实作者信息。 ---我最华丽----因为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经管类学生常去公司分类 1 四大基本情况介绍 5 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5 毕马威(KPMG) 6 德勤(Deloitte & WEF) 7 安永(Ernest & Young) 8 四大生活 9 PWC的hourglass 9 外资银行与四大工作比较 14 经管类学生常去公司分类 四大: KPMG DTT PwC EY 会计师事务所,其中的职位可以分为3类 1 Audit,就是审计,其实就是去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等都是不是正确的,在了解公司流程的基础上去分析它的三张表的真实性。 2 Tax,税务,在了解税法的基础上为公司设计纳税方案,也包括帮外籍人士算个人所得税。3 Advisory,就是咨询业务,现在招人的就是DTT和PwC。DTT的好像不分类,偏于IT Consulting的类型。PwC的比较杂,包括法务,HR,战略,绩效提高,尽职调查等。这些咨询项目大多和M&A(并购)的关联比较大。 5.5K/Month --------------------------------------------------- 组织战略咨询类 1 Mckinsey 有3种职位 BA,CFBA,JIA。 BA就是咨询最平常的商业分析员。CFBA是金融商业分析员,有公司金融、财务知识比较好。JIA是信息收集员,其实就是BA和Consultant的助手,帮助搜寻信息的,两三年后可能转成BA。 2其他各家 BCG Bain Monitor LEK 罗兰贝格 ATKearney BoozAllen 名字各家不一,都是Entry-Level的分析员。 3 国内的 北大纵横 亚商 这两家还是很好的,国内最好了,能学到很多东西 --------------------------------------------------- IT 咨询 Accenture Capgemini BearingPoint 这类很多是做IT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虽然可以没有IT的背景,但是进去之后或多或少会 接触到IT的,以ACN为例,80%的人是在做和IT有关的东西。一般6-9K /Month --------------------------------------------------- HR 咨询 Mercer Hewitt Hay Watson 人力资源四大,做薪酬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绩效评估等咨询服务。 Mercer以薪酬设计见长,而且米多,缺点是不做校园招聘,但其实是招人的。 Hewitt,实习生超级多,压榨劳动力的公司。 Hay,很高调的,不做校园招聘,但也招人,Hay当中会有HR的信息系统咨询服务。最重要 的是办公地点在上海商城,上海商城阿~~~~~~~~~~~~~~3 Watson,上海不做校园招聘。今年招去武汉的职位。 --------------------------------------------------- 投行 Goldman Sachs(GS高盛), Morgan Stanley(大摩),CICC(中金,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JP Morgan(小摩)还有一个皮包公司马凯。 还有汇丰投行部,德意志银行投行部等。 我只了解投行部。就是做IPO和融资的,会有很多项目。 外资的是Global Pay,据说40K/Month 恐怖~~~~ CICC 折合下来 200K/Year --------------------------------------------------- 银行 渣打,汇丰,恒生,花旗,荷兰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三井住友银行,日本瑞穗银行等等。 银行多以MT的形式出现,一般是1-3年的培训,其中有一些会有海外培训。 这样的商业银行,可以分为Commercial,Wholesale,Operation. Commercial就是个人业务 Wholesale是企业客户 Operation是一些后备支持的部门 日本的银行钱少点,还没四大多,其他的没个统一 正常情况下6-7K/ Month --------------------------------------------------- 实业公司 这一类就很多很多啦 1、P&G 好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投的公司。他们家的Marketing在广州,上海有CBD,其实就是Sales,每个人负责一些大型超市,从底层开始,做渠道,做客户关系。今年开始好像PG有招Finance了。 2、Uniliver 他们家的职位比较多。CD,这个好像是客户关系管理,不确定。Marketing,正常的,按品牌分的。Food Solution,这个部门是联合利华在中国唯一盈利的。就是卖太太乐鸡精和调味料的,大多会去做Sales,很辛苦,要去一家家饭店跑,向大厨推销。HR,Finance也有,都是正常的职位。今年他家降薪了,MS降到了5K+ 3、Mars。就是做德芙巧克力的那家。N多东西是他们家做的,彩虹糖,宝路狗粮,还有老 北京鸡肉卷里面的酱汁,都是Mars做的。以MT形式招人,十分诡异的一家公司。私有制企 业,不上市的。个人感觉风格有点怪。就是米超级多,今年好像9500不过总部在北京,办公室在工厂的上面,地处怀柔乡下。 4 Shell壳牌。职位挺多的。记得有市场销售和HR,其他职位不记得了。上海只有销售。做销售的话可能会被发配去卖润滑油,就是向路边修车摊的店主们推销Shell润滑油。6K+,年终的Bonus很大,大到恐怖。 5 BP。 业务迅速发展中。职位乱其八糟的记不清了。经管学生可以投的有销售,这个和Shell是类似的。还有Finance可以投。比较赞的是他们家的一个去新加坡的零售的培训生的项目。据去过的学姐说很赞的,在新加坡得到了很好的培训。也是6K+,没想像中多。 6 欧莱雅 招的职位不记得了。只记得有PR(public relationship公共关系),这个其他公司很少有的,很赞。据说这是一家适合男生去的公司,女生去的话人际关系复杂,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7 雀巢 有市场和销售的MT。面试比较远,在浦东金桥,不知道办公是在哪里的。 8 庄臣 上海只有销售。庄臣的氛围挺好的。 9 TNT 招MT,6K,荷兰公司,做物流的,办公在莱福士,地段好~~~~~~~ 不过内部管理有点混乱,实习生超级多 10 强生 强生分三块 强生中国 强生医疗 强生制药 在中国做的最好的是医疗。而且医疗和制药的办公在新华路,而强生中国在闵行。 强生医疗要求医学相关背景,但是不相关也没关系,你可以硬说自己是相关的,可以把自 己的专业给拓展发展一下~~~~ 11 ICI 就是做多乐士油漆的那个。第二年会去英国培训的。招3种,财务,供应链和研发制造。 12 Ford 福特汽车,去实习过的同学说氛围很好。而且才开始做校园招聘,机会比较多。 13 Dow 迅速发展中的化学公司。500强中化工第一名。公司文化好,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工作愉 快。被很多人力捧,去过的人就像吃了迷魂药,对其着迷,有很多Fans的一家公司。 招IT,100人,数量恐怖 CDP,销售 HR 供应链 制造等也招的。缺点是米不是很多。 14 可口可乐 招市场销售,但是似乎雷声大雨点小,去的人不多的样子。 15 Oracle甲骨文 招MT,其实就是去做销售。 其他 Intel IBM,这种公司个人觉得没点技术背景去不合算的。不是经管类学生的理想选择。 --------------------------------------------------- 房地产公司 瑞安 新鸿基 太古 仲量联行 以MT形式出现 还有一些公司,不具体说了,大概就是这些。 四大基本情况介绍 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http://www.pwccn.com/home/eng/index.html Pricewaterhouse(普华)事务所由两名英国人建立。萨缪尔•骆威尔•普赖斯(Samuel Lowell Price)1821年生于布里斯托尔,艾迪汶•沃特豪斯(Edwin Waterhouse)1841年后生于利物浦。William Cooper事务所,1854年设立于伦敦,1957年同美国的Lybrand事务所合并,形成著名的永道事务所。1998年永道同普华共同构建了这个著名的由22个字母组成的品牌。 基本情况 原来的普华国际会计公司(Price Waterhouse)和永道国际会计公司(Coopers & Lybrand)于1998年7月1日合并而成,1999年1月公布的全球年收入为131.30亿美元,现全球共有合伙人8979人、专业人员42954人,在全球共有办事机构1183个。 主要国际客户 埃克森、IBM、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强生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电脑、福特汽车、雪佛莱、康柏电脑和诺基亚等。 中国业务 到1998年底为止,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在中国北京和上海有两家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此外,1996年12月,普华国际会计师公司吸收北京的张陈会计师事务所为其中国成员所。