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发青又泛皱的天价艺术品【摘自:身价四亿的鲨鱼】
湿太大(不要想去证明些什么)
一件发青又泛皱的天价艺术品【摘自:身价四亿的鲨鱼】 1 一件发青又泛皱的天价艺术品 Green and wrinkled and twelve million keymen:英国艺术家赫斯特、收藏家沙奇、经纪人高古轩、买家柯恩 work:《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 price:1200万美元 event:展览「今日美国」 2005年1月13日,纽约市 对正在兜售这件填充鲨鱼的经纪人来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1200万美元(近四亿台币)的要价。次要难题则是牠重达两吨的身躯,要扛回家着实不容易。这只长十五英呎的虎鲨标本,被框在巨型的玻璃水族箱中,成了一件「雕塑品」,还取了个创意十足的名字──《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鲨鱼在1991年于澳洲捕获,之后送往英国,在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指导下,由技师们完成处理及装框。 除此之外,这件作品的问题还未结束:鲨鱼创作的概念虽然新颖,但许多艺术界人士不确定牠是否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品。这问题很重要──因为除了琼斯(批注1)之外,所有艺术家在世时都不曾卖到1200万美元的价码。 怎么会有人愿意花这么多钱买一只鲨鱼呢?原因之一,就当代艺术界而言,品牌力可凌驾一切劣评,而这件作品涉及一长串知名品牌。卖家查尔斯‧沙奇(Charles Saatchi)是广告界名人,同时也是一位名享国际的艺术收藏家。十四年前,他以五万英镑委托赫斯特制作这件作品。这在当时是极其夸张的价格,夸张到《太阳报》(The Sun)以〈五万英镑买条鱼,恕不附赠薯条〉(50,000 For Fish Without Chips)为题来揶揄这桩交易。赫斯特故意开出天价,希望带来宣传效益为他赚进大把钞票。 兜售鲨鱼的经纪人是纽约的赖瑞‧高古轩(Larry Gagosian)──全球最知名的艺术经纪人。而积极争取这条鲨鱼的买家,则是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Museum)的尼古拉斯‧瑟若塔爵士(Nicholas Serota),但他手上的预算很吃紧。另外四位财力雄厚的收藏家也表达了兴趣,其中成交希望最大的是美国康乃迪克州超级富有的避险基金主管──史提夫‧ 科恩(Steve Cohen)。赫斯特、沙奇、高古轩、泰德、瑟若塔以及科恩所联合打造出来的艺术品牌,比世界任何名牌都更具份量。对媒体记者来说,这只沙奇所拥有及展示的鲨鱼,已成为「英国年轻艺术家派」(Young British Artists,简称yBas)所谓的「惊奇艺术」(shock art)代表。在如此庞大的品牌后盾和媒体炒作下,这只鲨鱼肯定是件艺术品,而,价格也必然是个天价。 不过,这件作品其实还隐藏另一个争议──若换成其他艺术品,可能早就吓跑所有买家:缸子里的鲨鱼自1992年在伦敦沙奇画廊首展之后,便以惊人的速度败坏。由于,先前防腐做得不够彻底,鱼体逐渐腐烂,鱼皮严重皱折,颜色变得铁青,一片鱼鳍掉了下来,缸子里的福尔马林变得混浊。原本想要营造的错觉,是虎鲨在美术馆的白色空间中朝观者游来,准备捕杀眼前猎物。而现在这种错觉被比喻成希区考克名片《惊魂记》中,主角诺曼‧贝兹(Norman Bates)走进地窖,却发现满身涂了香油的母亲尸骸坐在椅子上(批注2)。沙奇画廊的策展人试图亡羊补牢,在福尔马林中加入漂白水,却使腐败速度更为加剧。1993年,策展人放弃补救,找人把鱼皮剥下来,撑开鱼皮,套在加重的玻璃纤维模子上。鲨鱼却依旧铁青,依然布满皱纹。 赫斯特并未亲手捕到这只鲨鱼。当初,他打了许多通电话给澳洲海岸邮局「征求鲨鱼」,请他们张贴告示,上面有他伦敦的电话。他共花了六千英镑完成:买鲨鱼四千英镑,用冰块把鲨鱼包妥运达伦敦花了两千英镑。