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十五年》讲义
来自:万方在一
注:该讲义是鄙人受邀在20多个QQ群里开讲个人学习经历所写成,纯属一家之言,都是一些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心得感悟,不辞鄙薄,发到这里分享一下,愿与各位同道共勉切磋! 《读经十五年》讲义 -万壑松 第一章(2012年10月**日): 大家晚上好!如约而至,为大家开这个网络讲座!这次的题目是《读经十五年》,或叫读经心得吧。 不算讲座,纯是讲一讲我的读经学习经历,内里亦有一些个人对读经和文化、社会的所思所想,不惭浅薄,愿和有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道们分享、共勉! …… 犹豫良久,才决定继续开讲这一课题,原因有三: 1、上月底,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了,我是真真痛心缅怀。南师是我从未谋面的恩师,读他的书,前后有十几年,对我影响甚深,关于南老的争议很多,可是想想他在大陆影响了千千万万我这样的草根国学爱好者,坚持不息,笃信圣道,恢复对我汉文明的信仰,爱好和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休闲或提升,而是为继承道统,延续华夏文化血脉……此中大义,诸位爱好国学的朋友,不可不明! 2、上网和爱好国学的同道们交流有七八年了,其实也有大家交流的帮助!看到喜欢国学,阅读经典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心甚喜!虽然我也算年轻,但是比我年轻的更多,想想自己当初自学摸索的辛酸,我知道很多人更需要前行者的鼓励和提醒,所以愿意贡献个人读经15年来的一点点心得,作为分享。 3、去年开始,为网友们讲过几部经典,然回头看看,见解太浅,几无进益,从对经典义理理解来说,我的个人感觉是,看的越多越茫然,前人注解甚多,众说纷纭,争议永无止境,义理上不对,很容易误导他人,不如从事相上来做分享,更贴近真理,我们这几代人都没有出个大师,倘若我们现在开始做些积累,大师或许十年数十年就会出来了,需要大家共同推波助澜,开坛设讲,算是一种推动。我已深知网络的力量。 这个讲座是我的第三个系列,前面讲过几篇经典,如《孝经》《大学》《儒家的四维与五常》等,都是经论为主,这次纯粹是讲个人的修学历程,讲些故事,或许更有学习的借鉴意义吧…… 今天做第一讲,预计也是4-5次讲完,我会从自己的少年时期的读经经历、到外出求学、讲学布道、寻师问友的经历一一道来,为各位初学者提供信心和经验,为已经有所成绩者赞叹随喜! …… 好,继续! 我读经的时间已经算晚了,我本出生在乡下,时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乡村风俗,还比较质朴淳厚,家庭之间,都在争着比孝道和勤劳,我曾亲眼见母亲和阿姨们,争着孝养敬重外祖父,邻里之间,都以和为贵,但凡家庭亲情浓厚,也比较容易培养爱心。 我记得我有一堂祖父,和我们一起住在乡下,他没有孩子,靠给人家办丧事时唱丧歌为生,每次外出,总是会讨些糖果,回来后分给村里的所有孩童,孩童们欢呼雀跃…… 有听闻家境贫寒不能上学者,总是尽力捐助,虽然他自身已经很贫寒了,但这种德行愈加可贵,是以至今尤记得其德。他家种了一棵柚子树,每年秋季结果,也不出售,必然会摘取果实,挨家挨户送一个,使全村老校都得品尝,他去世时,虽无儿女,全村的乡亲都来帮他操办了丧事,那时的乡情深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母亲也是善良之人,对外公外婆极孝顺。有时候,看到门前公路上有碎玻璃,她会叫我去打扫,以免割伤过路人,那时候,乡下的孩童和成人,夏天很多都是赤脚走路的。 在座很多生于80年代左右的都知道,那时候不论乡村城市,精神生活都是极为贫乏的,很多人家,除了儿童的课本,或者一本挂历,几乎是一本书都没有。我算是有幸,父亲是一下放的知青,喜欢读书,后在外工作,每次都会带些书回来给我们看,他喜欢读历史和小说,比如《后汉书》《隋唐演义》《二十四史演义》《聊斋》《水浒》《唐宋传奇小说》《明清话本小说》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等,所以虽在乡下,也不至于孤陋寡闻,我父母也质朴,后来听说小孩子看小说会影响学习,便锁着不给我们看,结果这反而激发了我好奇心。 等他出门去后,我就会去偷钥匙,打开书箱,取一本躲到僻静处偷看,虽然不能全认识,也不懂典故,但是看多了,也就积累了不少故事和知识,所以总比一般小孩知道的多。