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十五年》讲义

万方在一

来自:万方在一
2012-12-19 17:02:5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2-12-19 17:04:42

    第二章:

    诸君安好!今天继续为大家讲我的小课题:《读经十五年》 诸位爱好国学,喜欢经典的朋友,能聚到一起不易。不管在座信与不信,其实能亲近经典,亲近当世的善知识,大家本身也都是有宿世的福德和机缘的,否则不能走到这里来,所以理应相互探讨,相互勉励,岂能空过?

    今次继续讲我读经经历,因为转的群多,发布的不那么利索,还请诸君见谅! 有问题,大家课后商讨之!有不同意见的,亦不为怪!

    上次课,我简单讲了一些我童年的读书经历,基本都是在乡村环境的熏陶下长大的,平时读了几本小说和小人书而已。我算是早慧,对比当时的其他孩童,我颇有些想法,所以总是能做孩子王,记得当年村里的小孩,只要比我小的,都喜欢跟我跑,听我讲故事,看我做手工,见他们都很听从我的指挥,我便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自任“总司令”,在村后山坡上、水泊旁、家中草料房等地,开辟了自己的操练场和指挥中心,带领孩童们“东征西讨”,制作兵器、弓箭长矛、探险打仗、爬山探洞、摸鱼游泳……无所不为,实为童年一大快事……

    我那时功课一般,贪玩好动,爱写爱画,但是直到初中毕业,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山村里的小世界,15岁时初中毕业,就读县城附近的一所中专,才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县城里有我的一个叔叔,是我父亲的大弟,叔叔是我们家族最爱读书的人,当时他是县城一家国企的领导人之一,平素爱书,手不释卷,虽然他也不富裕,但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他教子甚严,我堂哥亦英姿勃发,聪明智慧,一直读到研究生,颇有成就。我也算是幸运,当时因为读书,住到了叔叔家。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改变的。 可以说,因为进城读书,遇到叔叔,我才改变人生的轨迹。我本是山村来的野孩子,叔叔虽对我管教不多,但是我天生的敬畏他,在他家总是规规矩矩的,当时感觉很受约束,一举一动都很注意,怎么说呢,虽然算是至亲,但是一个来自山村的野小子,在这样的家庭,多少有些自卑和感到拘束吧!所以平时寡言少语,但坐读书。

    清代作家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记友人柯山曾经说人生有四大憾事,哪四大憾事? 曰:“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 此四大憾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常令我大起感慨!尤其是幼无名师,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绝大之憾事?几乎会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啊…… 我自长成后,历经了些社会世事,愈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真的是和家庭、老师的教诲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会左右一个人的思想与格局,所以我现在总是尽心尊师重道,尤其是宣传圣学,认真教人的老师,实在是国家天下、民族家庭个人的大福分啊!而“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这三件事,都是大家可以自己决定的,当慎之慎之!

    我记不大清具体什么时候,约莫是16岁那年,那时每周末都去叔叔家住,现在想想,可能是父亲的安排吧,叔叔总是在不经意间教诲我做事读书。我当时住在他的书房里,每次去,桌子上都会摆着不同的书,现在想想,可能也是他刻意安排的,从开始的杂志、百科、到后来的小说散文,都是当时很好的书籍,读来都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可能是他看出我对古文的一点爱好,就摆了一本《四书全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一个叫李申的学者著作的,之后还看过他翻译的道家著作《白话老子、庄子、列子》等,这是后话。

    也许多少有些宿根,起初只是好奇的翻了翻那本又厚又重的《四书全译》,谁知看了几段,竟然入迷,尤其是看到《论语》,其中字字珠玑,感觉好懂又耐读,心中便升起很大的欢喜心,以前从没有读过,却又似曾相识,一连读了一个多月,还意犹未尽。当时便想,原来我国还有这么好的古书啊!当时全然不知何谓四书五经,何谓儒释道学,只是喜欢这些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精炼优美,令人百读不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是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古文真是优美,尽显汉字的精气神和文学意境啊!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2-12-19 17:09:57

    继续:

    当时尚且懵懂的我,深深的被这些文字迷上了,当时感觉,仿佛前世就已经读过一般,句句朗朗上口,且能过目不忘,可能是年少记性好,当时便背诵了不少下来,可以说今天能做到一些引经据典,随口引用,绝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积累。诸位在座如果还有年轻的,或者教小孩的,童年背诵读经,功莫大焉啊,我当时已经晚了不少……

    当时极其喜欢看《四书》,觉得比一般作家的小说杂文,要深邃趣味的多,看过一遍还不够,生怕再看不到这书了,又偷偷带到学校里,拿本子抄下来,挑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篇章,一条条抄下来,自己抄不够,还叫同学帮忙抄,不时翻阅看一看,那种沉迷学问中的喜悦,实在不足与人道也……