有人想,赫斯特或许可再另买一只,换掉原来那只旧鲨鱼。然而,许多艺术史家一定会主张,假如鲨鱼经过修补或替换,那就是另一件作品了。比如,在雷诺阿的画作上重描一次,它就不再是同幅作品。不过,既然这只鲨鱼是件观念艺术,那么再抓一只同样凶猛的鲨鱼来取代,并保留相同的名字,这作法是可被接受的吗?经纪人高古轩以美国装置艺术家丹‧弗拉文(Dan Flavin)的作品霓虹灯管为例,做了一个牵强的比喻。他强调,如果弗拉文的雕塑有根灯管烧坏了,他会直接换根新的。但是,当沙奇被问到修补鲨鱼是否会改变这件作品艺术上的意义时?他回答道:「绝对会。」那么,究竟哪一点比较重要──是原始的艺术作品?还是艺术家创作的意图? 泰德美术馆的瑟若塔向高古轩杀价200万美元,未被接受。高古轩继续寻找买家。当科恩听说沙奇希望尽快脱手时,他决定下手买下这只鲨鱼。 本书稍后将介绍赫斯特、沙奇和高古轩的出身背景。但科恩是何许人?谁会花1200万美元买正在腐烂的鲨鱼呢?这么说吧:科恩是金融界买家刺激高档当代艺术市场买气的代表。他在康乃迪克州格林威治镇(Greenwich, Connecticut)拥有一家SAC资本顾问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是业界公认的天才。他管理的资产总额高达110亿美元,据闻每年赚进5亿美元。他将艺术战利品存放在几个私人处所:包括格林威治镇的豪宅(占地32000平方英尺)、曼哈顿的别馆(占地6000平方英尺),以及佛罗里达州德尔雷海滩(Delray Beach, Florida)的别墅(占地19000平方英尺)。2007年,他在纽约州东汉普敦(East Hampton, New York)又买下一间十个卧房、占地二英亩的房地产。 想了解1200万美元代表的意义,就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假使科恩的身价是40亿美元,税前年薪是5000万美元。在这个前提下,即使投资报酬率只有一成(远低于他实际的资产管理获利),他每周的收入仍高达1600万美元,相当于一小时9万美元。换算下来,这只鲨鱼只花了他五天的收入。 有些记者质疑《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是否真以1200万美元成交。据几个纽约媒体报导,除泰德美术馆外,科恩是唯一出价的买家,实际成交价是800万美元,但《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则声称是1300万美元。虽然交易双方均依照协议对实际成交金额三缄其口,但1200万美元是最多人引用的数字,一时之间成为热门话题。无论真正数字为何,在沙奇的馆藏中,赫斯特的作品从此水涨船高。 本书所记载的这趟发现之旅,首先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说起。2006年10月5日,我与600名贵宾应邀参加一场名为「今日美国」(USA Today)的私人预展,策展人正是刚才提到的沙奇。展品来自37位极有才华的美国年轻艺术家,许多人并非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不过在纽约创作而已──从这点能看出,要界定艺术家的身份实属不易。 皇家艺术学院创立于1768年,是英国大型的公共美术馆。在展览宣传上,馆方自比为国家画廊、两间泰德美术馆及国外一流美术馆的等级。「今日美国」不是一场商业艺展,展出作品全都没有标价;这也不是一场传统的美术馆展览,因为所有作品全都来自一位藏家的私人收藏,这个人就是沙奇。所有展品都由他钦点。这些作品将因为在此高档公共空间展出而增值,而未来任何买卖所得,利润都由沙奇一人独享。 沙奇既不是一个专业的策展人,也从没当过美术馆主管。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最为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广告界巨擘的身分,其次是艺术收藏家。