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专访
来自:lucia
泥人张:张明山(1826-1906),”泥人张”的创始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民间相传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人物——张锠:1942年生于天津,是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之子,“泥人张”第四代传人。1961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班。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现任该清华大学艺术系教授。 正文: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同年张明山长子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在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代表人物张景祜调入北京,先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泥人张”彩塑艺术工作室从事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这样源于天津的“泥人张”形成了“泥人张”彩塑北京支,而在天津张景祜的哥哥张玉亭也继续着“泥人张”在天津的传承。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他现场给记者演示了如何将一团泥巴只用短短的几分钟便塑刻成一张灵气逼人的侍女脸。“泥人张”家族对于“泥人张”的理解是他并不是前无古人,“张明山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在原有的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天津那一方水土的特点才形成了泥人张的彩塑艺术。”而对于之前北京“泥人张”与天津“泥人张”对薄公堂的事情张锠表明了他的立场,“北京泥人张与天津泥人张无论从技艺还是血缘上一点关系都没有。” “泥人张”称号的来历 第一代“泥人张”要追溯到1844年。在天津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戏楼,庙会,为的是多瞧一些角色。他是边看边走,有时候是先看着剧照捏,然后再去戏院看比对真人,因为那时候穿的宽袍大袖,为了不影响别人张明山两手在袖筒里面拿泥巴捏。 那时候天津有个唱老生的名角叫余三胜,名气相当于当时的梅兰芳,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民间画和塑他的像的人都很多。不管你画的怎么样只要在眉宇之间画三道,大家就认同这就是余三胜。好象老虎只要头上顶个王一样,他也带有脸谱化的符号。话说有一天张明山去戏院看余三胜唱戏,边看手边在袖筒里面拿着泥巴捏,捏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之前人们看到的完全不同,他注重了神态和形态的刻画,马上显的非常真实而且传神。因为余三胜本身就很出名,张明山也因此得到了天津民众的认可。天津民众提起张明山就说“那个做泥人的,做嘛像嘛!”因此天津的百姓送给他一个昵称,叫“泥人张”。 建国以前是“泥人张”的极盛时期 张明山还健在的时候“泥人张”家族就成立了塑古斋,作为“泥人张”的工作室。“泥人张”极盛时候是建国前,第二代张玉亭和张华堂,第三代张景福和张景祜,第四代张铭和张昆,这爷孙六个都在塑古斋搞创作。还有个相当于经纪人的叫赵四爷,他专门做推广和销售,向“泥人张”订货,销售有专门的门店叫“同升号”,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经纪人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了。但是后来因日本人来中国,战争问题手艺也卖不了,迫于生计很多人都不干了。那段困难时期只有张景祜还坚持着“泥人张”的事业。 张景祜将彩塑搬入首都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泥彩塑传人,使“泥人张”的传承方式更具有社会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毛主席在1954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锠父亲张景祜,赞扬了张景祜作品《惜春作画》塑的好,是艺术精品。 张锠说是父亲把“泥人张”社会化。张景祜1950年调入北京从事彩塑的教学工作,随后张锠也来到北京。张景祜的任教在很大意义上扩大了泥人张传承的广泛性。张锠毕业后也一直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他教授的课程叫“彩塑”,还列入了全国100多个重点艺术课程里面。现在“泥人张”家族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园了,泥人张的艺术也变成了一种社会艺术,取于民又还与民。 “泥人张”是天赋加勤奋换来的 张明山的父亲张万泉本是浙江地区一名小小官员,后来从浙江流落到了天津。他家附近有个烧砖的窑,张万泉就利用砖窑粗制一些小的泥碗和小动物,低温烧了再画一些彩色拿出去卖一家人以此为生。他经常做的题材叫“白猿托桃”,张明山6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把父亲经常做的猴子给改了,照着真猴子的模样做的很细微,颜色也按照真实的刻画。到了第二天被父亲发现了,大发雷霆,但是由于时间来不及做新的便硬着头皮出去卖了,没想到受到顾主的欢迎。从此张明山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张明山30岁学画画,做为一个手工艺人,小楷和绘画作品还那么好的人不多见。也因此结交了一批很有修养的朋友。天津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严范孙先生写给张明山的字,天津艺术博物馆问张锠要了很多回想要收藏他一直没舍得。 “泥人张”每一代的艺术特点都有所不同 第一代张明山侧重于肖像人物,取材多是民间故事、古典名著。风格趋向静中求动和静中求变。“木兰从军”在故宫博物馆里面,按道理这是个三角形的构图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构图,过去的一些反映木兰祠里面木兰都是动的场景,他则采用了静的场景,反而给人动的遐想。第二代张华堂主要以民间故事作为题材,第三代张景祜处于两个时期,建国前和建国后。建国前还是延续老的风格,建国以后经过考察和采风吸收了更多地方的特点,泥人张的题材和材料也逐渐拓宽了,艺术取向更趋向于科学和严谨,作品也更有感染力。 做为第四代传人,张锠的彩塑及装饰雕塑,在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民间及现代姊妹艺术营养,在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造型夸张简洁、色彩单纯明快、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他说每一代的传承都应有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而作为当代 “泥人张”也应该有他独特的艺术取向,题材更宽泛。多反映现代新人新事新风貌。 “泥人张缘”于中国文化大背景 那些年,真正的角必须经过天津的码头的认定,天津的民间文化艺术非常发达。比如唱戏曲的,已经唱的非常好了,必定要得到天津民众的认可,那才能叫真正的好。另外,民间的收藏者也很多,往往一些收藏绘画和书籍的人在春秋两季都要将藏品拿出来凉晒。张锠说这凉晒的本身也就是民间一个展出的形式。 泥塑在中国最早用于殉葬,后来到寺庙等一些宗教用途再慢慢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泥人张”首先是孕生于中国一个大的背景,又受到海河文化的孕育,然后生长,繁衍。张家住在火神庙附近,这使张明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绘画方面尤其受到《晚笑堂画传》的影响,这本画册里面把一些帝王将相用中国白描的手法画出来再刻到木版上,然后印成纸张。这里面人物和衣纹的造型非常逼真,这样张明山吸收了各方的营养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媒体要像炒超女一样炒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艺术一直都受到西方艺术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不排斥西方,包括现代艺术,只要好的,有分析的学习,不要盲从,这是我希望的。”张锠说在他看来,中国现在有很多搞行为艺术的大多没有任何意义的。难道说做出一个有易于常人的行为就叫做行为艺术吗?他不这么认为,多数只是哗众取宠而已。艺术作品是应该以一当十,一步一景的。中国的四和院就具备这个特点。“艺术本身构思很重要,现在整个社会面临着文化主权的变更。当然现在政府开始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好事情,在这之前,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瑰宝流失了。媒体也重视起来了,可是相比于那些娱乐活动,关注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做艺术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 艺术时时刻刻面临着来自各个地方的文化冲击,做艺术必须要形成一个自己的风格。“艺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复制,把非洲木雕完全按照一种形式,再造一个是没任何意义的。在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再创,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已有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吸收精粹技术的基础上,然后不排斥其他,化合为自己的艺术营养的成份之一,变成另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才能有生命力!所以通过我个人来讲,作为”泥人张“,还将从材料、还有艺术形式、还有艺术空间,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链接:“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助力非遗销售-苏轼都说好用的毛笔 (noda)
- 博士研究受访者招募:三星堆 媒介 文化身份 (Teufel)
- 有偿问卷填写1r/非遗电商直播问卷调查 (小小h吖)
- 论文访谈招募(非遗直播手工艺品消费者) (小小h吖)
- 有认识湖南当地的非遗机构吗 媒体合作 (中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