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披露】吉达西多尊者-直路内观法(经典收藏)
风吹云一笑(知道不知道自以为是还是实事求是)
【首次披露】吉达西多尊者-直路内观法(经典收藏) (2012-10-06 22:56:00)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4g8z.html 吉达西多尊者的直路内观法 说明:摘自泰国摩诃布拉塞‧吉达西多的《两条路》,泊拉福长‧琴默本谣译。 (1)直路的意思是说直接修「内观」,不需先通过修「寂止」,即以智慧为主,不用先作「禅定」,换句话说,不必依靠「禅定」为基础,便直接的修「内观」思维「法」。 (2)在佛陀的时代,就有许多人是以这种方法证果,如果以佛教的术语来称呼这些直接修「内观」而证果者,称为「纯观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意思就是说:直接修「内观」而证果的阿罗汉。他们不必依靠「寂止」为基础,就是说不必入禅定,不必先证得神通,直接修「内观」就是了。 (3)以此方法修行者,不必把心专注于呼吸,不必持任何的名号,也不必把心安置于静止的状态。修这法门者唯一要做的只是:有正念的、清楚的活在每一分、每一秒。 (4)站立时要有正念清楚的知道,走动时也要有正念清楚的知道,坐着时也要有正念清楚的知道,睡时也要有正念清楚的知道。 (5)简单的说,就是要有正念清楚的知道每一个行动,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例如:转左、转右、举手、眨眼、吞口水,或任何的动作:并且当我们的身体处于站立、走动、坐着,或睡着的任何一种姿态时,如果有妄想生起,也要有正念清楚知道妄想生起,如果我们不小心,或疏忽而失去正念,妄想便会不断的生起。妄想有所谓善的妄想及恶的妄想。 A善的妄想-就是往好的方面去想,例如:想起自己曾经作过布施、持戒,或造了各种善业。 B恶的妄想-即我们想起自己所作过的恶的行为,或所说过的恶话,想起了之后使我们的内心感觉到苦。又或者当我们想起各种色、声、香、味、身体上的接触,想起后令我们的心生起了爱欲或淫欲的需求,使我们对它执着不舍。这类种种的妄想都要有正念及时知道,然后才学习放舍种种的妄想。 (6)修内观者要及时的发觉善或恶的妄想,不论此时你的心是落入善的或恶的散乱状态中,都要全部及时的发觉,要让心摆脱这种造作,别让心奔驰在过去或未来中。 (7)也要了解色法与心法,即了解自己的身心之意,了解身与心都是属于无常,是苦的,是无我的。 所谓无常-就是不断的在迁流变化中。 所谓苦-就是它无法永恒的保持原状。 所谓无我-就是我们无法强制它符合我们的心愿,我们硬硬想要它生,它又不生,想让它灭,也无法强制让它灭,因为生与灭,都有其因缘。 (8)总结来说,进行内观者要有及时的正念,清楚的知道身、心的活动。知道了以后把心处于放舍、自由的状态,有如处于空旷之地一般。当心能够住于空,心境便感觉明朗、轻安、自由,不执着于一切,心境只有一片的清净、舒畅,这时的心,即使接触外境,也能超越一切的苦与乐。 ◆吉达西多尊者的一些解说: (1)如果你问我:我们要如何分辨所使用的方法是属于「寂止」呢?或是属于「内观」? 那请让我告诉你: 不论你使用何种方法,如果这方法能够使你的心处于静止的状态,稳固不动摇,这就是「寂止」。 不论你使用何种方法,这方法能令你的心感觉到自由、舒畅,有「正念正知」,清楚的知道目前身体的活动,心不静止于任何一点,或任何状态,有及时的正念能够马上知道妄想的生起,及时知道内心的造作,能看清色法与心法的活动,能把身和心的感觉分开,无散乱心,无造作心,心的感觉只有自由、明朗、轻安、自在、不执着于万事万物,这些状态都属于「内观」。 (2)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方法,方便大家熟记: 「寂止」=心不散乱,心境静止于一处。 「内观」=心不散乱,心不静止于一处,但心境感觉自由,轻安,它不是静止的禅定状态,它是属于空性,或称为内心感到空寂。 (3)「喜悦」:当我们的心境到了属于喜悦这个层次时,我们会感觉到身心都充满了满足感,清凉、轻安,甚至连身体也感觉到阵阵的清凉,也有人到了这个层次时毛孔也竖立了起来,甚至于有些人因此而流泪。但有关于流出眼泪,这一点请修行者稍微注意一点: A如果感觉得身心都轻安、自在.满足,眼泪自然的流出,这样的情形就表示是正确的喜悦。 B但如果流出眼泪时,当时的心境若是掺有悲伤,忧愁的成分,甚至有些人变成号嚎大哭,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就不是绝对的喜悦,因为它掺有忧伤。