    当时痴迷《大学》《论语》到何种程度?平素遇事,张口就来,写作文、上台演讲、必定引用,一时被同学师生所笑,冠外号叫“老夫子”,甚至老师都不理解,说我年纪轻轻,怎么这么“迂腐”,同学更是不解,多不赞同,时在90年代,国内尚不闻任何“经典教育”,学生除了初中时学过“论语六句”,几乎不知道四书为何物,儒家讲什么,但我如同发现宝藏一样,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我当时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全班大小事务,皆我安排,权力甚大,年少便想“以儒治国”,班中大小问题和事故,我都以四书所言下结论,做判断,自己待人接物,也言必称孔孟,现在回想,着实可笑的很,理解尚不透彻,却已经背上了很多所谓的“儒家”习气,且青春时期的喜好,竟然很多成为了我日后的性格习气。为此,落下诸多笑柄,也得到很多体会,如果说行儒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胡乱的实践过了…… 高一开始读《四书全译》,读到高二,尚未止息,叔父看我喜欢,也没有阻止,仍然不经意的向我推荐各种书籍,现在想想,真正的教育,都不是强迫的,都是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令人全无被迫学习的感觉,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太多意识吧,只是把他认为好的东西推给了我,无意间种下了一颗种子…… 其后我又博览了很多书,包括《三毛全集》《鲁迅全集》等文学作品,更兼三国水浒、野史杂谈、港台小说、西方经典小说、散文杂志等,知道了很多台湾的知名作家,如李敖、柏杨、林清玄、刘墉、三毛等人,尤其是认识了南怀瑾,此后读他的著作更是跨越十余年,影响甚深,因为南怀瑾,才知道传统文化系统的分为儒释道,各家各派,各有特色,修学都有次第,都有各自的目标…… 可以说,南怀瑾老师,真是我们这些业余喜欢经典的人的读书导师啊!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压根不知道经典的大纲是,经典的脉络是什么,又该从何入手?南老千古!

    于是因读了南怀瑾的书,才渐渐觉得,经典原来是有系统的,读书原来也是有目标的,当时浅显的看法就是,学习儒家经典,是为了积极入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少年时,觉得这个理想很好,就像共产主义理想那么伟大;而学习道家,是为了出世,要飞升成仙;学习佛家,也是为了出世,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净土……现在看来都是不成熟的,但当时对我而言,仿佛是个学习的方向;年少何曾想要出世?我毅然选择了儒家。

    李申翻译的四书,是我的启蒙读物,之后十余年,尤其是《论语》,我先后读过、听过四五个版本,如杨伯峻、南怀瑾等人,现在读的是台湾李炳南老师所讲,弟子徐醒民所记的《论语讲要》,这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好最严谨的,向诸位推荐下!读书开始,我觉得还是以博览为好,需要有比较,其后当专精一门,否则又只是浮在表面,并不能得实学矣,这是我的体会…… 高中三年,读书之多,自己也数不清,期间又曾痴迷过老子、庄子、孙子等传统文化,当时如饥似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只是博览,并无精进,虽然知道了很多,但并没有一门是深刻学习领悟过的,亦引为憾事,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师傅系统的引导啊,诸位在座的,岂能不惜福?倘若自己有一点修为的,不论多少,多多去教诲那些青少年吧,他们都有向善之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其让社会媒体整日灌输他们怪力乱神、声色娱乐的东西,不如多少根植一些古今圣人之学,种些善根种子啊…… 回想当初,从四书开始接触传统文化,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其实也还是和童年读的那些古今传奇小说、野史杂谈,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呢?以前的小说,在思想上,都没有超出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比如《水浒》中的“替天行道”“梁山聚义”,即使是好汉们刀光剑影,都还是在儒家的道中,所谓盗亦有道;而《红楼》《聊斋》《三言二拍》等等,又饱含了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西游》《封神》《庄子》等书,都是道家的事相…… 中国文化看似庞杂,实则基本都是在儒释道三家的系统之中,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绝不是没有章法的文化典籍,年岁阅历越久,越感佩古人的智慧…… 中国自有周公、孔孟、老庄之说,后来又引入佛学,乃至产生心学、理学,还有回族的伊斯兰文化,都是不断演化包容融合的过程,甚至将来马列、基督,极有可能也会融于进来,能够和平共处,才是中国不断变大,又不至于消亡的缘由吧? 高中三年,是读经典、喜经典、记经典的开始,其后这一爱好,保持至今,其中种种学习乐趣,恕不追叙,总而言之,以喜欢儒家为主,道家次之,但尚未接触佛法,在大学及以后,又将引出一段喜欢周易,研究算命的故事来,再有一人正式向我推荐了佛学,其中种种经历感受,待下回分解!

