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枚师太在宁隐庵创立咏春拳
来自:学海无涯(非杨非墨,不党不私)
广州咏春拳名家、《咏春拳》一书作者李志河先生据他收藏的秘传史料称:南少林长老五枚师太在清廷火烧少林寺之后,隐居于广州河南龙导尾(今龙凤街)的宁隐庵内。心怀反清复明之志的五枚师太,为铲除南少林叛徒马宁儿,潜心研究有别于传统南少林拳的新武功。当时宁隐庵地处荒郊野岭,常有蛇鹤出没,至今广州龙凤街仍有“鹤鸣五巷”等旧时叫法的街道;某日,五枚师太信步闲游于今白鹤洲一带,忽见一白鹤与一赤练蛇搏斗,潜心习武数十年的五枚发现,鹤与蛇的搏斗之术,亦非常有益于改善现有功夫,这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根据蛇鹤相搏,五枚师太悟出一套从心法到技法的全新武功。五枚师太根据蛇鹤相斗时善于缠绕吞吐的特点,悟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动作为主的“手劲”,并加以改进,全部融汇到符合女子生理特点的新拳术中。她所创立的新拳,以上肢动作为主,以子午线(中线))原理和箝钳动作为严密保护上身不被外侵的不二法门(同时又是整个新拳术的攻防核心)。她还删除了一切跳跃腾挪动作,使新拳成为当时最斯文的女子拳术。 一个雨横风狂的清晨大队清兵在广州将军的带领下,逼近宁隐庵,一时间犬吠鸡鸣,不得安宁。原来清廷大内高手要抓捕五枚师太。在庵旁有一屠户,名叫谢育发,生有四子,个个五大三粗,英武过人。谢家素闻五枚师太乐善好施、武艺超群,正欲跟师太学文习武,此时听得清兵人声鼎沸,要捉拿师太,于是谢家五口马上披衣出门,从宁隐庵后门接出五枚师太,抄小路途经通乡宋张状元井,再绕经邓世(氏)家祠到珠江边,以重金招一条小艇,把五枚师太送到珠江对岸的“白鹤洞”避祸。在五枚师太平安归来之时,谢家四子均随五枚师太操练“咏春拳”。至民国初年,龙导尾乡乡团总教头石广平师傅,则是谢家所传香火,其手臂功力,足可以将石榴枝造的木人桩手压断。至今,龙导尾乡人仍多念其功力厉害。(《广州咏春拳源流及技法》,《精武》杂志2003年第12期) 五枚师太后来将拳术传给了严二的女儿严咏春,被人称为“咏春拳”。据清代小说《万年春》所述,五枚曾将武功传给苗翠花,苗翠花在传给她儿子,也即鼎鼎大名的方世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番禺河南小志>同其它类似的古籍有无人有电子版啊? (gzkin)
- 知道福场路6号历史吗? (NE)
- 关于革新路、新民街的历史资料 (KK)
- 龙船岗、庄巷是广彩生产中心 (学海无涯)
- 涉及龙导尾的书籍文献(初步整理) (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