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从《国文百八课》说起

fenglong88

fenglong88(问平生,懒散随意,读书最无心。) 组长
2008-07-02 06:45:1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fenglong88

    fenglong88 (问平生,懒散随意,读书最无心。) 组长 楼主 2008-07-02 06:45:46

    说实话,看到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并不不感到惊奇。一切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语文教学的研究其实必须回到原点,这一点我在《追本溯源看语文》中表达过了。相对当代语文教学而言民国时期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实要比国外的理论更有价值,毕竟民国时期的学人们大多懂得如何治学,以何种态度治学。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承受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身上的责任感,均是我们现在所不能及的。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含本人)的确是有知识没文化。

    《国文百八课》走的是文章学的路子,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走的是“文”的路子。现在非用语言或言语来替代文,范围扩大了,界限含糊了,自然是一眼望不到头,其实只要把握住眼前的“文”就可以了。正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1963年的表述其实也未必应该承担所有的责任。前人早就讲过,“大体则有,定体则无”这样的动态操作标准。后人治学不认真,只知道复制静态的知识,而忽略了灵活处理和适当变通的运用原则,吃亏了也是活该,只是这代价让人心酸。

    关于学生的作文,我在《作文难教之我见》中提到过记叙文不适合学生进行练习,初学写作文应该自由一些,要求低一些。在《作文的真相》中,提出作文是一种记录。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成长,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是每个学生共同的经历的过程,也是古今中外每个人共同经历的过程,更是文章产生的过程——从粗到精、从无文体特征到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刘锡庆先生说的中国中学小学生的“写作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实在是指出了初级作文教学应有的方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37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