    ……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2-12-19 17:10:05

    继续 当时尚且懵懂的我,深深的被这些文字迷上了,当时感觉,仿佛前世就已经读过一般,句句朗朗上口,且能过目不忘,可能是年少记性好,当时便背诵了不少下来,可以说今天能做到一些引经据典,随口引用,绝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积累。诸位在座如果还有年轻的,或者教小孩的,童年背诵读经,功莫大焉啊,我当时已经晚了不少…… 当时极其喜欢看《四书》,觉得比一般作家的小说杂文,要深邃趣味的多,看过一遍还不够,生怕再看不到这书了,又偷偷带到学校里,拿本子抄下来,挑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篇章,一条条抄下来,自己抄不够,还叫同学帮忙抄,不时翻阅看一看,那种沉迷学问中的喜悦,实在不足与人道也……

    当时痴迷《大学》《论语》到何种程度?平素遇事,张口就来,写作文、上台演讲、必定引用,一时被同学师生所笑,冠外号叫“老夫子”,甚至老师都不理解,说我年纪轻轻,怎么这么“迂腐”,同学更是不解,多不赞同,时在90年代,国内尚不闻任何“经典教育”,学生除了初中时学过“论语六句”,几乎不知道四书为何物,儒家讲什么,但我如同发现宝藏一样,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我当时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全班大小事务,皆我安排,权力甚大,年少便想“以儒治国”,班中大小问题和事故,我都以四书所言下结论,做判断,自己待人接物,也言必称孔孟,现在回想,着实可笑的很,理解尚不透彻,却已经背上了很多所谓的“儒家”习气,且青春时期的喜好,竟然很多成为了我日后的性格习气。为此,落下诸多笑柄,也得到很多体会,如果说行儒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胡乱的实践过了……

    高一开始读《四书全译》,读到高二,尚未止息,叔父看我喜欢,也没有阻止,仍然不经意的向我推荐各种书籍,现在想想,真正的教育,都不是强迫的,都是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令人全无被迫学习的感觉,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太多意识吧,只是把他认为好的东西推给了我,无意间种下了一颗种子…… 其后我又博览了很多书,包括《三毛全集》《鲁迅全集》等文学作品,更兼三国水浒、野史杂谈、港台小说、西方经典小说、散文杂志等,知道了很多台湾的知名作家,如李敖、柏杨、林清玄、刘墉、三毛等人,尤其是认识了南怀瑾,此后读他的著作更是跨越十余年,影响甚深,因为南怀瑾,才知道传统文化系统的分为儒释道,各家各派,各有特色,修学都有次第,都有各自的目标…… 可以说,南怀瑾老师,真是我们这些业余喜欢经典的人的读书导师啊!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压根不知道经典的大纲是,经典的脉络是什么,又该从何入手?南老千古! 于是因读了南怀瑾的书,才渐渐觉得,经典原来是有系统的,读书原来也是有目标的,当时浅显的看法就是,学习儒家经典,是为了积极入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少年时,觉得这个理想很好,就像共产主义理想那么伟大;而学习道家,是为了出世,要飞升成仙;学习佛家,也是为了出世,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净土……现在看来都是不成熟的,但当时对我而言,仿佛是个学习的方向;年少何曾想要出世?我毅然选择了儒家。

    李申翻译的四书,是我的启蒙读物,之后十余年,尤其是《论语》,我先后读过、听过四五个版本,如杨伯峻、南怀瑾等人,现在读的是台湾李炳南老师所讲,弟子徐醒民所记的《论语讲要》,这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好最严谨的,向诸位推荐下!读书开始,我觉得还是以博览为好,需要有比较,其后当专精一门,否则又只是浮在表面,并不能得实学矣,这是我的体会……

    高中三年,读书之多,自己也数不清,期间又曾痴迷过老子、庄子、孙子等传统文化,当时如饥似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只是博览,并无精进,虽然知道了很多,但并没有一门是深刻学习领悟过的,亦引为憾事,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师傅系统的引导啊,诸位在座的,岂能不惜福?倘若自己有一点修为的,不论多少,多多去教诲那些青少年吧,他们都有向善之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其让社会媒体整日灌输他们怪力乱神、声色娱乐的东西,不如多少根植一些古今圣人之学,种些善根种子啊……

    回想当初,从四书开始接触传统文化,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会似曾相识?其实也还是和童年读的那些古今传奇小说、野史杂谈,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呢?以前的小说,在思想上,都没有超出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比如《水浒》中的“替天行道”“梁山聚义”,即使是好汉们刀光剑影,都还是在儒家的道中,所谓盗亦有道;而《红楼》《聊斋》《三言二拍》等等,又饱含了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西游》《封神》《庄子》等书,都是道家的事相……

    中国文化看似庞杂,实则基本都是在儒释道三家的系统之中,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绝不是没有章法的文化典籍,年岁阅历越久,越感佩古人的智慧…… 才是中国不断变大,又不至于消亡的缘由吧?

    高中三年,是读经典、喜经典、记经典的开始,其后这一爱好,保持至今,其中种种学习乐趣,恕不追叙,总而言之,以喜欢儒家为主,道家次之,但尚未接触佛法,在大学及以后,又将引出一段喜欢周易,研究算命的故事来,再有一人正式向我推荐了佛学,其中种种经历感受,待下回分解! ……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2-12-19 17:29:04

    继续

    • 世间事,一环扣一环,因我好读易经,好算命看相,大学时名扬校内外,尤其是女生们,很欢迎,我因此摸过的女生的玉手,可能有好几百双,但我当时,确无邪念,只是众人却以此开我玩笑,说我学看相是为了摸女生的手…… 我也不以为意!

