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奎因《弗兰奇寓所之谜》(有情节泄露)
🍎🍉🍓
个人之见,它一定比《中国橘子之谜》更精彩,更引入入胜,更少了匠气,也更值得一读再读——真的,即使终于等到了文章最后两个单词,凶手终于揭晓的那一瞬间,在感慨与沮丧之余,你一定会想再读一遍,哪怕你已经知晓了谜底,但这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谜面,也是绝对值得一再玩味的。 《弗兰奇寓所之谜》的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恕我才疏学浅,不能一一列举穷尽。就自己试着梳理一下吧。 一、物证的力量 与《中国橘子之谜》中即使出现了众多貌似有文章可作,实则虚晃一枪的物品,如橘子,被窃的希伯来文书籍,中国邮票,而真正重要的物证,确是凶手掩盖的缺失领带截然不同,《弗兰奇寓所之谜》的物证,却在整个事件进程,推动奎因逐步理清头绪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让推理真正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甚至后半部分情节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这些物证。 让我们看看重要的物证都有哪些吧 钥匙:寓所钥匙可谓居功甚伟,它标志了死者的生前行踪,标志了案发现场,标志了凶手是一个人,标志了死者女儿是被挟持的,标志了太多太多。奎因最后把除了死者之外所有人持有的钥匙都收集了起来。可见钥匙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口红:奎因发现的第一个重大疑点就来自口红,死者身上的口红与嘴上的口红颜色不一致,而且嘴上的口红是匆匆涂上去的,说明死者生前在涂口红时被重要的事情打断,很可能就是见凶手。而且这支口红还有及其惊人的发现。 没有灯泡的灯:这是在死者被发现展厅中的灯,因为它和其他一些因素让奎因认定,凶手没有理由在黑暗中作案,这里不是第一现场。 没有刀片的剃须刀:看来我还是功力不足,书中在指出刀片消失之时,谁看到这里都会知道这个地方需要琢磨,可是我还是没能琢磨透,当然最后奎因指出,这一点说明了凶手的性别。 牌和烟蒂:这两个也被敏锐的奎因证明是凶手的障眼法。 鞋和帽子:矛盾被奎因看穿后,他们至少起到了两个作用,综合剃须刀和烟蒂。 书档上的毛毡:构思极为精巧,令人折服,,一新一旧说明被换过,而上面的粉末竟然是指纹粉。 五本被调换的书:毛毡已经很精彩了,这五本书的构思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想自己的描述恐怕根本无法道出这个创意的精妙之处。它把调查真正引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惊人的现场 这个尸体在橱窗中的场景我想应该是经典之笔了。在众人的尖叫声中尸体出现在百货商店的橱窗中。这是多么突兀,多么特别,多么传奇的方式!奎因发现了这里并不是第一现场,凶手为什么要费劲将尸体放在了这里?奎因推断是因为凶手必须让尸体在某个时间被发现,如果尸体被提前发现,凶手的其他计划就会被破坏。这个推断能够透漏出太多了信息了。 三、让读者脑细胞运动起来 我想,柯南道尔使用华生作为第一人称来描写福尔摩斯,阿婆使用黑斯廷斯作为第一人称来描写波罗,给读者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主人公似乎是全知全能的。虽然阿婆更厚道一点地把所有信息已经在字里行间描述了出来,但我们还是眼睁睁地看着睿智无比的主人公把读者的头脑抛在了身后,大踏步地径直奔着光明而去,我们却还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章之后,终于在临近末尾看到了曙光。在黑暗中摸索的阅读体验多了,便也丧失了几分乐趣,甚至有些疲惫,也有些烦躁了。 奎因不,父子俩的对话和探讨,让读者的思维能够轻松地跟随他们而去,不至于被抛下太远。助手崇敬地从侦探字里行间捕捉蛛丝马迹的情景,被父子俩思维撞击出的火花所代替。从他们从尸体上归纳出钥匙、口红等几个疑点到发现商场进出口的不严密,都明明白白地将思维的脉络呈现给了读者。让读者的脑细胞也跟着运动了起来。读奎因,真正是有趣的。 四、排除推理 文中的推理很独特,首先一一排除,再不断设定条件,缩小范围,直至一击而中。这样的思维表演真的是赏心悦目。极为特别,也极为冒险和精彩,因为是在完全没有确凿物证的情况下做出了这番精彩的排除式推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向博览日本推理小说的朋友求援 (zjabh)
- 三姊妹侦探团爱情花开-系列中的大失败 (清悠居士)
- 三姊妹侦探团巨额支票-典型赤川次郎小说味如鸡肋 (清悠居士)
- 巫女的后裔-名不副实的1984年江户川乱步奖小说 (清悠居士)
- 看完了《歪曲的枢纽》,个人感觉翻译不好 (娱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