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来自:世界的猫翻滚中(行且将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近代汉语自元朝开始,中原汉语的语音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元朝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入声消失,平声分为阳平、阴平。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普通话中第一、第二声称为阴平、阳平,是由中古汉语的平声演变而来。第三上声、第四声去声则为仄声。但阳平声本身的音调并非平直,是从中音滑向高音的声调,而古时的入声已经融合至其它四声。现存一些方言,如南方的粤语、吴语、闽南话及客家话以及北方的晋语则保留了入声。 [编辑] 声调 平声:音调平直 仄声:分三种 上声-高昂 去声-哀沉 入声-短促,韵尾为p(b)、t(d)、k(g, h)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现代不少汉语方言的上声从低音滑至高音,去声从高音滑至低音,古时的上声、去声可能相似,但具体调值,现已难于确考。 [编辑] 近体诗中的平仄 主条目:近体诗#平仄 平仄的组合在近体诗中有固定的格式,称为格律。例如诗中的第一句为“仄仄平平仄”那么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因此用普通话念诗,可能会出现“平仄不调”的情况。 在以上例子中,虽然“国”字属于入声,但在普通话里却是阳平声(第二声)。若以普通话念出上述两句,就会变成“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而,其他汉语如粤语客语及闽南语仍然保留汉语四声。粤语九声中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高阴入、低阴入及阳入声九声。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平仄 (世界的猫翻滚中)
- 肥康,原来你一直都在呀。。。 (世界的猫翻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