1997年11月,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吸收广州羊城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联营所。 毕马威(KPMG) http://www.kpmg.com.cn/ 19世纪是会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苏格兰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当时的工业革命为会计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会计行业,威廉•巴克利•皮特(William Barclay Peat)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皮特最初是一名苏格兰人开办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低级职员,其后于1895年设立WB皮特公司(WB peat & co.)。1911年,皮特赴美国途中结识了詹姆斯•马威克(James Marwick)。詹姆斯在纽约成功地经营着一家名为Marwick Mitchell的会计师事务所。于是两人合伙成立了Marwick Mitchell Peat事务所,到1919年这家事务所已经很有规模。这一合伙曾于1919年解散,但1924年又重新组建,这其中的确切原因已不得而知。此后这家事务所以Peat Marwick International的名称持续运营,直到再后来PM与KMG合并,在PM两侧增加了字 母KG。KMG是Klyneld Main Goerdeler的简称,它是由一些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以欧洲为基地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KMG中的G代表其创收人托马斯•麦克林托克(Thomas Mclintock),而K则是由帕尔特•科莱尼德(Piet Klyneld)于1917年在阿姆斯特丹设立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基本情况 1999年1月公布的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年收入为90亿美元,在全球共有合伙人6561人、专业人员59663人,办事机构844个。 主要国际客户 美国通用电气、壳牌公司、辉瑞制药、雀巢公司、奔驰公司、百事可乐、花旗银行等。 中国业务 1983年10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常驻代表机构,现在广州、上海和深圳设有常驻代表处。1992年7月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与北京的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办了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并于1998年12月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分所。 KPMG的名字后面总是跟着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该公司在全球155个国家拥有85300名雇员(59700名为专职人员)。在北美数百家办事处中共有25200名雇员(KPMG是五大会计公司中唯一一家欧洲业务规模超过北美的公司)。KPMG 为全球最大的五百家银行及100家保险公司的半数提供服务。首席执行官Stephen Butler 为KPMG 制定了新的名为"The Power of One"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业内第一;以统一方式运作;将公司的成功与每位员工联系起来。KPMG宣称,“公司将力争在所有业务领域内成为第一”。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KPMG 从事众多的业务。公司提供审计及税务服务,另外还为多种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包括金融,医疗保健,信息,通讯,娱乐,制造,零售及公共服务业。 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会计及审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公司财务服务等,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PricewaterhouseCoopers,Andersen Consulting,Arthur Andersen,Deloitte & Touche,Ernst & Young。 德勤(Deloitte & WEF) http://www.deloitte.com/dtt/home/0%2C1044%2Csid%25253D1000%2C00.html Deloitte Touche于1990年2月由Touche Ross和Deloitte Haskins & Sells Samson合并组成。DTT中的Deloitte来自威廉姆•威尔奇•德洛伊特(William Welch Deloitte),他被视为现代会计的先驱之一。他年仅15岁就成为伦敦破产法庭的官员;25岁时(1854年)开办了自己的办公室,并在大西部铁路公司(Great Western Railway)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接受委任的独立审计师。当他的办公室在美国设立时,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就成为其客户并一直延续至今。DTT中的Touche来自乔治•塔奇(GeorgeTouch)。他1883年取得会计师执照,1906年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Touche--在"Touch"后加了"e",起因是他已经厌倦了人们总是出于英语的发音习惯而将他的名字读错。1958年,Touche事务所同Ross事务所合并。Ross是一个在加拿大拥有较大产业的格拉斯哥人。DTT中Tohmatsu是以日本会计师等松命名的。等松生于1895年,曾出任日本驻伦敦大使馆海军专员。1952年取得日本注册会计师资格,1967年起担任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1968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Tohmatsu& Co成立。1999年,Deloitte Touche和Tohmatsu合并,形成现在的德勤。 基本情况 1999年1月公布的德勤会计师行年收入为74亿美元,全球共有合伙人5145人、专业人员52520,办事机构695个。 主要国际客户 微软公司(Microsoft)、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沃德芬公司(Vodafone)、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等。 中国业务 1983年10月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常驻代表机构。现在广州、大连、天津、南京都有常驻代表处。1992年12月与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合作开办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沪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并于1998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北京分所。 安永(Ernest & Young) http://www.ey.com/global/content.nsf/International/Home Ernst和Young分别指两位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AC Ernst和Arthur Young。有意思的是他们却从未见过面。扬(Young)1863年生于英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出于对投资和银行业的兴趣,扬步入了会计职业界。当他移民美国并定居芝加哥后,设立了Arthur Young会计师事务所。恩思特(Ernst)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做过簿记员,后于1903年同其兄弟成立了Ernst & Ernst会计师事务所。恩思特推崇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商业决策的理念,并成为最早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人。恩思特和扬均较早地意识到全球市场的重要性,早在1924年就先后同英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盟:恩思特同Whinney Smith & Whinney合作,而扬则选择了Broads Paterson。巧合的是,尽管两人生前从未谋面,但却在1948年相隔数天内相继辞世。