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1236张琴——徐志摩
艾少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冰心的哲学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多情诗人的生命“本纪”—— 徐志摩 诗集•散文集 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 落叶 ▪ 巴黎的鳞爪 ▪ 轮盘 ▪ 自剖 ▪ 秋 日记•戏剧•译著 志摩日记 ▪ 爱眉小札 ▪ 卞昆冈 ▪ 曼殊斐尔小说集 小时在家塾读书,十一岁时,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高等学府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他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是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对于爱徒的成就,梁启超颇为得意。1924年秋天,梁启超集了多首宋词,以八尺宣纸写了一幅大楹联赠给徐志摩,全联如下:“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主要记述了徐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畅游杭州西湖之事。此联将徐的才情智慧表现地栩栩如生。 梁启超曾在自己所著的《饮冰室诗话附录》中说“我所集最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从中可见,梁任公对徐的喜爱程度。怪不得连胡适都说 “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 主持离婚者:金岳霖 梁启超 : “志摩吾弟!天下哪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 志摩以公开信回答:“我之甘冒世之不讳,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福?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言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但徐志摩始终是未能得到其“唯一灵魂之伴侣”,或许林徽因太清醒地明白,“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两人未成眷属是偶然或必然,对既成的事实也没什么好遗憾。 最感人的是关于金岳霖的故事,标准版本来自于梁思成续弦妻子林洙先生所记载的梁的回忆: “……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的。我想了一夜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 ” 一见如故,相思成灾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要享受你 遥远是你我间的距离 我的一瓣瓣的思想 都染着你 ——徐志摩《爱的灵感》 最终:徐志摩1923年追到北京 ,吃闭门羹。 “您错了,徐兄。我不是您的另半个灵魂。正因为我们太一致了,所以我们不能成为相互的补充。我们永远只能平行,不可能相交。我们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 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将其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也在朋友中流传。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趣事: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她把自恋演绎得精美绝伦,除了她的丈夫熟视无睹,又有哪个男子能逃离这致命的诱惑?一个女子如若对男子的反应敏感到如此的地步,想不累都困难,恐怕做一个有才情的美女原就该受累的吧。于是永远纯真的冰心会写《太太客厅》讥讽,这多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那一坛山西陈醋回赠了林徽因对来自女性嫉妒心理的嘲讽。 徐志摩在1925年发表的《偶然》一诗便含蓄地讲述了爱情故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曾描述陆小曼: 一双眼睛在说话 晴光里漾起 心泉的秘密 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像一条小龙。……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 了心里就觉著不可名状的欢喜。 结果,志摩婚后过的不是诗人该过的生活,诗人是需要远离都会喧嚣从大自然寻找性灵滋润的,那婚前对陆小曼迷恋物质繁华的隐忧,不幸成为婚后最大的困窘。婚后,不是陆小曼陪徐志摩走进山林,而是徐志摩陪陆小曼沈醉都市。 就这样,徐志摩的诗情毁于都市,陆小曼的清纯毁于都市,爱与美都瓦解了,自由也不复存在。婚后的陆小曼生活奢华,玩性不改,也离不开上海,那曾经被徐志摩唤出的纯美部分,消失无形;至于志摩自己,是“....我如其曾经有个一星星诗的本能,这几年都市的生活早就把它压死,这一年间我只淘成了一首诗,前途更是渺茫。....。”(1927.8.23)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即南中国海上,灵感闪现,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收于第三本诗集《猛虎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曾说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徐志摩之死,陆小曼给的挽联是「多少前尘成恶梦,五载欢哀,匆匆永诀,天道何奚论,欲死未能因老母;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陆小曼也的确按挽联所说的,尽全力帮徐志摩编辑全集,只是碰到抗战与其他不顺,竟然二十六年后才完成。 诚如徐志摩1931年跟小曼说的:“活,比死难的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05级毕业生薛辉专著《县乡之间:清至民国广西县级行政与地方... (周不周)
- 08级黄军杰同学硕士论文被哈佛大学cbdb网站收录 (周不周)
- 杨念群老师课程书单 (Wistful)
- 湖州有些村庄叫㘰,但由于电脑打不出这个字,竟然把村名改了。 (JOSH)
- 日本史资料包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