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悲观主义的反驳!
Oyasumi
“无聊感驱使人去追求些什么,以消耗注意力来回避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毫无意义的生命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叔本华敏锐地捕捉到了关于人生的事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一个人停止追求外部世界转而关注自身时,他就会发现人生空虚且毫无意义。叔本华是悲观的,他是这样思考的:排除了纷繁的外部世界的干扰,弃绝了一切欲望,以纯粹的理性来思考,这样得到的答案必定是正确的,所以人生是空虚和不幸的。 “当早日思想的光芒在情感的隐隐腐朽中渐渐衰落,这世界给予的快乐没有一个能像它带走的一般快活。”畅游了赫勒斯滂,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之后,拜伦发出了如此忧伤抑郁的感叹。他是这样思考的:既然欲望的实现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那么人生必定是不幸的。 智慧的哲人以弃绝了一切欲望的方式来思考了人生,得出了人生不幸的结论。然后他忽略了事实的另一面:顺应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并因此消除人对自身的过分关注,这种由热情所激发的忘我的境界正是人类的幸福之源。而弃绝了欲望,人生必然不幸。 然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容易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便会觉得欲望的实现并没有带来幸福,因为正是努力追求过程中的热烈体验和忘我境界才是幸福之源。如果一个人轻易将自己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在那些极易满足的欲望(比如性)上,迎接他的必然是短暂满足后长时间的空虚,他的人生必然是不幸的。所以敏感的诗人回顾了往日生活的乐趣和快活后,也发出了人生不幸的的感叹。 所以哲人们阐述的关于世界和人生的客观事实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对待这些事实的悲观的态度我们不要效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勿喷 交流一下意欲到底是什么? (Miss. Excuseme)
- 韦启昌译《作为》第二卷预计于2022年春节前出版 (莫悲)
- 尼采和叔本华 (片碱)
- 《解码叔本华的形而上学》1-3章 (江映雪晴)
- 和DeepSeek探讨叔本华 (loe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