1989年,两人各自创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合并,今天的Ernst & Young成立。 基本情况 1999年1月公布的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年收入为91亿美元,全球共有合伙人6000人、专业人员57000人,办事机构674个。 主要国际客户 英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英国石油、时代华纳、美洲银行、麦当劳等。 中国业务 1992年7月,安永国际会计公司与北京的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合作开办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四大生活 PWC的hourglass 小女子进了PWC不过半年工夫,很久很久没有来复旦的job逛了,如今看到这边的情景,不禁回忆起一年前这个时候,用hourglass这个id 在这里问过"PWC vs 上海期交所",挣扎了良久,最后和pwc的一校友聊天后嫁给了PWC。 看过大家很多关于四大言论,我觉得都很有道理,比如说它offer多(对此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offer多了它就没有价值了呢?尽管它也许确是没有价值),辛苦,性价比低,跳槽有价值等等。其实我要说的也翻不出新花样了。只是希望自己的角度更客观,更现实一些。 第一:先来说说前面大家热衷讨论的研究生进四大的问题。 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如果有好的offer,不会来四大,其实这话等于没有说。无论是本本还是研究生,有了更好的offer,都基本会舍取次者。 如果你是研究生,来了四大,那么就不要因为你的学历而不平(你可以为别的而不平),这个地方不会把你埋没的,除非你想埋没自己。(这个稍后细谈) 第二:我想强调进入社会了,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就PWC的制度来说,每个项目由经理会来订人,所以即使在3月这样的忙季,公司里也有闲着没有事情干的人,也有熬到后半夜的人。同一个级别的senior有的只能管小项目,有的却可以担当国内外上市项目的重担,这是为什么?就像读书一样,一个班级也有读书好的,读的不好的。想起,我的一个研究生师兄比我早一年进了PWC,他是研,我是本,一极其优秀,聪明,细腻,负责认真的大GG。他最近离开公司了,(原因这里来不及多提及了),临走前很多经理都找他谈话,劝他留下。一个高级经理也和我说过:作项目的时候我早把最有风险,最重的担子交给他了。这个例子也许不能说明太多,但至少告诉我们进公司的时候大家是一样,但是很快我们都离开了起跑线,每个人的速度不同,会有差距的。不要担心自己会被埋没。(经济利益后面说)所以级别一样但是每个人的成长和表现会在1-2年内就有很大很大的分化。它远比我们读书那会儿来的迅速,并且有的时候不可以逆转。第一年每个人都会有"口碑"之说,对此我到现在并不太适应,但是这就是现实。而这一些在我进公司前都从没有意料过。 写到这里大家或许可以明白一些跳槽的原因了吧,至少有一部分人离开时因为在公司做的不爽,为什么不爽呢,因为不能升职,因为不够powerful,因为手上没有大的项目,因为没有好的口碑。所以不管现在四大发了多少offer,所有留在那里做经理的人,都是非常出色,是竞争后的胜利者。个人觉得"留在四大就一定能升经理",这样的说法带着点酸味,并不客观。 第三:关于出差和加班的问题。 这个问题大家似乎很关注,多谈几句。 不要惧怕加班好么?赫赫,太正常了。你进了四大后会发现自己的超强熬夜能力,其实过程未必痛苦的。就我来说,最辛苦的那几周,每天2-3点睡觉,7-8点起来。但是并不觉得劳累。因为整个人的神经非常非常的紧张,高度兴奋。加班也和人的风格很有关系,有的人作项目做的很粗糙,时间很省。有的人做事情很细出差么要看情况,我的同事有人整天在外面跑,有的进公司后还没有去过外地。请不要总想着出差可以到处玩,我只能告诉你,出差不过就是从上海的财务部跑到了外地的财务部,除外没有差别。也许也会有旅游的机会。但是请记住你是一个auditor的身份,不要太多憧憬,你是在上班。 第四:经济利益的问题。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沾着我们血汗的票子" 这个问题其实进了公司后,希望大家小心行事,特别是对刚进来的新员工。不要有太多的幻想。也不要觉得自己干一个小时候就能有相应的回报。至少在最开始几年是这样的。其实就我自己已经不再关注公司给我多少ot pay了。因为如果要我去关注的话,我会觉得自己的劳动力太廉价了。 看到昨天有人问及关于不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四大的问题。 如果你不是相关专业而进了四大,那么很开心的回去睡觉了,不需要担心。如果你是相关专业,尤其是会计财务,那么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压力。公司的经理和老员工们都会很在意新员工的背景,但是更在乎你现在的工作表现。进去的人中有1/2左右是非经济类的,有1/3是经济类而非会计财务,只有剩下的那一小小部分人才是真正的会计学,审计学毕业。总体来说对新员工是很宽容的。但是,人总是有期望的,如果你是会计毕业的,却求教一些比较简单的借贷问题,别人会很意外。相反,你要是学工科的,大家会降低要求,即使你犯一点错也是可以接受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在意过去是学什么的,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组里新员工过3门CPA的是学工科的,不计其数的经济背景的人CPA都挂了。着眼现在就可以了。 <5>谈谈职业精神 其实我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什么资格说太多,我也是新员工。 只是下面这件事情给我很印象非常深刻: 在出审计报告的时,有一张表的数据是我提供给我的同事,也许是同事对我也比较信任,在交给经理前他没有重新check。几天后,他在温习这个项目时发现我提供的数据中有3个地方差了0.01,由于是出审计报告,不可草率,而且错误也很低级必需要改正。同事接着就直接发信和经理说出现了3个误差。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是他帮我挡过去了,他并没有告诉经理说错误我是这个新员工犯的。可是我也同样遇到过一些人,带着我去做项目(带队),事前也不review我干的活(实质就是偷懒),等到错误发生了,就逃得远远的,说这个事情与他毫无关系。那个时候我内心极度恐惧,没有经验,不知道事情的严重程度。真的很希望有人可以帮我挡一下,哪怕是说一句:“她是新来的,不太懂,可以接受。”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轻重,而不是工作态度问题。也许矛盾就会产生,对前面的同事,我会干活很卖力,因为他有恩于我,可以不计较是否有加班工资,只要大家一起把活干完就好。而对后者,我只希望可以避的远远的。这就是我想说得一种敬业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很负责的人,我想四大是适合你的,在这里干活不可以随便捣两下浆糊就完事的。 第二就是要能忍受干一些费时却很机械的事,这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说实话,我们现在做项目有一半时间是在归类总结,在整理格式。我曾经一度很反感花那多的时间去搞format,但是有几次看到同事,在一旁很认真的在改我做的paper这些东西原本可以由我自己来做的(绝对是机械低级的劳动),但是他们却很安静的自己动手去做。我在想,他们都是senior了,这些最最基础的事情,他们也一样在做,却毫无抱怨。我多干一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第三:要学习,学无止境。 我跟过不同的senior,发现有的senior一些方面的技术甚至及不上低一些level的员工共。同样在PWC呆几年,我相信每个人的收获是会很不一样的。并没有人会一直在你身旁手把手教你怎么做。要靠我们自己去学习,去积累。 <6>职业前景 这个话题似乎我又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了。 我知道job-hunter是很在乎这个问题的,只能说一句很无力的话:跳到那里的都有,只是相关行业的居多。相关是指:财务会计类,咨询类,内部审计,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在上海这个地方混口饭吃不容易,请大家不要总想着进去3-5年就可以出去做财务总监。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在大公司不要说财务总监,就算是财务经理,总账会计都未必轻易就能获得。一个人的阅历和年龄是不可以逾越的,要做一个管理者不到那岁数不到那份阅历,只怕火候不够。个人提醒大家等自己觉得自己底气足了,有力量了再考虑也不迟。现在选offer的时候过分强调职业前景没有太多意义。 <7>友情提醒 不建议提前入职。 在对一片未知的土地,请花点时间打探清楚再迈步。 PWC 面试应聘要求 我个人感觉面试的机会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如果你是非相关专业,那么如果有一些实习之类的可以增加不少机会。 至于我面试我想应用一位高级经理的话。我进公司有一次问过 一SM,PWC录用人的时候主要看什么(这里主要针对Auditor)。她说:确实坐下来谈5分钟就基本就有结论了,主要还是看感觉,看我对他放不放心。