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原谅我用假名の来描述,因为感觉这样比较方便。 当然‘的’除了表‘の’的从属关系,还能表示修饰等的关系。
從之甚至更早的表示變來,一直是do、de、di之類的讀音。語音在變,但用字一直沒變。直到之與di的讀音脫節時,需要另找字來表示,白話文用底或相近的字表示。當di的輕聲退化成de時,才選用的來表示。其實目的的的與di的意思毫無關係,只是訓用而已,就像之是往到義,訓用爲所屬或修飾。
不夠嚴謹準確,只是爲了便於理解~
也就是说,之本来是多音字。其中di这个音表示‘的’的意思?
不,是漢字歷朝歷代、各省各地的讀音都有不同,都在變化。根據某一種古音構擬,之字從do到di到ji到zhi,經歷了不少變化,但之讀zhi時,人們口中還習慣把修飾、所屬的那個字讀作di之類,所以再寫成之,就有手口脫離的感覺,於是用底表示。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語音是漸變的,不自覺的。當之唸zhi,而人們把所屬等讀作di時,已經不知道這字怎麼寫了,所以用底代替。
本字是“底”
上面已經提到過,「底」只是早於「的」所用的代替字,同樣不是本字。
「底」就是本字。方位词引申到领属意思。有的方言说“里”,同样是方位词。
是本音di,裏也是di聲母的流音化,是之字系的;吳、閩、粵多是箇字系的,演變爲eh、e、ge之類。
你不过是想当然。你要给出说明。之和底的音韵关系。 之从止,企齿来看,之的上古比较可能是k-。是你所谓个的本字。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96604201/ 建议看一下这篇
又長知識了俺
首先,企本身是會意字,不必強說又從止聲。齒字認爲是見組變章組無非是通過一些閩南語證據。但實際上,金理新先生已經證明了一些所謂見組顎化成章組實際上是與群母成互補關係的,章組並沒有系統的見組來源。而且從止聲的持等整齊的字族來看,之、止源自端組也是很明確的。箇字組應該是其字系的,與之字系無涉。
這篇文章以前讀到過,也並非定論,可以作爲眾多參攷觀點之一。
會意字往往也是会意包含形声,你也无法否定其表音性。事实上,从谐声字并不能明确得到声母的信息。 但是齒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因为止就是纯粹表音,否则没有必要在原字上加止。 其也没错,但是之与其应该有同源关系。
我沒有說齒不是以止表音,只是齒並非由見組變成的章組。
看起來像形聲字的會意字有如下情況:
聲旁有一定含義,加以不同形旁來細化這個含義,從而構成一組同源字;右文說也類似這個觀點,但是過於推而廣之,有不少牽強附會的成分;
形旁是本字,後來由於假借或引申的緣故,另加聲旁來表示。譬如晶就是以三顆星星來代表群星,後來引申爲閃亮,再加聲旁生,變成星。就晶 (星星) 本身來說是象形,晶 (閃亮) 是假借,星是形聲。然、齒等字也是如此。但企不是,企純粹就是突出人的腳,沒有形聲的成分。
除了這些情況,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認爲一個字既是形聲,又是會意,太難爲造字的人民群眾了。
過去的文字、訓詁學家在音韻學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過分演繹形聲 (許慎就一例) ,認爲雙聲或者疊韻就一定有諧聲或同源的關係。王力先生很有力地批評過這樣的做法,如今文字學方面的大師也指出了很多《說文》中極其牽強的解說。訓詁、文字、音韻相互依賴,循環論證也是造成小學一度發展緩慢的原因。
又況且企在支部,止在之部,本不同部,何來形聲之說?
说文解字:(企) 舉踵也。从人止聲。 虽然段玉裁去掉了声。分部也是人定的。 其实就算认定止的声母是k,仍然无法确定之的声母。只是说之有种倾向声母是k。 我们能确定的只不过是之的中古音不能看出之底的关系。 底字本身已经可以履行の的表意性。
我只想听你说为什么齒不是見組變成的章組。
还有个证据:现在的“去”可能是 “之”的上古音。这也是说明。 不是认证。你也可以说“去”的含义反掉了。但是这样违反了汉字的根本属性,表意性。
去是會意字,即呿的本字,作爲離開解是假借用法。說文裏很多類似的附會說法都已經否定了。
分部並非人訂,而是根據諧聲,韻文歸納總結出來的。之系與企系涇渭不紊,說分部是人訂的,那上古漢語到現在的研究就都白瞎了。
齒爲甚麼不是見系很明確,因爲是章組。
中古音之底沒有關係,而是底的中古音與之的上古音有關係。
之的聲母透過之諧聲字系寺、持一類很容易確定是端組,不是見組,還遠比甚麼章組可由端、見兩組齶化得到要清楚可靠得多,這個沒必要爭論。
分部,我的意思不是整体上,而是针对具体的某个字。 你分明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一方面说是上古音,一方面揪住齿中古是章不放。 而方言里面齿是见组是确凿的。 我之前已经说的很明白。从谐声字并不能明确得到声母的信息。
你的理由无非就是:寺、持,等。
見組變章的問題金理新先生已經逐字逐聲符地論證過了,包括方言證據。所以你非要這麼說,我也只能呵呵後。樓主選擇信誰就信誰吧。
針對某個字的分部,的確有一部分無法確定,因爲是後起字,不參與早期諧聲,或者是韻腳中沒出現過的字。企字這二者都不佔,從用韻上完全可以看出其分部,不止有諧聲依據。
至於從諧聲字並不能明確得到聲母的信息,那要看你想明確到甚麼地步。至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很明確的。
所謂雙重標準是因爲我的觀點就是章組來源於端,所以我說中古是章組,就等於說上古是端組。這在我的系統裏是自洽的,你不同意是因爲你所持的系統不同,而不是我雙重標準。
就醬,也沒甚麼討論下去的必要了。
對,就是這樣,還有待。
请给出企的押韵的句子。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