    有一天,一个外语系的女生跑来找我说,她们班有个学佛的女生,想找我看相,我便去了,这个女生是全家信佛,和我谈论了一番,比较投机,她看我尚不懂佛法,便送我两本书,一本叫做《佛学基础知识入门》,一本《觉海慈航》,这便是我学佛的开始了…… 关于学佛,后面还有很长的故事和经历要说,尤其是近几年,皓首穷经,苦苦探求,不得要领,说不清道不明,佛法宏深,不敢妄语,还在继续学习中,所以暂且搁置不论。

    总而言之,在读书的时候,我算是读了不少书,只是纯属爱好,独自探求,犹如闯入丛林,不辨方向,但见枝叶花果,美不胜收,采撷一二,知有森林,不见森林而已…… 最后分享一段荀子的《劝学》,可知古人的系统思维,读经先后,诚为我辈的前车之鉴!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荀子的观点是,学习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

    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如果诸位诚心学儒,有心读经,不如采取此门途径,可以不失其纲要!能够具备学问的主粮、再杂以史书、文艺、诗词、小说,算是小菜,可不失学业,明中华文化之大道也…… 再回到开篇,孔子说“志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的一点分享是:要明道,可以从老子、庄子、《周易》入手,要明德,从《大学》《春秋》开始,要知仁,从《论语》《孟子》开始,想要过“游于艺”的人生,可以试从诗经、宋词、红楼等诗词小说,乃至琴棋书画着手,优游岁月,自得其乐也…… 再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儒学道德心性之学,还有《黄帝内经》《天工开物》四大名著,琴棋书画等等,有心人浅尝辄思,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诸位聆听!下次再讲讲我游走各地,拜师学经的一点心得,谢谢!

  • 金谷

    金谷 (金谷荒凉成往事) 2012-12-20 00:11:19

    南怀瑾死了?不差几天,真正的大师刘起釪先生也过世了,怎么也不见提。“学术当于百年后论升降。”百年后,南怀瑾也许不过是现在文化思潮的一个符号,刘起釪过多少年都还是刘起釪。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3-01-07 09:46:32

    好了,继续今天的课题!

      • 上次讲到,我在学生时代,还是很喜欢读经,只要是手头能找到的关于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书籍,都会看一看,毕业后,有幸到某省教育出版社工作,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又有机会看到不少珍贵的资料,也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看到了当时流行的discovery全集,还有剑桥百科全书等等,也深感西方世界,在探索自然奥秘上,确实做的很细致…… 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清闲,有很多时间可以看资料和学习,业余又买了自己喜欢的书,比如《史记》《梦溪笔谈》《古文观止》等,有时候也去寺庙,读一读佛家的典籍,在那个时候,对佛法的兴趣开始浓厚起来,从《了凡四训》开始,对佛教的因果、轮回,升起较大的信心,但是因为唯物主义的观念还是很深,一时难以接受,这是后话了。
      • - 因为独自读书学经,太苦闷,而且发现周围,我是一个同道都没有,因为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会对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感兴趣,所以常常处在孤寂之中,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走对没有,当时网络QQ群刚刚兴起,有一天灵感突发,想通过QQ群去找同道,但是搜了一圈,国学群和儒家群还少的可怜,大概只有3、4个页面,少数几个群的人也不多,后来索性决定自建一个,便是现在儒学研究会群的前身,当时在少数几个国学论坛和天涯、腾讯论坛里发帖,陆续召集,结果还真召集了不少同道,大家一交流,才发现自己的学问有什么偏颇,还有什么自己的不知道的典故,碰撞思想,启迪新知,乐此不彼……