她的话在我看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Auditor这个职业本身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审计报告上签字,发表意见的审计师们,也就是我们的签字老板和经理。如果审计意见在未来出现问题,那最严重的状态是坐牢,基本上一辈子没有翻身机会。我个人理解是作为面试官,最最看重的是对方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勤劳,如果把重担交给对方时经理是否可以很放心。当然对一个人的天生的悟性也许也有一定的要求吧。 另外我自己感觉性格上应该需要nice一点,因为你需要和客户沟通。但是又要能坚持原则,因为auditor有他们自己的立场,关键时刻需要坚持的。 CPA能有考出的科目会增加概率,至于以前拒过PWC,未来是否有机会我就不太确定了。 建议大家多看看bbs的精华区,我记得在前斑竹圣西罗整理的都差不多了。 <8>人际关系 我想我的发言权不够,不过在大家的印象中,四大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相对”这个词用的很巧妙,似乎无从描述“相对”到什么程度。我只是提醒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八卦的范畴很广,包括所有的工作表现,甚至是个人习惯)。我在<一>中就提及过人的“口碑”问题,希望大家进公司的新员工可以对此引起注意。 总体来说工作的最前面几年同事间的竞争关系是不明显的。但是到了升经理的那一年竞争必定是白热化的。工作也会有矛盾,比如谁多干点谁少干点,谁来承担责任,也有对工作issue的观点不同。记得一个同事和我说过:“你们新来的员工是最舒服,没有责任,但是再过一年你会发现,做项目时身上的担子很重,所以如果可以多为对方承担一些,别人会感激你的。”他的话已经很明了。我不会拍马奉承,但是我想勤劳认真是赢得欢迎的最愚蠢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吧。 <9>劳动强度 现在忙季和淡季的概念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明显了。 每个人的工作态度不一样,所以感受也不同。我看到过有的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有的人埋头一刻不停的做。就像小时候做作业,写一篇作文,可以很用心的做,也可以马马虎虎。所以很难说。 但是总是越负责的人越辛苦,有的时候那种辛苦不单是睡眠不足,更是内心的紧张。有同事和我说过她/他晚上紧张的失眠,白天出虚汗。我也有过白天紧张的发抖的经历。但 所以也许这也是四大出来的人相对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在这里面干过的人自然而然会培养一种敬业精神,不能保证每天早到,但是一般不会早退:) 外资银行与四大工作比较 在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由于具体的部门不同,工作是不太相同的,本文只是在总体上对这两类公司做一个比较,纯属个人浅见(但是绝对真实并且不含个人喜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繁忙程度。 好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会计师事务所crazily busy,银行不能说是清闲,只能说是比较 正常。事实上确实如此。 审计部有忙季和淡季,忙得时候天天熬夜到2,3点,没有周末,有时候从一个城市直接 飞到另一个城市,在家一天都住不了。淡季的时候很闲,胆子大的不去公司都可以,去了 也可以自己看书什么的。所以审计部的好处是:忙得时候挣钱挣假期,闲的时候是复习考 试得好时机。税务部没有明显的忙季和淡季,但是一直会很均匀的忙,连续工作到十一二 点也是常有的事。其实在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在税务部,忙不忙和个人性格也是很有关系的(审计部没有选择,一定会忙),也就是说,总的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很忙,但是也有些人是可以几乎天天按时下班的。 通常作associate,是公司里级别最低的,也就是说公司里所有的人都可以让你帮他们干 活,不过不管是经理还是senior,都会和你很客气的说,“你有时间嘛,能不能帮我一个 忙”。这个时候,心软的人即使自己已经忙的要死,也会答应下来,这样苦的是自己,很 可能连加班费都没有。有些人就会说自己没有空,经理和senior们通常也不会强求。有些 很强硬的associate会死活说自己忙,不接新活,以保证自己可以按时下班。不过如果总 说自己忙,别人就不太再会把工作交给你做,evaluation的时候就要自己掂量了。所 以如果想 做top performer, 拿top pay,以后有机会升经理,就要努力表现,也就很可能是最忙 的。当然top pay不是看谁最忙,吃力不讨好的也有的是。 外资银行在这一点上没什么可说的,通常7点的时候已经没什么人了,7点半回家可能就 是 最后一个了,大部分人可以6点多下班(假设5:30为下班时间)。而且在8小时工作时间 之内,也没有会计师事务所那么紧张,通常可以悠闲和优雅的工作,不用像会计师事务所 那样打仗一样的工作。 (二) - 人员构成 1)男女比例 这一点上外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几乎一样,都是女多男少(大概男:女是1:3或4), 但是级别越高,男的越多(唉,真不公平),最大的老板就几乎全是男的了。 相对来说,普华算是男性最多的。 2)员工年龄 因为都是外企,所以都以年轻人为主。相比之下,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构成更为年轻。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升一级,如果到senior两三年还生不成经理,估计就要走人了,再加上还没到senior就辞职的,会计师事务所时时保持着年轻人为主。同时因为本身四大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很长,所以三十五岁以上就算是大龄了,而且都是以级别高的manager和 partner为主。 银行相对年龄跨度大一些,虽然也是大部分年轻人,三十好几还做staff的大有人在。因 为银行并不希望员工离开银行,所以员工本身没 有太大的离开公司的压力,加上工作并不 太繁忙,工作时间长了的员工也并不很愿意离开银行。 3)员工级别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associate, senior,manager, partner 德勤在associate 和 senior 之间还有一个consultant的级别,必马威是associate三年 ,之后就是assistant manager,实质上是senior,assistant manager二三年后生manager 。 manager有大有小,与业绩和做经理的年头有关。但是不同级别的manager都是manager, 都是report给partner,除了工资的差别,并不存在管辖关系,也就是说最大的manager也 没权利管即使最小的manager,除了senior manager,所有的manager在对外的title上都一 样,都是经理 外资银行:staff和executive staff是一般的职员,但是staff又分好几级,要一级一级得升。executive就是一般所说的经理,有权签字和作决定。但是executive的级别分得非常,不同级别的经理直接存在的管辖关系,一级管一级,级级相扣。 4)外籍员工 外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一样,虽然母公司可能是欧美的,但是其实大部分大陆的公司都是香港来管,因而大老板一般都是香港人,大的老板全是外籍,中方员工很少。这里的外籍指的主要是香港人,有一些东南亚的。欧美外籍也有,但是很少。四大来说德勤的外籍最少,因为德勤德全球战略之一就是localization,因而相比之下,员工升值做经理和合伙人的可能性更大。安永有很多香港经理。普华的香港和东南亚经理也很多的。 外资银行与四大工作比较(三) - 收入 (三)工资 我想可能大家比较知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工资情况,但对外资银行的工资状况不特别了解。 1) 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工资不算高。特别是前两年,通常没有一般好一点的外企高。 审计部的工资加上加班费和差补,忙季的时候即使第一年的员工每个月拿一万多也是很 普遍的,不过真的是拿大把的青春换来的。我知道有些在前aa工作不到两年的员工,就已 经在四惠买房子了。所以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部工作,挣钱这方面还是很吸引人的。 税务部拿死工资,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因而挣的算是少了。 但是我个人觉得会计师事务所的senior级别的基本工资算是高的了,一般基本工资有一 万多。跳槽过来的senior如果有本事,和老板谈个月薪两三万也是有的(赶上经理了,不 过这种情况较少)。 2) 外资银行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会觉得外资银行是一个高工资的地方,事实上外资银行的薪水是 比会计师事务所少的。不算加班等收入,仅仅工资这一项,外资银行级别较低的经理还没 有会计师事务所的senior(特别是senior ii)拿得多(不过也没有会计师事务所那么忙 )。 