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增:“九德”释义
势如
•“九德”释义 《皋陶谟》中所举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是自高及低排列的。为了论述方便,先释“有家”三德;再加三德,释“有邦”之德;然后释“有天下”之德。 有家三德为“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简而廉”,《〈尚书〉孔安国传》(以下简称《孔传》)曰:“性简大而有廉隅。”“简”取象于竹简,竹简成平面,由此引申出“平易”、“质朴”之义。“廉”是物体的棱,《广雅·释言》:“廉,棱也。”平而有棱,形容人“平易近人而又坚持原则”。 “刚而塞”,《孔传》:“刚断而实塞。”“塞”是充满、充实的意思。《玉篇》:“塞,实也,满也。”据此,应释为“能决断而又务实”。但“决断”与“务实”似乎不像“简”与“廉”那样能构成相反相成的关系。当然,“而”也可解为连结关系,但如果都可作转折关系解,使句子的意义更进一层,岂不更好?细考“刚”义,《说文》:“刚,强,断也,从刀,岡声。”《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汉字》)引林义光《文源》之说,认为是“以刀断网”,会意字。俗话说,快刀斩乱麻。刀之快,不仅在削铁如泥,断柔者如网或乱麻,其快并不输于硬铁。所以,若将“刚”看成会意字,则着重强调其锋利。刀之锋利,利于进攻,因而“刚”里还包含着主动性。从主动进攻这一点来看,“塞”可相应理解为“止”,由“阻塞”义引申而来,与“要塞”、“边塞”之“塞”义相似。“刚而塞”,就是“做事主动坚决而又有节制”。这样解,是否比“能决断而又务实”更好些呢? “强而义”,《孔传》:“无所屈挠,动必合义。”此“强”解为不折不挠,抗压之“强”。但从“义”来看,我认为应解为能力强或实力强。“义”既从“利”引申到“契约关系”,美化成“兄弟(朋友)关系”,那么,就有了协调好人际关系,搞好团结的意思。能力强的人容易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甚至恃强凌弱、多占其利,所以,能力强而又能协调好关系,对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尤显可贵。 有邦之德再加三德:“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 “乱而敬”,《孔传》:“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乱”指的是分配权,君之专权。“敬”,《文言·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可见“敬”是对内的标准,因此,这句话可译为“处事公平而持重”。 “扰而毅”,《孔传》:“扰,顺也;致果为毅。”“果”是“果敢”的意思,《论语·雍也》:“由也果”;“致”是“极其”的意思,《荀子·荣辱》:“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扰”的本意是“烦”,《说文》:“扰,烦也。”后引申为不厌其烦地进行训导、安抚,于是就有了“顺”的意思。因此,先秦时人把驯养的家畜也称之为“扰”。《周礼·夏官·职方志》:“其畜宜六扰。”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这句话,依之当译为:“耐心随顺而又极其果敢”。 “直而温”,《孔传》:“行正直而气温和。”意译为:“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 有天下之德再加三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 “宽而栗”,《孔传》:“性宽弘而能庄栗。”“宽”是宽容、宽松,能听取各种分歧的意见,协调各种冲突的利益,“栗”是“慄”的通假,自己行事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权力大了,出不得一点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必须慎之又慎。 “柔而立”,《孔传》:“和柔而能立事。”“柔”的特性是能顺势随物而改变形态,而“立”则是要直树定位,看上去是相矛盾的。但浪能壁立,可见“办事方式柔和而立场坚定”,虽然很难,并非绝对不能统一。 “愿而恭”,《孔传》:“悫愿而恭恪。”《说文》:“愿,谨也。”又,“恭,肃也。”从字本义上看,两者相差不大。从《论语》中有反“乡愿”之辞,我想到“愿”有从人心愿的意思,过了头,就变成了无原则地讨好人;而“肃”则有严肃负责之义。故译为:“与人为善,从人心愿而严肃负责。”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s/reading/1030111_1146.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薛仁明:我们被科学主义洗脑得多彻底,连拿三柱香都觉得愚昧 (确确)
- 阔言手记:山人问难与道脉心志 (enoch)
- 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 / 陈润华 (enoch)
- 阔言手记:一个彻上彻下命功要高于我们每个人,类若神明 (enoch)
- 支遁的诗 (en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