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跟喂鸡一样——陶行知教育思想赏析
homeschooler(真正的成长是一生的任务……)
作者:絜矩之道 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有一次, 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有别于生产流水线的一个最大区别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物体。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是通过作用于主观客体,通过主观客体内化并转化成行为之后,真正的教育才发生了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作用既无比巨大,同时也非常渺小,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舞台上,他仅仅是个配角,他仅仅是个发生作用的因素而已。 《陶行知喂鸡》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鸡的思维相对于人而言那是小巫见大巫。尽管如此,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鸡吃食我们尚且强迫不得,更何况是人呢?学习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劳动,需要调动人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如果学生主观不参与,教师的表现再优秀那也是徒劳。 这个故事反映的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让学习成为学生真正的需要。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为何物。学生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为社会学,就是没有为自己学。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从小开始就没有自己选择学什么的机会。大人因为小孩小就代替选择。学生从没有经历过困惑、忧虑、悱恻、破茧成蝶的过程。解决的唯一方法是,家长要克服周围社会环境的不自觉熏陶,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教师需要做的是,创造让学生进行选择的机会,并在与同伴的相互比较和对话中,调整自我学习的状态。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能在课堂上真正实现这一点,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大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主观上尊重学生。任何与学生发生作用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准最佳突破口。挫伤学生的锐气,挫败学生的自尊与自信,那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失败。 (2)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参与决策的环节,让学生到讲台前指一指,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当小老师。可别小看这些小老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技艺有时高出教师很多。 (3)班级组织环节要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一个非常显性的标志是班干部可以全面主持班级的日常班务。尽管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但是班主任也可以全面考虑这个问题,一点一滴的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如果班主任不在,班委就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每位成员都能视自己为班级的主人,这样的班主任便相当成功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找上海线下家教 (goose)
- 招线上家教的大学生和在职老师,单子多多。 (欣欣学姐)
- 在家上学研究参与者招募! (埊)
- 进上海家教群 (热爱教育的小覃)
- 上海家教 (山楂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