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好玩】寻找玲珑古灯
海峡旅游(人入风景 心生自由)

Text by 刘小累 早就多年不去看花灯了,因为来来去去都是些现代题材的花灯,可内心里对记忆中的传统花灯,仍然感到亲切。听人说起泉州仍有花灯艺人保持着传统的扎灯工艺,并在元宵节时热闹上灯,便玩心大发,想要去买一盏合意的花灯回来收藏。 泉州花灯,起于唐朝,兴盛于宋朝。花灯,泉州人称为“古灯”,又称“灯彩”。张岱就记载过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雇人精制花灯之事,“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 花灼盛 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已见当时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即是泉州,可略见当时泉州元宵的花灯盛况。还有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辖县)知县雇人精制花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可见当时泉州花灯质量之上乘,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清乾隆年编修的《泉州府志》,载有奇巧灯品:“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则灯头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有音、有色、有香。有的花灯人物,布以机关,能在灯光之下,表演一定的动作”。 泉州历史上灯品丰富。常见花灯还有各种各样的料丝灯、锡灯、琉璃灯,以及纸摺类无骨的饼灯、西瓜灯等;有骨灯类的庆(磬)灯、卷书灯、绣球灯、恭喜灯、八卦灯、麒麟灯、关公灯、五梅花灯、宝华灯、走马灯等;还有取用果蔬挖空作灯的,如萝卜灯、白菜灯、桔灯等。 灯之骨 泉州花灯以工艺来分,可分彩扎花灯与无骨花灯。彩扎花灯以竹篾为骨,用纸捻捆扎固定,依不同造型先扎出骨架,然后再在骨架上裱糊花纸或绸布,打上灯,就造好了。这彩扎灯的制作说着简单,但学艺几十年的彩扎艺人说,即便这简单的几步,也要花去十几年的研习摸索。或许这也是花灯技艺的传承渐渐衰败的原因,在这快速的时代,好像很难再有人愿意经受十几年的学徒岁月,而只为了解一年只用得上一次的花灯手艺。 现在泉州彩扎花灯艺人最为人熟悉的,是曹淑贞。曹淑贞位于府文庙旁的制作场地,是间诺大古殿堂建筑,门前通道以青石板铺就,有一汪略小于殿堂面积的池塘,池塘上有石桥通往前面另一座殿堂。这扎灯场地大概由政府提供,泉州政府近年积极推广花灯文化,于是泉州元宵花灯可谓全闽南最热闹。 走近花灯制作现场,眼前霎时暗下来,几处散落的花灯雏形,空中悬吊几颗简易灯泡。几个妇人在已经搭好的铁丝骨架前糊裱第一层的底部,另外有一年轻女子正在给一盏已经裱好了绸布的六角宫灯贴花边装饰。由于所制作的是大型花灯,所以都以铁丝为骨,为了亮灯后不使灯骨太明显,须先裱一层普通绵布为底,然后才正式为彩扎花灯人物着装打扮。裱糊出平整的外观,花灯艺人需要经年磨练的技艺,至于人物形象、装扮灯,则更是需要潜心的研究与体悟。 玲珑料丝灯 泉州另一类花灯,是无骨花灯。无骨花灯又由无骨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衍生出来。 无骨料丝灯始于明朝,由云南人以紫石英、玛瑙为原料捣料混炼,抽丝缠成球状灯具,后再上施绘画,后流传到江苏丹阳,清代初期又流传入京、清末由没落的八旗子弟将手艺带至福建,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因战乱一度失传,至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艺人李尧宝在晋江一代承揽油漆画工程时,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废弃的半个料丝灯球,一番研究后,结合家传的刻纸技艺及油漆画技艺创造性地创作出由165个等边三角形构成的的球状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多角料丝灯”。 他擅长应用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角形、等边六角形,形成各种多面体灯身;再以自己专精的刻纸技艺在灯上刻出各种图纹,最后以玻璃料丝折射光线,使灯体凹凸相间,妙趣横生。他的传统艺术纹样来源于家传的手艺,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是从事闽南古建筑油漆画的艺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留在李尧宝脑海里无尽的变化万千的珍贵纹样。李尧宝的哥哥是泉州地区的刻纸能手,李尧宝在从事油漆画的同时跟随哥哥学习刻纸,以后便将“刻纸”这种镂空透刻的技艺应用在雕刻油漆画纸模制作上。李尧宝的刻纸艺术图案汲取闽南地区众多民间艺术的精华,在实践中,又吸取了国画白描的清秀明快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精致优美的图样,大大提升泉州刻纸水平。李尧宝后来把刻纸技艺和料丝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玲珑剔透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摄影师想对大家说:我的民宿开张了……😁 (fwcom)
- 【专栏:辛亥人文地理】陈炯明在漳州----悲伤乌托邦 (海峡旅游)
- 陌上客:旅行情境设计师 (海峡旅游)
- 90后CEO 玩转互联网+ ,要做世界最大的茶山供应商 (海峡旅游)
- picture 高雄|from《海峡旅游》旧刊 (海峡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