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县级城市实体书店现状考察报告
来自:听风听雨
今年元旦假期,我回了一趟老家。1月2日下午,一个人在街头闲逛之际,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在这座小城里读中学和小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那些书店里出没,用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买回一本本自己想要的书。而今已经远离故乡,有很多年没进过家乡的书店了,不知那些书店生存状况如何呢? 先介绍一下家乡的背景,我的家乡是四川一座县级市,城市人口大约20多万,城市规模在四川的县级城市里,算是相对较大的了。由于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外出打工人口很多,又没什么大中专院校,所以外来人口较少,整个城市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比大城市低得多。 小城里的书店分三种,第一种是国营的新华书店,共有两家店面,第二种是民营的综合性书店“XX图书城”,第三种就是那些只有一两个门面的小书店。 首先在城里大致转了一圈,一共发现六家小书店(此外还有两家租书店,不算在内),这六家小书店均临近本地的中小学,因此80%以上都是教辅类图书,其余大多是一些青春读物和流行杂志,此外的书籍种类极少,可以想见,这类小书店完全是依赖中小学生而生存的。 记得小时候,小城里除了新华书店以外,还有五六家小书店,大都是一两个门面的,但里面各种各样的书都有,教辅类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比例,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地的阅读风气是呈明显下降趋势。 我重点考察了一下“XX图书城”,这是本地最大的一家综合性民营书店,当然这个“大”也是相对于本地那些小书店而言,实际占地也只有三百平米左右。这家书店同样以教辅为主,但比例不像那些小书店那么高,教辅(包括以“语文新课标必读”之类名义出版的课外读物)大约占一半的比例。 教辅之外的图书,比重最大的是以下几类,这也反映了小城居民需求量较大图书种类: 一是少儿读物,约占整个书店五分之一的货架,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有,包括绘本,童话,智力开发,情商培育,名著缩写,科普以及各种挂图等等,可见小城居民尽管阅读风气不浓,但对自己子女的阅读还是舍得投资的,不然不可能使少儿图书成为除教辅之外最大的种类。 二是“超值白金版”,就是那种又厚又大,内容包罗万象,书名以“某某大全集”为主,价格一律为29.8元的图书,占了整整两个货架。我知道在本组混的人,对这类书多半是嗤之以鼻的,但它们却很畅销,因为既便宜内容又丰富,适合平时不藏书、只是闲暇时想看看书以打发时间的人群,而这类人群在小城里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是生活实用类。包括考试类、健康养生类、菜谱类等等,占了大约四个货架,这类书尽管不起眼,但在任何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图书种类,只是在该书店显得更加突出而已。 四是文学类。文学类的书在任何书店都是主力,在这里的绝对数量也不少,占了大约整个书店五分之一的货架,但其中的具体种类却比较单调,大概可以分成四种。一是现当代文学,种类少,而且以“经典作家”为主,即鲁郭茅巴老曹,沈作文钱钟书之类,当代作家里除莫言拜诺贝尔奖所赐一枝独秀以外,基本上就只有得过茅盾文学奖的那些小说了;二是世界名著,该店的世界名著以一些小出版社的出的书为主,一些口碑不错的世界名著丛书,如人民文学的《名著名译插图本》,上译的《译文名著》、《译文经典》等,在这里一本也没有看到,大概是因为来此购书的主力仍是学生,而学生对名著的版本要求不高,或者说了解不够,当然书店会选择折扣更大、利润更高的版本出售;三是古典文学,同世界名著一样,这里的古典文学大多也是一些小出版社的,像人文版的“四大名著”应该是公认的权威版本,但这里没有,另外在业内最有名的一些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出版的书极少;四是流行小说,大多是符合学生口味的奇幻、玄幻、盗墓、悬疑和青春言情等等,科幻和推理这两个大类的小说却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只看到了几本三体第一部和福尔摩斯。 相比大城市的书店,该书店里有几个热门门类的书籍明显缺失。 一是“小资”类图书,这个分类可能不太准确,总之就是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丽江的柔软时光》之类的书;二是经管、职场类图书,例如《货币战争》、《杜拉拉升职记》、《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三是成人绘本类,例如几米,高木直子;四是学术类,例如钱穆、黄仁宇、吕思勉以及剑桥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等——其实这些书也是带有普及性质的学术著作了,但在小城里很明显还是缺乏受众。 从该书店的书籍类型,可以看出小城的阅读群体,完全是以学生为主,此外就是一些偶尔买书的成年人,所以店主对那些学生群体不感兴趣的书籍自然不会大量进货。这也与我在书店中的观察相符,我在书店里呆了大约一个小时,店中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学生,偶尔能见到几个老年人,与我年龄相仿的顾客一个也没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店进门处的展示台上放的畅销书,倒是跟大城市的书店基本一致,有《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再见故宫》、《看见》以及莫言文集等等。 随后我又去逛了逛本地最大的一家新华书店,该书店的书籍种类与XX图书城基本一致,但要丰富一些。因为新华书店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教材发行,书店里卖书带来的利润估计可以忽略不计,在盈利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多进一些不同种类的书籍。 总之,通过对家乡的书店的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起十多二十年前,人们的阅读风气正在急剧下降,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地的新华书店里还是个热闹的所在,买书的人也很多,更不存在教辅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现在,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之人口的大量外流,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本地考得上好一点的大学的人,毕业后很少有回家乡的),当然,还有网购和电子书的兴起,家乡的这些书店已经沦落到全靠卖教材教辅图书赚钱养活了。如果教材教辅这个市场消失或者萎缩的话,这些书店包括新华书店在内估计统统得倒闭,最多存活一两家小书店。一个二十来万人口的城市,竟然养不活一家像样的书店,那么我觉得,这不仅是家乡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问这版肖申克的救赎是轻型纸吗? (平静的心)
- 求购转让|【已出】闲置了一套《契诃夫小说全集》 (吴公子季札)
- 注意!本组最近混入不少打广告的小号,注意鉴别,防止被骗! (。)
- 遇到比较喜欢的书,你会都买一本吗 (Arsenalyuan)
- 请问有人和我一样爱到西西弗买书吗? (先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