一般的staff和会计师事务所的associate的基本工资差不多。 3) 加班费 会计师事务所的加班费不一定是加几个小时班就有几个小时的加班费,下班后的工作到 底多少能算作加班拿加班费,要看为什么客户加班,这个客户给的服务费多不多,也要看 这个客户的经理手松手紧,会批多少加班(因为员工的加班是要直接作为主管经理的成本 的,因而有的经理并不希望员工经常加班,所以是否愿意批准员工的加班大家就自己推 理吧 )。据我所知普华的加班基本是加多少拿多少(不过好像普华的senior就没有加班费了 ,记不太清了);毕马威以前还可以,现在据说有了新的加班政策,加班的总小时数减20 为实际的发到手的加班费,也就是说每个月加班少于20小时不算加班,加班如果50小时( 前提是经 理批准过的),最后发30小时的加班费,反正是加班比以前严了;德勤就更别提了,全看客户了,加班很没保障,安永的情况不太清楚。 外资银行这点最好,加班几乎全是加几个小时拿几个小时的加班费。员工加班到7点钟, 这种在会计师事务所根本算不上加班的加班,在外资银行也可以照实拿加班费的。因为经 理是没有加班费的(事务所的经理也一样没有),所以有的级别高的员工加上加班费,有时挣的比级别低的经理都多。 4) 出差补助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部员工,出差补助是一项很大的收入,但是这项收入现在也缩水了。 以前毕马威是一天180,现在好像是160,普华德勤什么的是150/天。以前是不管客户是 否管饭,一般都是160或150每天给,现在变成如果客户管饭,就要160或150减去饭费才算 差补。以前的aa是出差一定住当地最好的酒店,现在也是本着节约的原则了,可能有4星就不住5星了。外资银行的出差机会非常少。 5) 工资涨幅 都是一年一涨。 会计师事务所工资涨的比较多,特别是junior到senior, senior到manag er这种跨级的,涨的就更多,每年涨百分之十几的,百分之五十的,甚至工资翻倍的也是 有的。外资银行也是升级了涨的多一点,但是升级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一年一升有规律 ,有时干了几年也不升,因而一般涨的较少,也就是个通货膨胀率,百分之几吧。 6) 奖金 事务所的staff没有奖金,经理有奖金,合伙人应该有奖金和分红。经理的奖金和业绩挂 钩。外资银行各有不同,汇丰好像没奖金,恒生好像是有奖金的。 7) 小结 总的来说,事务所的associate和外资银行的一般staff工资差不多,但是事务所的有加班和差补,因而总收入多得多。事务所升级有规律,工资每年涨的多,因而senior比外资 银行的小经理挣得多。两个地方级别高的经理挣的就差不太多了。但是这两个行业都不是 很高薪的行业,同样级别的经理与it像高通,咨询像波士顿是没办法比的。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步骤——强烈推荐找工作的看看! 1.确定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 2.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 3.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 (1)组织环境。 (2)政治环境。 (3)社会环境。 (4)经济环境。 4.职业的选择。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5.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即,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 (2)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 6.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做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7.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8.评估与回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回首复旦七年-找工作篇 离上次写“回首复旦六年”已经又过了大半年,不得不将题目改成了“回首复旦七年”。本科时因为直研躲过找工作大战的我,在这过去的半年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这场求职的考验。虽然说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不算太曲折,但自己也经历了彷徨,选择,坚定复而期望的心路变化,从一开始的从众跟风,到后来的重新定位,再到认清目标不断努力,直到找到现在的这份工作,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反省自我的过程。虽然直到目前,自己对工作和前途的想法还并不十分成熟,但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前途都是未知数,我们只能像小马过河,试过才知道。 迷茫与选择 找工作伊始,自己的定位其实并不十分明确。咨询,销售,管理,编程甚至公务员,每样工作我都十分好奇,都想试试。所以也苦了那时的自己,每逢大公司来开宣讲会,不分行业,不分性质,从波士顿咨询到花旗银行,从埃森哲到港龙航空,从IBM到德勤会计,我是来者不拒,每场必到,遂被同学笑称"听霸"(听宣讲会之霸王也)每每听完宣讲,还能够兴致勃勃的填写各种各样的应聘表格,准备简历和cover letter,不论网申还是邮寄,都早早准备,一一投递。练到后面,一份六七页的网申表格,居然能十分钟就搞定,连自己都不禁要佩服一下自己了。 可是众多简历投出去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一面就被毙掉。希望的肥皂泡一个接一个的破灭,不光浪费money和精力,更严重打击了自己的信心。 先说说咨询吧,自己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对strategic consulting偏爱有佳。几乎每个咨询公司来开宣讲,即使是在5301,我都会冒着灰头土脸的危险穿过邯郸路大工地前往。总觉得咨询业每年动则二十几万的年薪,出入高级宾馆和会所,工作极富挑战性,很光鲜,很有诱惑力。而宣讲会上一再强调的咨询业极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就是一切的生活方式,自己仿佛也能全盘接受。咨询公司的简历我记得一共投了5家,自己本科绩点还不错,社团活动也搞过,自忖是能过简历筛选这一关的。可是最后只有一家叫LEK的公司给了自己一个还不能算是一面的面试机会。由于咨询公司应聘者太多,所以他们在一面之前有个叫pretalk的小面试,就是看看应试者英文能力和考察一下是否具有所谓的"business sense"。当时记得我是那天下午进行pretalk的最后一个,每人时间只有7分钟,全英文。面试官是一个30出头的JJ,看上去倒很平易近人,跟平时想象的咨询女强人形象相去甚远。大概是面试到最后一个,她已经对前面千篇一律的"优等生"演说感到厌倦了,一上来就问我"你说说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吧,不要说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演讲才能,说说别的"。当时自己一下子傻眼了,本来想好的事例一个都用不上。支支吾吾了半天,面试官见我说不出什么,只好开始问下一个问题考察我的"business sense"。她随便指指桌上的一瓶矿泉水,让我估计一下这种牌子的矿泉水每天全市的销售量有多少。再次傻眼。。。胡乱答了两句,面试官和我都觉得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就这样我唯一一次咨询公司的面试结束了。沮丧有时候也能让人冷静。我开始自问,自己真的适合所谓的战略咨询么?与有着众多咨询公司实习经验,整天看华尔街,财富,说英文比说中文还溜的人相比,自己有什么优势?就像那天面LEK的时候,Miss Xu说的,everyone is excellent, so just show me your difference.我到底有什么difference呢?我对于咨询业的了解除了几次宣讲会,几乎为零。所以这方面除了差距以外,貌似没有别的difference了。。。 肥皂泡同时破灭的还有MT(Management Trainee)之梦。自己是很喜欢走管理路线的,所以大公司打出的管理培训生的职位对我极有诱惑力。记得当时报了GE的IMLP(Information Managerment Leadership Program),联合利华、港龙航空的管理培训生,贝尔阿而卡特的销售培训生,甚至连新加坡旅游局的MT都报了,真是饥不择食啊! 其中GE的IMLP是我一心向往的,这个职位跟IT相关,又结合管理知识,完成两年的海外培训后直接出任经理级别的职位,简直就是我追求的完美MT啊。而且受到上一级一位师姐的影响,她在我找工作的时候给了我好多建议,她最后就是进了IMLP,所以更加心仪。在网上投完简历之后不久,就接到了面试通知。我们宿舍三个女生都收到了,我们年级一共去了5个女生加一个男生。那天天气不好,早上阴阴冷冷的。一群人6点多就起来了,八点赶到GE在张江的CTC(China Technical Center)。据说这次面试一共48个人,是从四千份简历中挑选出来的。两轮面试,一天搞定。第一轮是Group Discussion,48人分四个组,讨论的是跟IT外包相关的材料。 每人1分钟英文介绍,然后开始中文讨论,最后得出有关解决方案后选一个人做presentation。