    网友们又交流了信息,当时才知道有净空法师、星云大师、南怀瑾、蔡礼旭、王财贵……等等一些当代大德都在推广读经教育,再去看他们的讲座和书籍,便收获全面了。组建群以后,又曾经开过论坛,整理过大家的发言150万字,比起现在很多群主,我当时敬业的多哦,呵呵!所以总而言之,因为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才让这么多草根国学爱好者起来,并且相互勉励共进,促进了这几年来的文化复兴,相对当年来说,现在国学真的是很火热了,群讲座也层出不穷,中国文化大有井喷之势,诸位也在大潮之中,应当抓住潮流,努力修习! 当时在出版社呆了两年,觉得还年轻,便决心出走,当时机关单位福利好,工作闲,自己真的是想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了很久的决心才走出来,就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后来走的很艰难,但是也不能回头了……诸位,路都是自己选的,但趁着年轻,我总是劝大家该到处走走,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一心想挤进体制内工作,也许是为了求得那份安全感吧,但是,人生苦短,只图安稳安逸一辈子,又怎能算好好活过呢?南怀瑾说过这样一段话: “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诚如此! 当时考虑良久,决定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临行写了一段自我勉励,今天翻出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出师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今,吾已久居太平之社,安逸之所久矣;甚觉人生之乏味,心思之枯竭;而茫然不知其故,夙夜感怀,心生忧叹;旦暮苦读,上下求索而朝夕思量,乃知人生之所,非求其定,乃求其变也。欲求其安,复求其显,岂可得乎?是故孔子四十而游列国,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六十而访诸侯,七十求张其理;太公八十而遇文王,九十显达……青春之年,不可固其命于一也;空守方寸,遂失其天地;久居厕室,乃不闻其臭也;而今,我等当效汉之司马,唐之李白,长趋异地,求闻时世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诗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然 自古孝义相辅,亦难兼也;生而一世,行不足千里,憾也;求财至死,而不知命,过也;欲明其德,知其过,求其所显,达其所欲,非行不足张其意也。《宴子》有云: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诸葛云: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欲明其德、知其过、求其显、达其欲,非行不足广识也……而今,吾意已决,挥手过去,从头来过;辞所得,弃已有;远涉他乡,不求富贵荣归,但求心性得一解放也……今显吾心,肺腑之言,贴于网络,告之友人,以慰昔日之情义,良朋佳友,润泽一生,但求情长义在,顿首苍天,愿诸位各得其所,他日有幸,畅饮黄浦江畔,善之善者也!

    后来到了上海,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一阵,又有幸派到中国江南文化名城苏州,在那里,业余听了半年私塾的课,学了些《论语》《道德经》,又遇到民间一些学者,研究吴文化,观赏山水园林,座谈酒肆茶社,结交奇人异事,愈加欢喜赞叹中华。期间,汉服运动兴起,如火如荼,我把他当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契机,欢欣鼓舞,便又参加了一阵汉服运动,“汉服运动”后来越搞越大,内部阵营出现分化,鱼龙混杂,各有目的和信仰,我觉得汉服运动虽好,但不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正道,便逐渐退出了,不过能在其中认识和了解到一些汉服和汉文化运动的先驱,也算长了些见识…… 其中行走各地,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不乏都是国学群的各位网友所热心介绍的,这样,圈子越来越大,也知道了更多学问和国学热的一些事,对网友我是深感恩德,但凡爱好文化的人,都是善人,所以都是善缘,这些善缘在日后几年中,都影响到个人的行走和命运,这也是后话了……所以网络上大家交流还是有益的。 在苏州呆了一年半之久,期间很多故事,也曾独自行走在苏杭无锡等江南胜地,寻幽探奇,观看古人遗迹,听经闻法,欢喜受教,虽然孤身异乡,但是颇得学问之乐,那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期之一,积淀了不少学问和见识,也未自己后来的推广和走上讲台传播经典文化,奠定了基础,所有的事情,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诸位,好好学习,不要轻易放弃!

    为了一个虚无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几年间行走各地,也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和事,才知道世间事,和书本上其实是不一样的,做人做学问之难,非可想象,也感慨明代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学,真是对儒家的大发展。入世越深,越多感触,也越多迷茫,后来反而渐渐进入了佛学爱好,把一切看的无常和空性…… 国人从五四到文革,几乎斩断文脉,这个断层,真不是几年时间可以修复的,但是很多人在做事,在读书,我可以乐观的预见,中华文化早晚会回到世界中央舞台,未来五百年人类轮回的主角,又是中国……诸君好好学习,做好准备!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3-01-07 09:48:57

    第五集:

    大家好,今天继续开讲《读经十五年》心得第五集!承蒙诸位群主盛情邀请,以及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守候!

    嗯,不觉过去四周了,前面四集,主要讲了些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历程和心路,有支持有反对的,希望对新人有些启发,不敢言教……

    古人讲人生有三不易,哪三不易?“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因为按照佛家六道轮回的看法,我们此生获得人身,是极为不易的,而能闻到真法,又投生在中国,又是再为不易,因为,人类的几大善妙高明的法门,中国都有,不仅有本土的儒家、道家、墨家、中医、汉字等等,

    我很庆幸能够此生闻到这其中部分的善法,不仅闻法,还有机会去传法,所以今天的课程,就简要讲一讲,我读经十年之后,又曾经做讲法布道的一段经历。

    …… 从此,我便按时早晨起来为大家讲解和领读《弟子规》,延续大家的学习热情,平时,根本不用约束,大家都学习刻苦,相互敬爱,勤劳礼貌,和睦相处,毕业时,大家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那种感情胜过了多年的情谊,即使过去了很多年,那些学生还牢牢记得当初的那些感动…… 而我从此以后,每个月都为基地新来的老师们讲解《弟子规》,后来又自己加入了《大学》和《论语》的一些内容,在基地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我前后培训了20多期学员,人数大概将近3000,还给他们布置了作业,收到了上百万字令人感动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人生中稀有难得的宝贵财富……

    可以说,我和我的同事,在那个小小的基地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在那里,不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的操心,不需要苛刻的制度管理,人人自觉学习,认真刻苦,相互爱敬,尊师明理,每天大家的脸上都是洋溢着微笑,充满着激情和希望,连周围的居民,扫地的阿姨,都被我们感染,一片温馨祥和……我想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曾经创造了一片净土,一个世外桃源!而这片祥和的根源,仅仅是每天早上起来,和大家一起诵读学习《弟子规》,1080个字,无穷的精神力量!

