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手艺
来自:~( ̄︶ ̄)~(神隐)
http://www.douban.com/note/258510158/ 工作几年后重返校园读书,再毕业已年近而立,诸事未立,不禁茫然。此后约三年时间,当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听起来很美,却不轻松。写小说,翻译小说,零碎地写些书评、散文和杂志采访稿,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挣一份交社保赞助父母之后所剩菲薄的收入,惟一值得称道的,也许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写小说常有自我厌恶之险,翻译也并不总是气场契合,更不用说等稿费的煎熬,被按八百元起征点扣税的郁闷。文字工作者要想心无挂碍,关键还是靠欲望低,自律强。偶尔在非长假的日子外出旅游,便有朋友羡慕道:不用上班就是好呀。其实我“年中无休”,除非特别,平日绝不出门,周六日照样开工。上班人偶尔或可松懈,但一字字码出来的活计,只要犯懒,结果立见。 有一次和我尊敬的前辈聊天,对方正职艰繁,翻译只为热爱。前辈坦率发问:你能活吗?我苦笑:勉强吧,还有书评。另一位书评人立即说:也写不了多少呀,且稿费慢。登时被戳到痛处,只好默默喝茶。文字工作的七寸是收入周期。我习惯了“春收秋播”,从实际工作到进账,等半年乃至两三年都有可能。 实在是等烦了,于是上班,做书。以前的立场是作者或译者,实际当了编辑,发现背后不足为人道的苦乐,对图书世界也多了些过去没有的认识。一本书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件商品,一帧自主宣传的广告。好书低潮或是烂书大卖都有可能,三分本色三分人为四分天时地利人和,竟是有赌博的意味。编辑在浩大而看不见的赌局中担任的是默默的洗牌手,却没有作弊的可能。最开心的是视角变宽,能接触到宅在家工作时不曾注意或有缘无分的书籍和人;最郁闷的则是属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时间变少。凡事都是有代价的,我认为朝九晚五是远离等稿费焦虑的“等价交换”。 扯一个题外的故事:在日本东京有对三十出头的男女,女的做布丁,男的开辆面包车卖手工布丁。他们的理想是去北海道的乡下生活,做更好吃的布丁。在书上瞧见这一段,忍不住上网循踪看去,原来他们已在北海道扎根。酷寒的雪野中一栋孤零零的小木屋,布丁更上一层楼,接受全国预订。让广大焦灼的城市人看了,会觉得真有理想,真自由。作为曾经的自由职业者,我猜田园图景的背后是有巨大代价的,且不说那地方有多冷吧!是跳出依靠和羁绊,专心磨一剑,还是找个港口停泊——不管朝哪个方向转身,等着你的仍是等价法则。时间,精力,安全感,天平上的种种,取舍随人。关键是,想清楚了再做,做了就要坚持。无论什么职业,都可以当做“手艺”,天长日久地打磨。 p.s.文中提到的布丁在这里可以看到,为尊重版权,不转贴图。 http://www.amupurin.com/kuwasii.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e-mail不要再用Dear...當開頭了! (~( ̄︶ ̄)~)
- 【essay】美国海归上海半年后的感受 (Memento Mori)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刚刚拿到offer,和大家交流下面试经验——Darma (~( ̄︶ ̄)~)
- 千万别来香港读硕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