从小学到初中,依靠这种“偷看”,居然积累了浓厚的读书兴趣,所以长大后,只要是有字的东西,都会研究好一阵。 诸位有很多,正在教孩子读经的,孩子或缺乏兴趣,窃以为,不如从古典小说、成语故事等事物入手,须知古代的文化,其实都是统一的,基本没有偏离过儒释道,尤其是儒家的价值观范围之内,并不像今天这样多样化;再者,不要逼孩子读,买了就放在那,或者自己能否坐下来读一读,做个样子,孩子自然会效仿。 我父亲,我祖父都是喜欢读书的人,祖父年近90,还戴着老花镜看书,小时候见多了,潜意识就觉得大人喜欢读书,我更应该读一读,或好奇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因为孩童大抵是非常成人的世界的,希望去了解,你想他了解什么,就自己做什么。 那时候,金庸、古龙等老一辈武侠小说流入大陆,极为盛行,尤其是金庸的小说,现在看来,虽然有些怪诞不经,可是年岁越长,越发知道金庸先生的文化造诣极深,有人从他的小说里读到了侠义,有人读到了江湖,有人读到了爱情,还有人读到了历史…… 我想说一句,读经不济的朋友,不如读读古典小说,以前的小说,即便是《聊斋志异》《醉茶志怪》《金瓶梅》《唐宋传奇》等等这样的小说或戏文,也是在宣传道义,讲述因果,其文化和教化的高度远远胜于今天的休闲杂志、魔幻穿越小说。 自有网络,我很久没看电视了,昨晚去会朋友,打开电视,新闻在播放BBC前著名主播性侵200儿童的新闻,访谈在播幼师虐待学生的事件,娱乐在播男女相亲,电视剧在播宫斗剧…… 谁能说这些不是教育?不是影响力呢?媒体满眼都是施毒,网络非怪力乱神不能引人,如此日积月累,社会的信仰和环境,谁能说不是被今日的媒体所侵蚀毁坏? 因为受邀,我现在是同时在七八个群里转播这篇讲义,所以大家有问题,请稍后容我讲述完再交流,谢谢诸君理解! 所以说,以前的精神食粮虽然很少,但是能留存下来的,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价值观还是比较趋向积极健康的,还有比较流行的是“小人书”,虽然很多是文革时代的产物,比如也有贬斥孔子的、贬斥商鞅的、贬斥周公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但是,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这些历史人物,将来再去读他们的时候,有个先机。 前一阵,热炒“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莫言在网上晒了晒他的儿童读物,我发现和我们那时候还略有些相似,我截图给大家看一看: 莫言的童年主要是在5、60年代,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书其实还是比较丰富和健康的,总而言之,培养下一代的阅读习惯,真的很重要,诸位能进入到这个群里来,讨论国学等文化问题,大多也是受阅读或某些长辈朋友的影响吧? 我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爱看书,父母不准看,偏喜欢看,或躲在柴房里,或独自寄身大树上,或在山坡田地之间,在一堆小说和小人书的熏陶下,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从父母的言行中,培养了基本的价值观;从乡村社会的人情世故中,感悟到中国数千年的精神传统,年岁越久,越知其伟大…… 那些说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劣等的家伙,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生活体会吧?见仁见智,孰能知之? 不论爱国还是爱家,都比如来自生活中的体会,我做老师也有几年时光,越发觉得有问题的孩子,基本都是因家庭出了问题,几乎是百分百的,诸位,古人讲修身齐家,一家不和,孩子缺乏爱和善的环境熏陶,指望孩子长大能爱家爱国,建功立业荣耀家门,做圣成贤,那是极不现实的! 那时候,没人跟我讲童蒙养正,现在想想,所谓的养正,大概是从事项上来说,童蒙,是从阅读上来说,不知是也不是? 《论语》有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那些家教甚好,尊老爱幼,勤劳肯吃苦的孩子,我认为都是属于已经被父母童蒙养正的圣贤种子了!何须一定读经? …… 好了,今天先讲这么多,算是铺垫,下次讲讲我正式读经的缘由和因为遇到什么人而发生改变,从而开始信仰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