如果有出现这样的情形,行者有必要先把这种情绪驱除出去,然后才继续的修。如果不先把它驱除出去,而勉强的再让它继续,那这种悲伤的感觉便会加倍的增强,因为在这种心境中,混离了两种情绪,即:满足、清凉的喜悦和悲伤忧愁的情绪。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时不该让它继续下去,如果让它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悲伤的情绪会增强,而真正的喜悦、清凉会消失。 (4)在经典中,所记载的喜悦,可分成五种: (一)小小的喜:有毛孔竖立、流眼泪的现象。 (二)一刹那的喜:如闪电般的在那一刹那间而过去。 (三)连续的喜:行者会觉得身体有一阵阵的凉意,有时在胸部,有时在腹部,有人把这种现象形容成像海浪来来去去的、连续的拍打着海岸。 (四)跃起的喜:这种喜生起时,会感觉身体轻盈,有漂浮之感。在经典中记载,若这种喜达到最强的极点时,可以漂浮在空中。 (五)遍布的喜:这种喜遍布整个身心。 (5)「乐」:乐,这一种心境,和「喜」不一样。乐的心境是一种内心深处深深的满足感,这里所指的是从禅定所获得的乐,而不是一般普通人所了解的外在世俗的乐。 (6)「喜悦」和「乐」的差别: 「喜悦」-有清凉的感觉遍布全身:身体轻安,心也感觉轻安,不沉重,这种清凉的感觉会从身体内部散发到身体的外部,有时会出现毛孔竖立或流眼泪的现象。 「乐」-有清凉的感觉在内部,这种清凉的感觉不散发到身体外部,当人们有这种现象时,通常都不想讲话。这种内部的清凉感觉,有时在胸部,有时在腹部,这种清凉的感觉就像有一块冰块在身体内似的。 喜悦和乐这两者的差别不大,所以请修行人尽量的去了解分辨其中差别。 (7)进行「内观」时别进入太深的「禅定」 进行「内观」时,要把心保持在「喜悦」的层吹,不能维持在「乐」或「舍」的层次,因为如果太深人了,便很难进行「内观」。 当心处于「喜悦」的层次时,要注意是否有妄念走进来,如果有,便要放舍,别让它继续的造作下去,把心处于自由的状态,不执任何一物,身与心都要让它处于「空」的状态,如果这喜悦的心境转变层次了,也要清楚的知道,因为「喜悦」也属于无常、苦、无我。一切的感觉,不论喜欢的或不喜欢的都要清楚地知晓,然后把这些种种感觉放舍,不让它继续造作。 (8)有人这样问:「在喜悦的心境中还会有妄想吗?」 答:有的,因为属于「喜悦」层次的「禅定」,并不是很深的定,还不能完全的断绝妄想,但这妄想还不至于散乱得像过去完全没有「禅定」那样,只是偶然会有妄想涉入吧了,因为这个「喜悦」层次的「禅定」是属于未到地定,是还不能完全断绝妄想的,如果到了「安止定」,就完全没有妄想来干扰了。 (9)在进行「内观」时,必须保持心处于「喜悦」的心境中,因为必须以这「喜悦」的心境来作为进行「内观」的基础,如果没有「喜悦」心境为基础的话,正念便不会强,也就没有锋利的智慧来断绝及放舍欲望烦恼,也很难放舍内心的一切妄念,甚至看不到、发觉不到妄念的生灭。 (10)声音来干扰时,看你的心:就是说要有及时的正念,当有声音来干扰时,看自己的心是否因此而动摇。 ○「为什么有声音来干扰时,要观察自己的心,而不是去观察来自外面的声音?」 答:因为满意或不满意、喜欢或厌恶的感觉通通是来自内心,声音只不过是外在的一些因缘组成,所以,如果要断烦恼,必须从内心做起,当有足够的正念时,便会发觉声音只不过是声音,内心便不会生起所谓喜欢或厌恶的感觉,有正念才有足够的智慧看清这一切声音的因缘和合只不过是一个假设,最终才能够解脱。 (11)全面化的正念: 妄想生起时,要有及时的正念。 心中有喜欢或厌恶的感觉生起,要有及时的正念。 眨眼、吞口水、举手、转左转右,全都要有及时的正念。 总的来说:身的行动要有及时的正念,心的转变也要有及时的正念,乃至心从「喜悦」转变成其他的层次中时,也要清楚的知道。 (12)看着妄想的方法:应该只注意着当下的妄想,那些还没生起的妄想,不需事先上阻截它,已经灭去的妄想,不要再去跟随着它。只是看着、注意着、观察着现在这个时候所生起的,看着它的存在,最后看着它灭去。 也别去守候着还没生起的妄想,例如:有些人,心这么想:「如果它(妄想)生起,我就要看着它。」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便是落入「禅定」的心境中,还没放舍掉细的心境,还未到达「内观」。 (13)修行者必须要经常的对自己作观察,要观察自己现在的心是处于静止还是处于空寂,如果是处于静止,可稍微摆动一下身体,让身体活动活动,以便使心从「禅定」中退出来,然后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已经放舍掉「喜悦」的心境,是否已到达了「内观」。 (14)当到达了「内观」,内心的感觉会此处于「禅定」时更加轻安,因为这时以不执着一切,内心绝对的清净,心并不像处于「禅定」时那样的静止于一处,但也不散乱,是属于自由自在的心境,能够看着一切的妄想的生…灭…生…灭。心有如在叶子上滚动的露珠,不执着于这片叶子,有着锋利的正念智慧,能够知觉每一个生起的妄念,在那个时候,正念智慧(觉性)会自动的去处理一切从眼、耳、鼻、舌、身和心所接触外境时的感觉,一切都清楚知晓,全自动化。(“Yathāssa sunato sadd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闻到所闻之声时,禅修者只是闻声(看,嗅,尝,身,意)只是感受他闻声,没有构想声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近于涅盘。”-佛陀) (15)不论是用什么方法,如果是把心处于静止一处,不论是进入「思虑」、「喜悦」、「乐」、「舍」任何一个层次中,这些都只属于「寂止」。 不论是用什么方法,如果心不静止于一处,有圆满有力的智慧,有正念及时发觉妄想的生起,能够清楚的发觉妄想的生灭、心处于自由、明朗轻安、清静,有妄想生起都能放舍,心不属于「禅定」的任何一个层次中,这便是属于「内观」。 ○如果所用的方法能令我们得到利益,就是说能令我们解除了痛苦,能够让我们断了烦恼,能够使贪欲、瞋恚、愚痴无知等等都减少,能够获得轻安、喜悦,那表示是走对了路。 ○但如果所用的方法,当我们用了之后,令我们生起更强的贪欲、瞋恚、无知等,使心觉得不自在,内心觉得很沉重、很紧,似乎有一股闷气在胸口,甚至引起头部沉重、头痛等等,心也不觉得自由、轻安、明朗,那这表示所用的方法不对了。 (16)有些修行者到达了「喜悦」的层次后,但还不明白「内观」。于是,这「喜悦」的「禅定」便继续的维持,一天、二天、几个月、几年,如此的维持下去,也会引起心力。(当这心力出现时,身体会感觉沉重。如果这心力集中在头部,头部便会感觉沉重;集中在胸部,胸部便感觉沉重) (17)心力的解除方法:如果还抓不住「内观」的窍门,有一个简理的方法,就是-望向远处的风景,同时也使心随着眼神往外送,让我们的心因为大自然的景色而舒畅开朗起来。这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心专注于内,尽量的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轻安,如果闭眼时觉得内心苦闷沉重,那就张开眼睛;如果张开之后还是觉得沉重,就起立,或去做别的事。最重要的是,别让心去专注于那沉重的部位(例如:头部、胸部、腹部)。逐渐的,沉重的感觉会逐步的消失,轻安感便会开始升起来。当心感觉轻安时,尽量的维持这种感觉,当训练到熟练后,喜悦便会生起。 ○问:如果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这样是否可以生起「禅定」呢?是否可以到达「禅定」的四个层次? 答:事实上,以正念专注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这是属于「内观」。至于是否能够到达「禅定」的四个层次,要看修行者个人的努力。 如果行者专注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而心因此而感到自由、自在,这便是属于「内观」。 但如果专注于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心因此而定于某一个部份,这表示他是进入了「禅定」的某一个层次中。 ○问:每当一坐下来,心便进入静止的状态,心也觉得轻安自在,但是智慧却没增长,这是否方法用得不对? 答:在「寂止」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但若按照「内观」角度来说,这并不对。如果要发展智慧应该要退出「禅定」,观察身、心,观察妄想的生灭,这才能产生智慧。 ○问:当到达了「内观」,那下一步要作什么? 答:这时要作的是尽量使它变得越来越清楚,看到诸法的生灭后,看到了一次,应该看了再看、观察了再观察,直到我们达到真正的解脱,到达阿罗汉的层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 隆波帕默尊者法宝解苦心钥 (sikao)
- 【必看】如何处于当下,处于临在(一些有帮助的练习) (风吹云一笑)
- 正法是无价的!是没有学费的,是数千年以来的正法传统。-葛印... (风吹云一笑)
- 转:坦尼沙罗比库作品全集,需者自取 (风吹云一笑)
- 觉知的手段——希瓦宗教诲 (风吹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