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御用茶器——建窑建盏 【孙建兴】
来自:二果子(DIY?)
建窑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一直以来它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茶盏而著称于世。它的古窑址在福建(闽北)南平市建阳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为主,宋代文献称为“瓯”或“盏”,统称“建盏”。“瓯”的本义是“碗”,“盏”的本义则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说是一种小碗。 据传,在宋代年间,古窑址一带曾有百条龙窑。迄今,站在建窑的古窑址上仍然可以看到数百年前遗弃下来的古瓷片、半成品和当时装烧用的匣钵等,足已让人联想到当年窑场烧窑的盛况。由于宋代斗茶成风,文人咏茶成趣,对建盏推崇备至,客观上刺激了建盏的生产。据考古发掘报告,宋代建窑的窑炉长度多在70米以上,多条窑炉长度超过百米,其中编号90SJY3的长达135.6米,为国内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堪称世界之最,一窑的产量就高达10万件,令其他窑场自叹不如。视其原因,也是与宋代的斗茶之风密不可分的。宋人讲究生活情趣,追求喝茶意境。建窑为斗试家们提供了最上乘的茶具,增添了无穷的生活乐趣;反过来,茶风的倡导和传播又促进和壮大了建窑的生产规模,使之成为一代名窑。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可分为白瓷、青瓷、黑瓷三大系列。长期以来,黑瓷以它朴实无华的釉色、实用的造型,散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宋代盛行斗茶文化历史背景推动下,黑釉茶盏备受茶人们的青睐。由于斗茶最讲究斗色,当时宋代的茶为白茶,黑与白的对比才能最为分明,所以黑釉茶盏最为贵重。宋代的大书法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 “茶色白,宣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熘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在这里充分肯定了建窑的黑釉茶盏是最适合“斗茶”使用的茶具。河北曲阳定窑生产的黑釉盏色黑如漆,而胎骨洁白,从质地上足可与建盏相媲美,且距京城又近,但宋徽宗却舍近求远,命建窑的窑场主烧造贡瓷,其原因就在于定窑黑盏胎薄细腻,保温性差,不适合斗茶。 《宣和遗事》载: “(壬辰政和二年)夏四月,燕蔡京内苑,辅臣、亲王皆与。、……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饮之。”证实在徽宗时,建盏已作为宫廷御用茶盏。由此,建盏身价倍增,备受社会青睐。宋代是理学风气盛行的社会,时代精神不在世间而在心境,重视人的内省工夫,通过内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宋人斗茶也不仅仅是斗出茶品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愉悦的艺术活动,在使用建盏品茶斗茶的同时得到了心理上的超脱感,可以使人的内在向更高层次的境界提升和升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盏是一个美妙的社会文化载体,我国古代的饮茶艺术也因此发展到了历史颠峰。 “建盏”之所以在斗茶盛行的宋代独受青睐,其魅力主要还在于,天下瓷器虽然也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而创作出具有精美的艺术效果的作品,但是建窑的黑釉茶盏如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表面所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绮丽多彩的斑纹却无人能仿。它们没有经过人工的刻意雕琢,而是依靠釉料的配方变化,依托窑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的不同,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火的艺术在窑炉内自然变幻产生出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花纹。它是一种展露质感美的结晶釉。 在物质生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伴随着茶文化的复苏,一只小小的建盏所表现出来的美,是朴素、自然、静寂、脱俗的美,是在平易和淳朴之中寻求深沉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美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繁琐修饰,更没有假象,而是充分表现本质和内涵的美。它的造型浑厚古朴,如倒着的斗笠,线条明朗简洁;口沿薄,而腹底部及底足敦厚;底足较小,圈足露出富含铁质的泥胎的本色,与润泽厚重的釉色形成质感机理的对比,整个器物可以用浑厚古朴四字来形容。它端庄中浸润典雅,古朴中蕴涵流畅,让人品位到一种不张扬、不外露的意境美,外表的光彩、亮丽不能代表永远,而内在本质的美却能让它永保价值。它所展示给人们的是深厚的、感人的、沉静的美,一切都使人感到自然天成,合情合理,意境悠远清新,格调古朴高雅,仿佛让人看到这朴实无华背后的星光闪烁。 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头,给万物以生命和美。聪明的古人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充满热爱,寓艺术于自然之中,寄予艺术以生命,把人类创造的精神归合于自然之中,显示出天人合一的意趣。正如兔毫盏的特征是在黑色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油滴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的花纹为班点状,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也像水面上漂浮的油珠。鹧鸪斑盏的釉面花纹如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点。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 “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曜变盏的典型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边缘呈现以蓝色为主的七彩的光晕,随着观察方向的改变,光晕所产生的变化仿佛夜幕闪烁的星辰之光,不愧为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花。 然而,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宋代的斗茶艺术传到日本,并被日本吸收发展流传下来,最终演变成日本独有的茶道艺术。优秀的建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所珍藏的宝物。仪存干世的三只“曜变天目茶碗”被日本收藏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还有一只类似油滴“曜变(星)建盏”被日本列为重要文化财,另外还有一些完美的国宝级油滴的传世品都被日本收藏,而我国却没有一件。再加上工艺技术的失传达800年之久,使建盏的工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是历史上令人值得深思的一件憾事。 建窑是我国瓷坛上的一颗明珠,但这颗明珠自元代初中期以后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使失传800年之久的建窑茶盏重放光彩,中国开始重新进行探索。笔者的父亲孙建兴在大学里学的是陶瓷专业,l 979年由于当时专业人材的欠缺而被借调至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参与了建窑的恢复研究工作,负责工艺的复原。他从那时起便开始了这项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盏仿制工作,一年365天不间断地研究,夜以继日,配制了一份又一份的坯料和釉料,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碗坯。笔者的父亲在探索中不断钻研,不断追求,不断调配坯料和釉料,不断地完善造型,不断更新烧成方法和窑内的烧成气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着地进行着这项艰苦的复原工作。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一做就是三十年的漫长岁月。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相续研制成功了仿宋“兔毫、油滴、鹧鸪斑、木叶、玳瑁、虹彩、柿天目、蓼冷汁、黄天目、曜变”等茶盏。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省科委等专家鉴定,这些仿建产品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达到了与古建盏相媲美的形神兼备的效果,再现了千年古窑建盏的艺术魅力。工艺技术的登峰造极,需要长期付出艰苦的劳动。每个人都只看到这付出努力之后的结果,却往往忽略了其路途之艰辛。这种艰辛不仅仅是工艺的复杂和体力上劳作的辛苦,还有在不间断的实验和创作过程中天天面对失败的打击而来压抑感,这种从思考到实践的一种精神上的压抑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体会的。时至今日,笔者的父亲仍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到完美,没有做到最好,也正因为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完美才能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下去。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刚接触建盏,帮我看一下这对怎么样? (归来)
- 孤品 (路遥)
- 【银兔毫】-叶礼忠 (東)
- 马迹茶 喝过没 (螃蟹家🦀)
- 危敏捷师傅'冰裂茶末釉'方便关注【薇信18659366165】 (危敏捷柴烧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