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从《城记》到《采访本上的城市》

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想你时你在眼前) 组长
2008-06-24 11:07:4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 (想你时你在眼前) 组长 楼主 2008-06-24 23:52:18

    采访本上的城市》出版发行

    “北京是个大郊区,……大家都在追求道路的宽度,这些宽马路跟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这是一种典型的郊区模式。”

    “为什么伦敦有着300至400万辆机动车,比北京还多,却不像北京那样堵呢?”

    “承载4.2万吨钢铸‘枝蔓’的‘鸟巢’是奥林匹克史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水立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

    “自从它(CCTV大楼)那巨大的、斜着向上的结构露出地面之后,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就不断接到市民电话:‘喂,给你们提个醒,那两幢楼给盖歪了!’。”

    《城记》热销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次推出力作《采访本上的城市》。与之前《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城市:面对生命的态度

    “那些真正伟大的城市,正是能够让人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世纪以来,由于各种思潮的层出不穷和各种技术的一日千里,人类已经能够轻易地把城市推倒重来,城市里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各种戏剧。此时的中国,也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实践。发生在中国的这件大事,被记者出身的CCTV大楼的建筑师库哈斯描述为:“正处在一个不可能的状态下——改变着世界,却没有蓝图。”

    这样的判断是否像他设计的大楼那样不可思议?

    然而,这又暗示了中国城市怎样的未来呢?

    持续释放的巨大机遇,会使中国成为21世纪伟大城市与建筑作品的诞生地吗?

    在这个世纪里,城市面对生命,是俯视还是仰视?以人为本,抑或城市本位?

    非常叙述: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2001年成功申办奥运会后,北京以每年30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向2008年挺进……‘这样的竣工量超过了整个欧洲一年的总和。’”

    《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用脚讲故事

    “一个个巨大的疑问鼓动着我撒开脚丫子,《采访本上的城市》就是用脚写出来的一本书,多是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它包含了近十年来我对城市现象的反思。”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作者观点明确,立场鲜明,虽说手法上依然秉持客观和真实,但字里行间都可以感觉到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能够感觉到他对北京的思考和热爱。全书话题虽然有些沉重,但是作者激越的热情,把城市生命的轮回演奏成了一曲慷慨悲歌。

    采访本上的城市

    王军著

    ISBN 978-7-108-02903-4 2008年6月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标签: 城市
    分类: 文化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076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