从来没有过group discussion这种群殴的经验,偏偏我们那组又是强手如云,都是学生会主席之流,其中若干又是那种英文比中文说得还好的。当然自己也尽力发言,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可能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感觉自己还没有进入状态。面试过后苦熬了将近两个小时,得到了出局的结果。当时1点多,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午饭都没吃,他们就把我们赶了出来。只有进入下一轮的同学才能吃KFC外卖,超级bs一下GE,不是说很人性化的么?!当时出了CTC自己还在懊悔,恨自己没能表现的更好一些,恨这场这么重要的面试来得太早(它几乎是我的第一场面试),这么快就跟GE说拜拜了!后来在跟同学们的讨论中,自己反省了一下当时的表现,自己只是提了一些意见,但是没有一项是能够表现总结或者概括能力,或者推动整个讨论进程的,这些与leadership相关的素质在自己的发言中并没有体现,无怪乎自己被淘汰。也许自己真的不适合GE那种比较aggressive的风格吧。 接下来的联合利华和港龙航空同样打击人。联合利华的笔试是GE的面试之后马不停蹄赶回复旦参加的,不知道是自己的笔试成绩不好,还是干脆研究生就直接被剔除,总之是笔试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港龙航空是笔试和一面一起的,面试的时候居然自己又是最后一个,感觉面试官也是巴不得马上去吃饭,草草了事。贝卡的销售培训生更是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MT的公司来了一拨又一拨,对我的打击也是一次接着一次,始终没有哪家MT与我有缘。这使得自己不得不再次反省,MT适合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自己屡屡碰壁?记得去面试的时候,一听我是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很多人就露出不解的神情,"计算机啊?你们找工作应该很好找啊?MT就是给我们这种找不到工作的专业的学生的啊!""研究生啊?放弃自己的专业不可惜么?"仔细想想,倒也是,MT大部分都是本科生的玩意儿,对于一个已经从事"科研工作"三年的研究生,其可塑性已经不那么强了。论活泼和朝气,自己不如本科生的ddmm,论专业,又比不上经院管院的达人,自己这么折腾,不是在拿鸡蛋去跟石头碰么? 经过了咨询和MT的惨痛教训,我认识到必须对工作的方向进行重新定位。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长处,适合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不能再一味的跟风从众了。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接受了七年的系统专业学习,真的放弃自己的专业,那就相当于丢掉自己的优势,与没有专业优势的人竞争,其实并不明智。的确有在毕业伊始就成功转行的例子,gg在实习时认识的一位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后来就拿到了波士顿咨询和中金的offer。但是人家是早有打算的,从研究生一开始就在咨询公司和投行实习,积累经验。自己却从来没有为之付出任何努力,只是想当然的觉得咨询和MT如何如何好,一方面是受到这些职位包装的影响,被它们的光环所迷惑,另一方面是对做技术的一种恐惧,觉得技术没有发展前途,做技术很枯燥。但自己真的这么讨厌技术么?想想自己研究生做的视频中的文字检测的课题,自己其实是很喜欢的,经常能够写程序写到忘了吃饭,甚至连平时走在路上看到标语都会想怎么把这些字检测和识别出来!自己去实习的时候,看到自己做的项目,当时是十分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费了半天的劲去追求那些时髦的咨询和MT,忽视了自己真正擅长和适合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次教训。 回到原点 绕了一个大圈,最终自己还是决定从技术做起,算是回到原点了。可是,女孩子做技术有前途么? 真正帮我下定决心的是我在意法半导体面试时遇到的一位师姐。那天去意法半导体的DTV部门面试,他们招有关JAVA和C的程序员,居然也是类似MT的包装,只不过改了个名字叫nurturing program(NP)。那天自己倒是老老实实的,有啥说啥,甚至连找工作的迷茫都说了。结果被DTV的老板狂鄙视,说我糊涂,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过可能那个老板看我托福成绩不错,小姑娘读书应该很能干的,所以就给我安排了一个mentor,让她好好开导我,让我不要再那么糊涂。没想到这位mentor竟然是我在复旦认识的一位师姐,而且是对我帮助很大印象很深的师姐。记得大一报到的第一天,师姐就来找我,她也是广西人,说"等了三年,终于有一位师妹了",那天她告诉了我好多有用的信息,哪个饭堂的菜好吃,哪家小店的价钱比较实惠,复旦周围有哪些书店,哪门专业课的老师喜欢关人,什么辅修课比较有趣等等,让我很感动。第一个学期自己学得很吃力的时候也是这位师姐在鼓励我,让我恢复了信心。可惜后来师姐毕业搬到了南区而且转了专业,我们就好少联系了。没想到在这里又遇见了她!于是跟师姐吐了好多苦水,尤其是关于做技术是否有前途的疑惑。师姐说,中国这边做技术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觉得上了年纪就不能做技术了。可是在国外并不是这样,很多工程师,程序员都是三四十岁的,当然他们做的不是一般的编程工作,更多的是体系架构的设计和项目的管理。但是没有早年底层经验的积累,哪里能做到这些高层的工作呢?是啊,技术做到后面同样是要设计管理和高层的工作的,但这需要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既然自己在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通过做技术的工作慢慢积累,慢慢转了。 虽然当时很多技术的公司的招聘都结束了,像最开始来的SAP,Intel,NI,我当初信誓旦旦不投技术的,所以错过了一些。而且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好好准备,别人在复习C++数据结构的时候,自己在听宣讲、折腾cover letter,所以一些技术公司的笔试我也没有通过。当时已经有很多同学陆续拿到第一份offer了,自己什么都没有,情绪比较低落。不过总会有新的公司陆续不断的来招人,而且现在目标明确了,可以集中火力,有的放矢了。陆续参加了几个面试,包括意法半导体(ST),夏普,sybase,还有后面的飞利浦、IBM。对面试的套路也逐渐有了感觉,笔试通过的话,面试的时候都能吹上几句。虽说都是做技术的,各家的偏好也不大一样,自己的感受也各不相同。除了ST,sybase二面的时候也被鄙视的很惨。一面和笔试是在学校进行的,感觉不怎么正式,轻松把那个跟我名字一模一样的面试官搞定。二面的时候是两个帅哥轮流面我。跟第一个老外帅哥聊得很开心,因为他不问技术细节,只问大致项目经历和兴趣爱好等,这个我最擅长了,跟他狂侃了一番。第二个中国帅哥却狂问具体技术细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结构和c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他好歹复习了一些,可是os却好久没碰了,连问三个os问题我连说三个sorry,最后得到一句狂汗的评价"你本科是学计算机的么?"-,- 也有的公司是不露声色,客客气气的,像小日本的sharp。自己什么时候投的简历都忘记了,当时是看到他们招的职位刚好跟我研究生做的方向一样,就去试试,而且是在学校面试,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小日本面试很好笑,技术面试部分有一半都是他们在说,我只需要听着。那个日本老头很客气,不停的站起来点头鞠躬,搞得我也老是站起来跟他客气。HR面试更搞,所谓的HR仍旧是一个日本老头,外带一个年轻的翻译,居然第一个问题是"说说你的父母",还有"说说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当时面试出来感觉就很好,不过自己的想法很bt,如果得到offer就拒了它,让自己爽一把小日本!嘿嘿。飞利浦的面试很有意思。第一轮是英语测试。跑到嘉里不夜城,在chinahr那里对着电话说英语。chinahr的办公室那叫一个乱啊,堆满各个公司的宣传海报和资料。第二轮是常规的面试,二对一。自己跟飞利浦还是蛮有渊源的,毕竟在那边的东亚实验室实习了四个月。只可惜他们不招计算机系的学生,只好投了飞利浦半导体的软件培训生。两个面试官,一男一女,问了几个常规问题之后让我用英文介绍项目,又是拿手好戏。经历了这么些面试时候,无论项目经历,个人优缺点,还是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事例,不分中文英文,我都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在我bla了二十几分钟之后,那位男面试官终于顶不住了,开始跟我搞中文。最后那位女面试官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我给飞利浦打分。五分是满分,我打了四分。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飞利浦公司的风格我很欣赏,它是一家很庞大的跨国企业,在相关行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它很人性化,提倡生活和工作同样重要。