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三十八期读书活动综述
zoe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三十八期读书活动综述 2013年1月22日14:00-17:00,“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三十八期读书活动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阅览室(861室)举行。此次读书活动由梁恒豪博士主持,晏琼英博士导读。以下人员参与协读:李金花、郑家栋(刘宝楠本)、唐晓峰(杨伯峻本)、梁恒豪(李零本)、王伟(朱熹本)、王梓(理雅各英译本、辜鸿铭英译本)、王帅(俄文本),阅读内容为《颜渊》第2-7章。具体内容如下: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以持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以及物”,此二句并无争议。讨论的焦点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句,朱熹《集注》“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认为“无怨”是内心有“敬”与“恕”之后达成的外在效果,也即于“邦”于“家”都不会招致“怨”。而钱穆认为求仁得仁而心无所怨,无怨是“不怨天,不尤人”,因此“敬”、“恕”、“无怨”并举,“皆指心言”,为“复礼归仁之要端”。读书会同仁大都赞成钱穆此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认为“在邦”指的是“仕於诸侯之邦”,“在家”指的是“仕於卿大夫之家”,也就是说自己无所怨。俄文译本对“无怨”的翻译从《集注》,而英文译本俱译作“不抱怨”。 《新解》认为此章与上一章相发,指出视听言动无不合于礼是心之仁的自然呈露,“心行相发,内外交融,亦一以贯之”,这可以看作儒家对人如何得以“自律”的一种主张,如果和各大宗教对此问题的主张参看,应该会比较有趣,如当代佛教徒:“戒律是世间最美的装饰,也是通往解脱道不可缺少的盔甲? 不要忽略任何改善自己的戒律。”(@根曲邦仁波切) 另外,大家也特别注意了“邦”、“家”在当时的所指与今日之差别,“在邦谓仕诸侯,在家谓仕卿大夫”,崔茂新教授指出当时仲弓可能任“卿大夫”,以他之材,完全可以仕诸侯,因此此句或许还有孔子劝勉其要“无怨”之意。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本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对该章对话所存历史背景的两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为司马牛自身话语较多,因此孔子之说是针对于司马牛个人而言。另一种解释是司马牛兄弟要作乱,于是司马牛就其事问于孔子。此两种不同背景也就影响到对该文本的理解。 其次,大家的分歧是“仁者,其言也訒”中的“者”是表判断的助词,还是“仁者”为一个词,指仁人。不同的理解还涉及到“訒”作“难”讲,还是作“钝”、“忍”讲。从前者,则此句意为:仁,是很难用言语说明白的(刘宝楠);从后者,此句则为:仁人是谨慎少言的,从此解者众。而英文本及俄文本都将“仁者”翻译为“仁人”。 再次,本章的讨论之处还包括:本章是孔子针对司马牛“多言而燥”的特定性格“就其偏而勉之”(集注);还是孔子针对司马牛当时的特别处境给予的劝慰:“牛之兄桓,将为乱,牛忧之,情见乎辞。然兄弟之亲,必有所难言者。”《新解》指出 :“言由心出,心感其难而言之若不易”,“兄弟之间,感有难言。亦仁之一端。” 可与此章相参的还有“仁者先难后获”,“刚毅木讷近仁”。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接上章的背景,可知司马牛的性格确实“易言”,同时也确实因其兄所为而深为忧惧所困。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告之,更进一步指明不忧不惧并非刻意求之,实为“内省而无疚”的结果,“问心无病,仰不愧,俯不怍”,因此关键点在“内省无疚”。 唐晓峰认为从“内省无疚”可看出道家和儒家人生观的差异,道家的不忧不惧是强调对“福祸”等外在因素的淡然处之,而儒家强调的之所以能“不忧不惧”是内在的“不疚”支撑。崔老师更用了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其逢“只问有愧无愧,不问有祸无祸”来佐证儒家“勇者不惧,智者无忧”这一人生态度。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此问的背景是:孔子已卒。司马牛的兄弟或奔或死,牛身栖异国。子夏用孔子身前的话来劝慰司马牛,有争议之处在于“子夏曰”之后哪些话是孔子的,哪些是子夏本人的。各注本主张不同。 命者,不由我主。天者,在外之境遇。无失即中也。敬而无失,操之纯熟,斯从容中道矣。 大家讨论激烈之处在于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理解,即孔子的“兄弟之爱”是有差别还是无差别的,是仁者将四海之内的人都看作兄弟;还是将四海之内践行“仁”的都视为兄弟、同道(或说:四海之内,只要践行“仁”的都是兄弟);又或者仁者明了天地之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再有“我独无”之叹。孔子曾曰:“天下归仁”,还有“虽蛮貊之邦行矣。”崔茂新教授认为应该将之理解为“君子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为其兄弟”,而钱逊教授认为对于“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非全部都是兄弟。夏德美博士认为儒家主张一种差别化的、等级化的血缘、亲缘认识,因此不可能理解为是泛泛意义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儒家这种兄弟情与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爱人”区别何在讨论也比较激烈。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不行”即“不起作用”“不为所动”,因此可称之为“明”,而“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 这一章争论的焦点在“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一解认为“浸润之谮,肤受之诉”指“如水渐渍的谗言以及身边亲近人的蛊惑”,谗言和蛊惑是指向他人的;一解认为“浸润之谮”指诋毁的污蔑之辞,指向他人,而“肤受之诉”则是指自己突然遭受的莫大冤屈,从而强调对这二者都能明察是为远。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一章大家讨论也很热烈。各注本对“足食”、“足兵”、“民信之”的关系看法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足食”、“足兵”是“民信之”的条件,一类认为三者并举,合为“为政三要”,从而强调“民信”的重要地位。另外就“民信”是指“民德”还是“民信任政府”看法也有不同,后一种解释的版本有刘宝楠及各外文版本。而理雅各的译文前一个“信”译为“对政府的信心”,后一个译为“faith”。 钱逊先生特别指出要把普遍的常态和特殊的临变区分开,常态下政府的职能以解决民生为第一位。如:“孔子去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 民信之即是得民心,失信于民便是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此问题,钱先生举了二战时期列宁格勒保卫战因为民心聚,苏联能以弱胜强;和平时期足兵、国富的情况下苏联解体这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总之,大家再次体会到《论语》解释的多元性,每个人因为自己的阅历不同,体悟可能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有不同,这正是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之所在。 最后,读书会各位同仁还讨论了唐晓峰编辑整理的读书会2012年通讯初稿,对他付出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谢,也对过去一年的收获有意外的欣喜。对于通讯在正式付梓之前的内容编排、文字校对等工作,大家也都踊跃表示承担,同时大家还希望,以身示范,长期支持读书会的钱逊和崔茂新先生能够在通讯中对读书会未来发展有所寄语。 (晏琼英整理、李金花补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九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56届学术沙龙暨第5次线上沙龙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八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