    诸位,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说过安徽的汤池小镇,据说早些年,著名的净空老法师,带着一群弟子,在他的家乡安徽汤池小镇,也开展了《弟子规》圣贤教育,全县上下,也是尊老爱幼,和睦和谐,人人讲孝悌,个个尊礼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时成为人间净土,声播海内,无数国学爱好者、乃至领导人、猎奇者纷纷前去一探究竟,轰动一时!他的结论是,其实人民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我想,我们的小基地,也是近似这种情况吧…… 关于基地的事情,已经无可言表,至今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3-01-07 09:49:49

    关于基地的事情,已经无可言表,至今,当年那些共同经历过的同事都深表怀念与感慨,也许,这样的情景,需要特定的时间与环境吧,但是《弟子规》的作用,我是深刻体会到了,那时不少学生也曾把我视若神明,作为崇拜的对象,这也是我想不到的…… 然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自身不够硬,浪得虚名,乃为鬼神所忌,终究是不行的!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2009年时,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上海的企业家们一度都人心惶惶,这个大家都经历过,也知道的。当时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我们的企业领导也是,便匆忙解散了培训基地,卖掉了固定资产…… 于是这个世外桃源,也就戛然而止了…… 虽然我也很留恋哪个地方,但是也许上天想要我多历练些世事吧,又把我抛回人间,此后数年间,我也是颠沛流离,四方奔走,回首往事,恍然如梦!曾经那些让我引以为傲的学生们,也在各个地方,接受世俗的改造,虽然大家还时不时与我联系,想从我这里寻求精神的支持与安慰,然而现实的世界,人情世故,又岂是你单凭一片好心善心,可以处理得了的呢?此后数年间,我和我的学生们断断续续的保持了很多年联系,其中还有些“弟子”因为信任我,跟随我到各地工作,做了同事和好友,因为彼此年龄差别也不大。

    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其实我和他们,曾经充满了理想和斗志,但是改变的都很少,热血过后,在现实社会,讲究勾心斗角,权谋机巧,追逐财色名利,经济利益,名闻利养的环境中,我也一度迷失,我的学生们,除了极少数还保持着美好愿景,坚持学习和做人的原则,大部分也就渐渐“泯然众人矣……”!

    直到现在,也还有昔日的“弟子”和我共事,还有很多成为师徒好友。可是,怎么说呢,包括我后来也教育过一些年纪很小孩子,到20多岁的成人,大部分起初是怎样的人,还是怎样的人,一个月的教育熏陶,真的改变不了什么!当然也有坚持下来的,乃至帮我到各地继续推广经典教育,教孩子们读《弟子规》的,但是太少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1-07 12:59:09

    [内容不可见]

  • 天狼

    天狼 (外星人在地球呆久了也要被地球化) 2013-01-08 20:34:35

    ok

  • 万方在一

    万方在一 楼主 2013-01-13 10:53:52

    ——其实营造一个单纯的净土,乌托邦,短时间或许是可以,真的,大家有有一个那样单纯的环境,每天熏习经典,相互劝勉,有人持续推动,怎么能不好呢?但是乌托邦终究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一人之力甚小,一家之力,一国之力甚大,需要一点点营造大环境!经典教育,文化教育,无法脱离我们现今当代的巨大社会环境,这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困境,但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使命之所在,亦未可知也……

    听到很多家长也从小给孩子做经典教育,我想说,请家长们以言传身教,否则就是骗他们! 记得南怀瑾老师也曾感慨过,经常是在讲堂里,学生们激情慷慨,涕泪交零,等出了讲堂,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再出来后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人,因为啊,现代社会的诱惑实在是太重了,打开电视、网络、媒体、报纸、书本杂志,那全都是财色名利的诱惑和鼓励啊!诸位想想是不是? 曾经台湾政府的领导人去找方东美等大师,问怎样促进圣贤教育,复兴传统文化?方老师说,那非得把现在的电视报纸媒体全关了不行!为什么,媒体一天到晚在宣传怪力乱神,以惊悚、色情、暴力、隐私、奢侈、夸张来吸引人的眼球,这种日日熏习,哪能不是教育呢?对青年人,对少年儿童,何曾不是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教育?