他最擅长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以高利润转手,而赫斯特的鲨鱼只是其中一例。 有人批评沙奇利用皇家艺术学院来提高私人收藏的身价,也有人批评其中一些作品过于堕落或色情。有人戏称皇家艺术学员成了「沙奇画廊临时分馆」,还有人说,很高兴看到沙奇把收藏品挂出展示,否则要等到拍卖那天才能重见天日。 强力宣传下,这场展览博取许多媒体版面。展览开幕前,伦敦各大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及十几家美国大报,皆大肆报导。惊吓指数是这场展览所标榜的特色,其中有老鼠大战的场景,还有少女与男子交欢的画面。 「今日美国」这场展览的主题是「当代美国的觉醒」。出席私人开幕酒会的评论家和策展人对主题及展品皆抱持不同看法。有人质疑用「觉醒」来形容这些艺术家是否恰当?甚至质疑他们是否真有才华?皇家艺术学院展览秘书诺曼‧罗森索指出,展品「传达一种激进的政治主张和愤怒,同时掺杂一些怀旧情绪;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展览。」艺评人布莱恩‧苏沃说:「至少『感官』(Sensation,沙奇的上一次策展)让我想吐,但我这次一点感觉也没有。」雕塑家艾佛‧ 亚伯拉罕是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委员之一,他补充道:「沙奇靠着男学生的黄色作品和冷嘲热讽的伎俩,吸引更多的注意。」这些评价在当代艺术界司空见惯,而,沙奇则说:「请务必前来观赏『今日美国』。假如您认为里面有任何东西,比我们周遭所见所闻更没品味,请留张字条给我。」 隔天展览正式对外开放。鱼贯入场的参观者几乎无声无息,面无表情,彷佛排着队等待签名,准备参加黛安娜王妃葬礼的吊唁群众。就如同多数当代艺术所得到的反应,没人想干脆地承认自己既不理解也不喜欢这些展品。参观结束后,列队而出的人们窃窃私语,吸取着这次经验,既无喜悦也无惊奇。 沙奇到底选了哪些作品?来自加拿大温尼伯(Winnipeg, Canada)的艺术家强纳生‧皮尔秋克(Jonathan Pylpchuk),他参展的作品是军营模型,里面全是腿部截肢的黑人大兵,有些正在痛苦地哀号着,有些已经死亡,标题为《希望我撑得过去也留下一些尊严》(Hopefully, I will Live Through This With a Little Bit of Dignity)。生于北京、长于温哥华的许汉威(Terence Koh)以作品《毒虫》(CRACKHEAD)表现一首死亡幻想曲:他在222个玻璃柜中摆进用石膏、颜料和蜡制作的扭曲黑色头像。据沙奇表示,他花了 20万美元买下这件作品。许汉威的另一件作品《大白鸡》(Big White Cock)则是用霓虹灯管做成一只公鸡。 法国艺术家茱莉‧德‧巴兰古尔(Jules de Balincourt)的参展作品《美国世界研究第二号》(US World Studies II)是一张地图,图里的美国上下颠倒,国土被密西西比河一分为二:左半边是民主党的地盘,右半边是共和党的地盘;世界上其他陆地则被缩小,挤在地图最下方。 真正生于纽约的戴许‧司诺(Dash Snow;他的真名,直译为「洒雪」)展出作品《他X的警察》(F*** the Police)。这幅拼贴作品集合了四十五张剪报,全是探讨警察如何执法不当的内容,而「洒雪」先生还真的在上面洒上精液(想必是他自己的)。25岁时的「洒雪」先生曾组织一个名为「伊拉克」(Irak)的涂鸦帮派,还发表过以多位裸体少女及数百本绞碎电话簿为元素的行动艺术《仓鼠窝》(The Hamster’s Nest),在纽约艺术圈早已声名狼籍。 众人一致同意这场展览最具挑衅意味应属巴基斯坦艺术家胡玛‧巴巴(Huma Bhabha)的作品了。在这件作品中,她用铁丝做出有尾巴的人形,上面套着黑色垃圾袋,双臂伸直,做出伊斯兰教徒祈祷的姿势。45岁的巴巴擅长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有关「人类处境(依她的说法)」的雕塑。她在「今日美国」展的作品,乍看一半像人,一半像老鼠。