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远鹏 泉州南音之怪
来自:泠音
第一怪:渊源难以稽考 泉州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古老的乐种,它“古老”到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是怎么发源的,由于文献资料阙如,泉州南音的渊源有源于中原、源于南洋、源于西域几种说法,人们甚至不敢肯定它起源的大致年代,是唐代、宋代,还是元代、明代?根据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在英国、德国图书馆发现的中国明代刊刻行世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和《集芳居主人精选新曲钰妍丽锦》、《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简称《明刊三种》),可以明确至少在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南音已经有了刊刻印行的曲本。 第二怪:记谱法别具一格 泉州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谱”,它以“、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与全国统一的七声音阶的工尺谱并不相同,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泉州南音工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第三怪:乐器与众不同 泉州南音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明刊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音孔前五后一,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二弦形制与古代乐器奚琴相同,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音色柔和甜美,其声极为古朴;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 第四怪:演唱规制独特 泉州南音有非常严格的演唱规制和礼仪习俗。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古时南音演唱需搭盖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后衍为“御前清曲”),横彩边挂一对或一盏木质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一切都源于清朝中后期开始流传的泉州南音晋京演奏受康熙皇帝恩宠的传说。泉州南音乐器以琵琶最为重要,演奏开始时应由琵琶弹奏者先行上台入座,其他乐器弹奏者方可就位,据传说以前琵琶弹奏者是坐在演唱者左边(即现在吹洞箫者之位),按照泉州的风俗习惯,此为“大位”,后来传说“五少芳贤”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时,康熙皇帝曾将洞箫接过来学吹,此后,“大位”就让给吹箫者了。南音乐手“脚踏金狮”,这也和泉州南音晋京演奏的传说有关,南音演奏时,弹琵琶、二弦者为防止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上(跷二郎腿),相传在御苑演奏时,在皇帝面前跷起二郎腿有失礼仪,康熙皇帝于是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金狮子拿下来,一只放在弹琵琶的脚前,一只放在弹奏二弦的脚前,让他们垫脚,以防乐器滑落,故南音乐手有“脚踏金狮”的荣耀。 泉州南音演奏时,有“起指”、“宿谱”的规矩,开始演奏时要奏指套(嗳仔指或箫指),继而唱曲,最后以演奏纯器乐曲(谱)作“煞尾”,完成一场演奏。以前泉州南音演奏还讲究“和谐协韵”,唱曲时,要以同一“滚门”(调高)的曲子接续连唱,若要换唱另一“滚门”的曲子,要以连缀不同“滚门”的曲子作为“过枝曲”加以过渡,才不至于“背韵”。 泉州南音演奏者衣着讲究,行为举止皆有礼法。古时南音演唱、演奏者皆为男性,需着长袍马褂上台,坐太师椅,举止有度。现时亦有穿背心、短裤、拖鞋者不能上台的规矩。 泉州南音演唱时,协奏的乐手一般都要在奏完两支曲子后下台,换上其他弦友,仅奏一支曲子就下台会被人笑“没饱腹”(仅懂得弹<吹>奏此曲,不懂其他),连着弹(吹)奏三支、四支曲子则会被人说“占家亻私(乐器)”。 第五怪:散曲不计其数 泉州南音素有“曲海”之称,俗谓“诗山曲海无底谱”。南音散曲不计其数,有的人说有1000多首,有的说有2000多首,有的说有3000多首,甚至有说有6000多首的。具体数字是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早期南音传承为设馆授徒,师傅对徒弟口耳相授,曲谱不轻易示于人,南音师傅手中(心中)有多少曲谱当徒弟的都不一定清楚,更别说其他人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则笑话 (泠音)
- 南管-王心心-琵琶行 (White)
- 王心心的是不是齊了? (摇滚唐朝)
- ▲【资料】闽 南 话 : 古 汉 语 的 活 化 石 (White)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