    很多时候,会有学生遇到种种不遂意事,来问我怎么办?该怎么看待?我只能善言安慰之,老实说,作为“师傅”,我自己也有迷茫与困惑未解,又能问谁呢?如果问为什么困惑,可能还是自己不通达圣贤教育,看不清世事因果吧?我无意渲染悲观,但是想想曾经的儒家士大夫阶层,如范仲淹、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之流,为什么他们能够通达世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呢?正是因为儒家是积极入世之学,不懂经伦世务,谈何修齐治平呢? 我喜好读经十余年,几乎耗尽业余时间,一有闲暇休息,或每日睡觉前,都是苦读不辍,乃至除了工作以外,不谈恋爱,不思赚钱,一味沉迷,但是深感对现实生活,孝悌忠信,人情世故,却见解太浅,进退失据,时常也在困惑之中,正是如弟子规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也是深为痛悔之处,这是个人的误区,诸君引以为戒啊……

    在出版、教育行业多年,亦深感现代教育不是全面的人本教育,是设计现代文明的一颗颗螺丝钉,孩子们从小苦读课本,整日钻研奥数、英语、作文、再者送去学钢琴、画画、舞蹈,以求培养高雅和才艺……私以为,现代教育制度,实为扼杀人才第一大樊笼!现今的数理化知识,按韩寒说的,学到初二已经足够,其他学科知识,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任其拣择做专修精进。小学长达6年,中学又是6年,哪怕给出半年时间让孩子学习中国经典典籍,做些人文伦理基础教育,也很了不起了啊!正应如经典所言,先教孩子习礼仪,知进退,而后学文,“首孝悌,次见闻”、“首孝悌,次谨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是现在都反了啊,人伦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是无以复加。 然而怎么办,怪制度?怪社会风气?其实全体家长和孩子,都被绑架了一般,就算学校里的老师们,也要靠追求分数为自己赚取绩效考核,那都是金钱和地位的阶梯。怪家长,家长自身又有几人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因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就错了,种子都只有如此,还能指望后代如何! ——这非得几代人不可扭转这个颓势不可!

    古人讲,“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现在建国后太平也才就数十年时间,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说,诸位也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我们这一代,缺少所谓的大师圣贤,也缺少培养圣贤的土壤,但是被经典运动熏陶出来的下一代中国人,必定大师云集,就像汉朝立国六十多年,儒学大师频出,宋朝立国百多年,才有程朱陆王等一大批群星闪耀,明朝立国一百多年,才出了个王阳明,所以,诸位需要耐心,也需要信心,我辈应当学古人,一点点积累功德,何愁国家不强盛?民族不兴旺,文化不光大哉!……

    期勉大家共同学习经典,扎实做学问,用心体察人情世故,要出世,先入世,而要做儒家传人,更要积极入世,做范仲淹,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王凤仪这样的士大夫君子儒平民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华夏之幸! 学成修成之日,诸位的家人、同事、朋友、企业,都会因你而受惠,也就不枉曾经读圣贤书一场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此,《读经十五年》第五集到此结束,如另有感言结语,则改日再做分享,言不尽意,读经十五年,尚未明道,悟道,一点经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诸君共勉!

  • 天书

    天书 (闲暇的2013年) 2013-01-13 15:41:48

    这不是讲读经,这是讲个人的读经史,请把标题改了好么?

  • 安静的战士

    安静的战士 (硝烟不是战场的必要条件) 2013-01-13 16:42:16

    现在有共修国学的地方吗?有这样的范本吗?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1-16 05:36:54

    [内容不可见]

  • 花开蝶翔

    花开蝶翔 2014-01-11 17:57:10

    坚持!贵在坚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啊……

  • 大龅牙

    大龅牙 2014-01-12 20:00:13

    自有网络,我很久没看电视了,昨晚去会朋友,打开电视,新闻在播放BBC前著名主播性侵200儿童的新闻,访谈在播幼师虐待学生的事件,娱乐在播男女相亲,电视剧在播宫斗剧…… 谁能说这些不是教育?不是影响力呢?媒体满眼都是施毒,网络非怪力乱神不能引人,如此日积月累,社会的信仰和环境,谁能说不是被今日的媒体所侵蚀毁坏?

  • 波波

    波波 2014-01-15 10:56:34

    振奋忧虑,五味杂陈

  • bitgod

    bitgod 2014-01-15 11:22:02

    看完此文我很震精,看来读经与国学确实之渊远流长。楼主向往的桃花源地,我倒是有一个好地方推荐:汤池小镇,那是净空法师的实验基地。

  • lwnian

    lwnian 2014-03-09 20:43:13

    颇有同感:“诸位需要耐心,也需要信心,我辈应当学古人,一点点积累功德,何愁国家不强盛?民族不兴旺,文化不光大哉!…… ” 大家一起努力,为中华文化复兴做一块垫脚石!

  • 花开蝶翔

    花开蝶翔 2014-06-23 16:37:25

    读经三要: 1、不以名利为希求!读书纯是为了自己,先好了自己再度化别人! 2、读经贵在专一、坚持,不坐三年冷板凳,别想有真学问,花架子无用,自误误人! 3、读经是做功夫,光是爱好,光是一点兴趣浅尝一下,毫无益处,得不到!

