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一九四二》的饥饿冲击与现实反思
来自:关东客(娱论不休,八卦不止)
■影片:《一九四二 》 ■导演: 冯小刚 ■类型:剧情 历史 ■主演: 张国立 / 徐帆 / 陈道明 / 李雪健 / 艾德里安•布洛迪 ■上映日期: 2012-11-29(中国大陆) ■推荐指数★★★☆☆ ■评家:关东客 ■一句话影评: 电影《一九四二》带给我们的并非只有饥饿的冲击、灾民的苦难和时代的记忆,更警示我们要珍惜现在,因为我们其实都是灾民的后代。 《一九四二》,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九四二》的饥饿冲击与现实反思 电影《一九四二》有两款很有冲击力的海报,一款是“走下去、活下去“的灾民画像,一款是一个长了蚂蚱翅膀的人身画像,旁白是”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变成了蚂蚱”。这两款海报基本上传达了《一九四二》所要表达的灾难主题。 1942年,世界上的确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唯独被忽略的河南的那场旱灾。3000万人的生死净敌不过丘吉尔的一场感冒,这看似刘震云和冯小刚的幽默与调侃,但却又何尝不是当时的一个客观事实。当300万人因饥饿而不幸死去,而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给蒋委员长汇报的政府统计数字却只有1601人,这是何等残酷的一种情景。 我们都有过饥饿的感觉,但看过电影《一九四二》,我们的饥饿感与那些一路向西的灾民相比,根本算不上是饥饿。人的尊严是从肚子开始的,和一个将要饿死的人去大谈理想、信念和廉耻,那纯属扯淡。刺猬因为饥饿带领灾民抢了老东家的粮仓,瞎鹿因为饥饿想卖掉自己的女儿,老东家为了给刚分娩的儿媳补身子杀掉了星星的黑猫,星星因为饥饿把自己卖了五升小米,野狗因为饥饿开始吃人,老马因为饥饿选择了给日本人干活。在饥饿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呢?正如冯小刚所言,我们应该站在饥寒交迫中,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这些灾民的角度来发现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 张国立说,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喂饱肚子,而在于一个精神上的强大。但我觉得,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要喂饱民众的肚子。1942年的河南大旱是一场天灾,但更是一场人祸,而这也是电影《一九四二》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3000万灾民流离失所,无衣无食,而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却视若罔闻,歌舞升平。灾区和灾民的真实情况被舆论屏蔽,腐败的国民党军队依然在为筹集军粮咄咄逼人,腐败的政府官员为8000万斤赈灾粮食分配斤斤计较,就连比较清廉的李培基主席也不得不用50万斤粮食换几根金条以求得更多的援助。这样一种应对机制和救援体制,又怎么能起到救灾的效果呢?也正因如此,美国记者白修德感到绝望,而神父安西满更是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仅凭一两个有良知的官员、记者拯救不了河南的灾民,而信仰在饥饿面前同样是无能无力。 电影《一九四二》还原了一段历史,也让公众记住了那段历史。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冯小刚电影已经告别了喜剧时代,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电影《一九四二》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正是我们当前电影所需要的东西。一部好的电影,不光要有精彩的画面、震撼的音效、光鲜的演员,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和人文的思考。电影《一九四二》带给我们的并非只有饥饿的冲击、灾民的苦难和时代的记忆,更警示我们要珍惜现在,因为我们其实都是灾民的后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