唯一的缺憾是,它毕竟不是一家专门的IT公司,所以离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司,例如IBM,微软,还有一点点的不足。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就实话实说了。 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之后,效果果然不同。最后这五家公司都给我发了offer,像ST和sybase是很让我意外的,被鄙视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offer?sharp的offer毫无感觉,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很不厚道的去面试。飞利浦的也是意料之中。不过最让我激动的还是IBM的CSDL给我的offer,它让我最终踏上了这艘蓝色航母。 我的蓝色之梦 自己对IBM的感觉一直是十分崇敬的,也许是觉得它太高太大了,以至于觉得自己不可能有什么机会能够加入它。即使是在IBM俱乐部任主席的时候,对来座谈的学长也是只敢仰望,以自己的实力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不过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还是在不知不觉的走近它,尽管数次与它擦肩而过,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曾经是奢望的心愿。 去年初,在corps的提议下,我们找了几个研究生成立了复旦IBM俱乐部。当时他们几个都不愿意当头,最后竟然要我这个女生上。自己在本科的时候没有什么社团活动经验,这也许是一个最后的机会让我体会校园生活的另一面,于是我答应了。成立一个社团就像在学校里面创业。可创业的过程并不容易,对于我这种毫无经验的人来说,从获得IBM大学合作部的支持,到在学校有关部门注册,从招兵买马,到策划成立大会,都是全新而富有挑战的体验。记得当时自己拿着海报去北区管委会敲章,然后一栋一栋的张贴,真是体会到搞社团活动的不易。好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学弟学妹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并且得到了IBM大学合作部和在IBM学长的大力支持,俱乐部的成立大会举办得相当成功。记得当时的大会还是由我主持的,唉,当时俱乐部就我一个女生,所以我这个主席兼司仪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有两位在IBM工作的学长的配合,他们大气的台风,潇洒的谈吐,一下子帮我减轻了原本以为会冷场的压力。在这里要特别感谢ZZ,当时他就是其中一位。大家也了解ZZ,人长得帅,口才又好,所以把台下的ddmm们哄得屁颠屁颠的,对我们俱乐部成立功劳不小。俱乐部成立后,又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就像一颗幼苗在我们的培育下一点点成长起来了。自己在担任俱乐部主席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也学到?诵矶啵鲜读撕芏嗬醋愿鞲鲈合的芨啥钇玫难У苎茫馐窃谘芯可娜兆永镆欢巫畛涫刀谢盍Φ娜兆印BM俱乐部的经历虽然不能跟最终进入IBM直接扯上关系,但它给了我巨大的帮助。面试时候的很多问题,我都是在这段经历中总结经验,找到事例来说明的。 快到去年暑假时,IBM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暑期实习生招聘活动。我当时也报名了其中的"天才孵化"计划。据说这个计划全国就招十几个人,跟若干正式员工一起分成几个项目组,在北京IBM的CRL干一个暑假,当时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笔试和面试。笔试和一面都轻松通过了,感觉挺有意思的。尤其时chinahr组织的一面,在文艺宾馆的小房间里面,那时是第一次面试,很新鲜。第二轮在瑞安,三个CRL的IBMer来面试我。他们比较注重科研能力吧,看我还发了一些paper,所以问了我好多跟研究课题相关的问题,好在自己比较了解,都一一回答过去了。跟他们聊得很开心,而且也很兴奋,搞到后来外面的同学说"你的声音真大,我们在外面都听见了"-。-||面试之后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自己竟然接到了其中一位面试官的电话,说决定让我参加他们的小组。当时很兴奋,也很激动,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啊。不过暑假那时候也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且还报了一个高口的考试,最后为了复习考试,我放弃了那个机会。winking后来参加了这个暑期实习,本来嘛,CRL那种牛棚,就是适合他这种技术大牛的,呵呵。 11月初,各大公司开始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当然少不了IBM。当时自己对IT咨询很感兴趣,不顾很多人的劝告,投了IBM的BCS。当时很多人跟我说这个职位要常年出差,我却似乎认定了一定要去这个部门,而且并没有投CSDL。正式招聘的笔试和一面与暑期实习的形式一样,我觉得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可是一面之后却没有了下文,很多部门的二面都开始了,我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后来听说当时BCS的headcount已经用完了,所以根本投了也没用。当时难过了好一会儿,感觉自己就要与IBM失之交臂了。好在自己比较阿Q,去不了BCS,于是开始找BCS的缺点,常年出差,有什么好的啊!不去不去。嘿嘿,这样安慰一下自己,难过劲很快就过去了。 记得是12月初,BBS上又贴出了CSDL招聘的消息。前面一轮很多同学在网上投了CSDL似乎都没什么回音。这回是直接发email给csdl的hr,应该随机性会比较小。于是又投了简历。很快收到了笔试通知。跟好多同学一起参加了那次笔试,做了三个小时,两份厚厚的卷子。一份JAVA,一份综合知识。JAVA主要考察基础语法,综合知识则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C++等等,本科学的基础知识都有涉及。当时一直都在复习C++,JAVA已经很久没碰了,全靠在飞利浦实习时候的一点印象。考下来感觉很不好,感觉只做对了一半的样子。可没想到又接到了一面通知,不过好像认识的很多人也都收到了。 当时面我的是一位pp的JJ,气质很好。问的问题都是那些已经被问滥的问题,无非什么个人优缺点,项目经验之类,当时自己对这种面试已经百炼成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自己很惧的技术面试竟然没有出现,搞得我回来写面经的时候还说那位JJ是HR。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我的一线老板,狂汗! 二面则一点都不轻松,相反十分tough,可以说是我找工作中碰见的最tough的面试。面试官是csdl著名的Frank,相当于二线经理,人称"大内总管",专管招人!Frank的面试很特别,跟技术没有一点点关系,只是注重考察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生观、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当时的面试只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Frank问我的"你人生最想做的五件事是什么?"自己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Frank就叫我现场想。想好以后写在黑板上,然后一件件解释,为什么它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最想做的。我来不及仔细思考,把临时想到的几件事情写了出来。第一件事很容易说服他了,可是第二件就卡住了。接下来的45分钟,可谓是我经历过的最难堪的45分钟。我写的是"要成为一名跨国企业的部门经理",可这件事Frank不认同。我说的任何一个理由他都能找出其他理由来反驳我。下面是当时面试的一段对话(是我当天面完之后回去写的):其他细节参照“CSDL面试记” "现在我们开始谈第二件事,跨国企业的部门经理?首先为什么要去跨国企业,然后为什么要当部门经理?" "进入跨国企业,就像IBM这样的大公司是我的梦想。因为在这样大的企业中,一方面我能够收到很好的培训,是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另外,跨国企业能够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它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一定有很多过人之处,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那为什么要当部门经理呢?" "其实,这只是我对管理设的一个职位目标。说老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大的野心,例如要当CEO之类的,我只是想成为一个能够管理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通过我对这个部门的运作,让这个部门产生的效益最大化,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 "那你为什么要做部门经理呢?