  • cici

    cici 2014-07-20 12:24:09

    第二章: 诸君安好!今天继续为大家讲我的小课题:《读经十五年》 诸位爱好国学,喜欢经典 第二章: 诸君安好!今天继续为大家讲我的小课题:《读经十五年》 诸位爱好国学,喜欢经典的朋友,能聚到一起不易。不管在座信与不信,其实能亲近经典,亲近当世的善知识,大家本身也都是有宿世的福德和机缘的,否则不能走到这里来,所以理应相互探讨,相互勉励,岂能空过? 今次继续讲我读经经历,因为转的群多,发布的不那么利索,还请诸君见谅! 有问题,大家课后商讨之!有不同意见的,亦不为怪! 上次课,我简单讲了一些我童年的读书经历,基本都是在乡村环境的熏陶下长大的,平时读了几本小说和小人书而已。我算是早慧,对比当时的其他孩童,我颇有些想法,所以总是能做孩子王,记得当年村里的小孩,只要比我小的,都喜欢跟我跑,听我讲故事,看我做手工,见他们都很听从我的指挥,我便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自任“总司令”,在村后山坡上、水泊旁、家中草料房等地,开辟了自己的操练场和指挥中心,带领孩童们“东征西讨”,制作兵器、弓箭长矛、探险打仗、爬山探洞、摸鱼游泳……无所不为,实为童年一大快事…… 我那时功课一般,贪玩好动,爱写爱画,但是直到初中毕业,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山村里的小世界,15岁时初中毕业,就读县城附近的一所中专,才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县城里有我的一个叔叔,是我父亲的大弟,叔叔是我们家族最爱读书的人,当时他是县城一家国企的领导人之一,平素爱书,手不释卷,虽然他也不富裕,但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他教子甚严,我堂哥亦英姿勃发,聪明智慧,一直读到研究生,颇有成就。我也算是幸运,当时因为读书,住到了叔叔家。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改变的。 可以说,因为进城读书,遇到叔叔,我才改变人生的轨迹。我本是山村来的野孩子,叔叔虽对我管教不多,但是我天生的敬畏他,在他家总是规规矩矩的,当时感觉很受约束,一举一动都很注意,怎么说呢,虽然算是至亲,但是一个来自山村的野小子,在这样的家庭,多少有些自卑和感到拘束吧!所以平时寡言少语,但坐读书。 清代作家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记友人柯山曾经说人生有四大憾事,哪四大憾事? 曰:“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 此四大憾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常令我大起感慨!尤其是幼无名师,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绝大之憾事?几乎会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啊…… 我自长成后,历经了些社会世事,愈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真的是和家庭、老师的教诲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会左右一个人的思想与格局,所以我现在总是尽心尊师重道,尤其是宣传圣学,认真教人的老师,实在是国家天下、民族家庭个人的大福分啊!而“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这三件事,都是大家可以自己决定的,当慎之慎之! 我记不大清具体什么时候,约莫是16岁那年,那时每周末都去叔叔家住,现在想想,可能是父亲的安排吧,叔叔总是在不经意间教诲我做事读书。我当时住在他的书房里,每次去,桌子上都会摆着不同的书,现在想想,可能也是他刻意安排的,从开始的杂志、百科、到后来的小说散文,都是当时很好的书籍,读来都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可能是他看出我对古文的一点爱好,就摆了一本《四书全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一个叫李申的学者著作的,之后还看过他翻译的道家著作《白话老子、庄子、列子》等,这是后话。 也许多少有些宿根,起初只是好奇的翻了翻那本又厚又重的《四书全译》,谁知看了几段,竟然入迷,尤其是看到《论语》,其中字字珠玑,感觉好懂又耐读,心中便升起很大的欢喜心,以前从没有读过,却又似曾相识,一连读了一个多月,还意犹未尽。当时便想,原来我国还有这么好的古书啊!当时全然不知何谓四书五经,何谓儒释道学,只是喜欢这些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精炼优美,令人百读不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是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古文真是优美,尽显汉字的精气神和文学意境啊! ... 万方在一

    m

  • 不会钓鱼乱甩钩

    不会钓鱼乱甩钩 2014-09-04 02:43:09

    南怀瑾死了?不差几天,真正的大师刘起釪先生也过世了,怎么也不见提。“学术当于百年后论升降。 南怀瑾死了?不差几天,真正的大师刘起釪先生也过世了,怎么也不见提。“学术当于百年后论升降。”百年后,南怀瑾也许不过是现在文化思潮的一个符号,刘起釪过多少年都还是刘起釪。 ... 金谷

    看到你这条评论,我眼泪都快下来了。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 shenshen

    shenshen 2014-12-09 11:54:33

    [内容不可见]

  • shenshen

    shenshen 2014-12-09 11:55:41

    [内容不可见]

  • 计穷

    计穷 2015-03-26 14:04:39

    [内容不可见]

  • 冉括拦h

    冉括拦h 2015-04-03 10:52:11

    [内容不可见]

  • 刁咏钢愉

    刁咏钢愉 2015-04-04 14:43:46

    [内容不可见]

  • 夏侯茫哭

    夏侯茫哭 2015-04-04 23:49:50

    [内容不可见]

  • 忧心飘散b

    忧心飘散b 2015-04-05 17:03:50

    [内容不可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433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