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本色》八十年代港產片的陋習全面回朝/ 李焯桃
本来老六
導演:陳木勝 編劇:陳木勝、呂思琳、淩志民 演員:謝霆鋒、余文樂、房祖名、吳京、安子杰、江若琳 這個暑期荷李活猛片特多,《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之後又有《變形金剛》﹙Transformers﹚。港產片《男兒本色》在夾縫中仍吸引到一定的觀眾,本來是可喜的事。但細看影片的賣座元素,卻令人有時空倒流之感。 自從十多年前香港電影市况日衰,產量下降的同時,反而出現了一股「現代化」或「規範化」的動力,開始比較重視劇本和情理。銀河影像的出品固然是表表者,陳木勝作為第一線的動作片導演,也在劇本和現代化包裝的改良上下過不少工夫(《三岔口》甚至找岸西編劇)。想不到去年的《寶貝計劃》並非個別的例外,而是預告了《男兒本色》回到從前的作法,80年代港產片的陋習全面回朝。 因此,我們看到一場接一場為求效果(場面壯觀),不擇手段(情理不通)的處理。為了強調那些演員和武師拚了命的高危鏡頭,不惜把動作場面拖長至不合比例的地步(這當然是70年代以降功夫片的傳統)。以血肉之軀演出凌空飛墮及各式各樣帶來劇痛的動作,不是80年代洪家班和成家班最優為之的嗎?這一套赫然重現於今天的銀幕之上,說明了香港電影與內地融合帶來的影響——內地不但提供了市場(大量仍樂此不疲的觀眾),肯賣命而身價不高的武師供應更是源源不絕。這跟香港工業北上設廠有什麼分別? 但即使是其他輕工業,單靠內地的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行銷海外,也證實非長久之計。何况電影這樣的創意工業和文化商品?更何况在這方面,荷李活仍然基本上壟斷世界市場?港產片在自我轉型上本來已步履維艱,如今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內地電影市場和體制靠攏,審查對創作的影響人所共知,《男兒本色》揭示的卻是另一種「拖後腿」現象,港片創作人真的要自求多福了。 轉刊自2008年7月29日【明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绮雯 (本来老六)
- 求《柔道龙虎榜》配乐 (风鬟雾鬓)
- 陈可辛台北演讲:有生之年致力华语电影市场zt (本来老六)
- 有人出焦点影人许冠文吗 (肥皂打太极)
- 香港电影还能复兴嘛? (阿咪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