你去做很多别的工作也同样可以将利益最大化啊?" "但是我对管理的工作感兴趣啊。我觉得管理需要对人有很强的洞察力,要善于沟通和协调。" "任何工作都需要沟通和协调。你去做软件开发,需要跟团队的成员沟通,你去做sales或者consultant,需要跟你的客户沟通。可为什么要做管理呢?" "但管理需要对技术就很深的理解,这样他才能把握整个项目。" "consultant也需要对技术有很深的理解,同时需要与客户沟通和协调,那你干吗不去做consultant啊?" "contsultant是跨行业的,需要跟着项目跑,涉猎范围太广,不够集中,而部门经理做的管理相对是跟一个行业结合,这样可以做久做深。"sigh,这里犯了一个大错,马上就被Frank指出,批得体无完肤。 "错了吧?consultant当然也是针对行业得,你是做法律的就是做法律的,你是做医疗的就做医疗,甚至你还可以做电话机的consultant"他随手指指台面上得电话机。"你对consultant的理解完全不对啊!" "哦,那可能是我前段时间去听那些管理咨询公司的宣讲会造成的误解。另外我觉得consulting的生活太tough了,只有工作没有个人生活,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哼,你以为做部门经理就会轻松么?就不tough么?如何分清工作和个人生活那是你自己的工作态度决定的,不是你的职业决定的!这个部门经理究竟有什么吸引力?为什么你一定要当呢?" "我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啊。作为一个部门经理,他的知识与普通的开发人员不太相同,他需要站在一个高的角度去看问题,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高屋建瓴的提出他的看法和意见,需要很强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站在高的角度看问题?呵,那你可以去做architecture或者IT标准的制定者啊!为什么偏偏要做管理呢?" Architecture一刚!这跟管理怎么扯得上啊。不过貌似自己真的没有达到管理得点子上啊。回想当IBM俱乐部主席那一阵的经历,哦,责任感!记得当时好多问题都要自己主动去考虑,去实施,别人不作可以,但是我是头,我不能偷懒。因为不成功,责任就要我来扛! "当一名领导,意味着你不能逃避,你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你的意思是不是如果你不是领导,就可以选择逃避责任咯?" ft,又进了他的套。"当然不是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就迫使你不断严格的要求自己生,无形中就能够更加的突破自我。"想起自己在俱乐部第一次主持大会,第一次举办那些活动,的确是需要不断的挑战自己才行。 可Frank却没那么好说服,"突破自己?哼,爱因斯坦也不断突破自己,居里夫人也不断突破自己,可他们也不是领导者啊?我看不出突破自己跟领导者有什么关系,跟部门经理有什么关系!" 我还没想好该怎么应对,又来当头一棒,"你是不是从小被父母老师管得太多了,觉得他们很powerful,所以自己长大了也要变得powerful啊?" Ft to death!怎么这样也行啊!"当然不是啊!" "那为什么你偏偏要去当部门经理呢?你如果能够说服我,让我觉得你有部门经理的潜质,好啊,我们会很乐意的hire你,我们还会培养你成为部门经理啊。说不定你根本不适合做部门经理,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这么认为。你可以改你这件事,但无论你改成什么,你都要说服我,证明它对于你是最重要的。" 说到后面自己已经哑口无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本来每个人只能面30分钟,可我已经说了45分钟还是没能把Frank说服,他略带失望的对我说"今天你没有说服我,我跟秘书商量一下,你明天再来。明天还是说这五件事,你回去仔细想想,哪五件事对你是最重要的,from the bottom of your heart"。我当时还以为他是安慰我的,于是很沮丧的离开了。出了瑞安,精神恍惚的坐上地铁,换了轻轨,脑袋中还是刚才的那一场舌战,Frank的话不停的在脑海中闪现,"你注重的都是虚幻的title,被表面的光环和荣耀所迷惑,根本没有考虑他们的实质是什么!""你索取了二十年,什么时候你才能够为社会奉献一些?!""你为什么要当部门经理?为什么!"这些话不断的缭绕在脑海,怎么都赶不走。是啊,我真的没有彻底仔细的想过啊。 那天晚上回去,我认认真真的思考了这些问题,其实Frank说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我们在追求很多东西,但往往只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没有看清本质。不管Frank还会不会叫我去面试,我都应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 果然,第二天hr又打电话来约我去。同样还是那间会议室,还是笑里藏刀的Frank。虽然知道还是不可避免的要遭到一阵狂鄙视,但这时候只求我尽我力,无愧我心了。我将晚上思考过的五件事列出来,一一给他解释。其中第二件换成了"成功的带领一个团队去开发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还是跟管理相关的,并且又跟我的专业有关,其实不就是IT项目开发的部门经理做的事情的实质么?并且我通过在实验室开发项目,在俱乐部和同学们一起创业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这件事对我是最重要的,终于把Frank说服了。说完后,Frank还跟我谈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利益的切合点,这样他才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着。虽然他的想法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走出那间会议室的时候,Frank告诉我,我通过他的面试了。在2004年12月31日,我收到了最让我激动的新年礼物--IBM CSDL的offer。几经曲折,最终我还是踏上了这艘蓝色航母,成为其全球三十几万员工中的一员,并与之同行。 后记 在写这篇回忆的时候,找工作的情景又一幅幅的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段经历是我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一个转折,其中有失败,有成功,有兴奋更有沮丧。也许跟许多已经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好几年的同学,我的这点曲折不值一提,我的很多想法也幼稚得可笑。但对于我这个在学校里待了七年的书呆子来说,正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成功挫败,峰回路转,使自己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此时此刻,不论前面的路是撒满阳光的坦途,还是遍布泥泞的曲径,我都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
crain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11-23 19:20:40
-
笑面树骑士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4-08 20:20:01
-
frabbin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4-03 22:19:03
-
moomoofarm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4-03 21:10:17
-
nanowang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3-22 13:49:52
-
tata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2-27 13:47:35
-
tutu256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9-01-10 06:31:31
-
小懒鱼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8-11-16 22:35:30
-
ZM星空下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08-11-11 10:38:05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急聘兼职岗位 - 展会服务人员 (Gillian)
- 帮发:猎头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 (Gillian)
- 人呢 (梭鱼)
- 上海泽恩实业有限公司急招猎头顾问(2012届毕业生进) (flyfish)
- DLL 招聘 credit analysis (猫_m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