不过,《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的艺评人瓦迪莫‧雅努司札克(Waldemar Januszczak)在报上写道:「这件作品只有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式……这是一个在进化上倒退的宗教性物种,所以会有尾巴。」 按理来说,艺术评价的标准主要不在作品内容,而在于我们对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讯息有何直觉反应。内人姬儿丝登‧华德(Kirsten Ward)是一位医师兼心理学家,她说,当艺术让大脑中思考与情感的部份对话时,它就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冲击。伟大的作品能传递清楚的讯息,无足轻重的作品则像是艺评家口中的「一滩死水」。有经验的收藏家在购买一件作品前会先带回家,每天端详好几次。最后决定的关键时间,则是在过了一个礼拜或甚至一个月后,当新鲜感消失时,画家的讯息以及技巧是否依然鲜明。 沙奇这次共展出105件作品,每件作品的画价介于3万至60万美元之间,总共约为780万美元。由于沙奇是个高知名度的收藏家,加上这些藏品在重量级的美术馆展过,所以据推算,他当初出的价钱应该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从皇家美术馆镀金之后,每件作品的市价恐怕会上涨一倍。若果真如此,沙奇从这场展览中获得的利润是1170万美元。据悉他花了两百万英镑来布展。 「今日美国」到底有何重要性?这场展览真的反映出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的现况吗,或者它只代表了沙奇个人对惊奇艺术的偏好?这些作品有资格进入大美术馆的殿堂吗?尤其是一些作品只完成短短几周就披挂上阵?《村声》(Village Voice)周报的杰瑞‧萨尔兹提出了一个大原则:百分之八十五的新当代艺术作品都很糟。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和当代艺术收藏家,我始终搞不懂一件艺术品的价值究竟值多少?──是什么魔法让人们同意是1200万或1亿而不是25万美元?有时一些作品的售价比我认为的合理价格要高出一百倍,其中道理何在?画商和拍卖专员不打包票说自己能辨别或界定哪些艺术作品能成为下一笔百万交易。他们对外宣称价格决定于买家愿意提出的金额,但私下又表示最昂贵的艺术交易常常是超级富豪在玩的游戏──这些人把购买艺术品所得到的注目及文化优越感视为一种战利品。这清楚说明了他们的动机,但无法解释其中的运作机制。 展览结束后,我开始研究伦敦和纽约当代艺术市场的运作模式,花了一年时间与画商、拍卖公司、拍卖公司的前任高阶主管、艺术家以及艺术收藏家朝夕相处。这一年中,有131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刷新价格记录;在短短六个月内,有四幅画的成交价冲破百万美元。本书将探讨艺术、画商及拍卖会的经济学与心理学,深究艺术收藏所涉及的金钱、欲望及自我膨胀,这些种种都是当代艺术圈运作的重要元素。 批注1:1930-,普普艺术的重要人物之一,擅长撷取集体意识符号为创作元素,举凡旗帜、地图、标靶、字母都是他常用的创作主题,作品经常被归类为「新达达主义」。 批注2:在英国导演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经典名片《惊魂记》(Psycho)中,旅店主人诺曼.贝兹在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之后,将尸体藏进地窖,自己却分裂成母/子双重人格。每当「母亲」人格出现时,就是他大开杀戒的时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KCAA (KCAA)
- 朗诵技巧 (外皇城)
- 艺术家还长的不错 (arvid)
- 中国早起防病海报,,,大师范 (arvid)
- 一件发青又泛皱的天价艺术品【摘自:身价四亿的鲨鱼】 (湿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