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名著读法之我见
来自:moi
《一生必读的60本书》推荐的名著共62种(以安卓系统下1.6版为例),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星期能读完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读法呢?我考虑过,有些粗浅的想法,在另外一个组以那张书单为题的话题里陆续谈过,现稍加整理,订正个别词句,发表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首先确定哪些属初读,哪些是再读。新书初读,按照前人的说法,须集中精力一气呵成读完的,一卷未毕,切忌另起一卷。当然,老辈的规矩可能太多,例如写字,也要写完最后的笔画,才能搁笔去做其他的事,遇到避讳缺末笔自然是例外。但是在这些规矩约束下,学童渐渐养成做事有头尾(粤语指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克服敷衍应付的惰性以及好高骛远喜新厌旧的根性。重读名著的话,读法可以灵活得多,有时不妨跳读选读,比如再次读《围城》,我只想温习一下方鸿渐在回国船上的故事或者中间去三闾大学赴任途中的经历,那么就尽管翻到相关章节开读就是。重读也可以对读或参照阅读(带研究性的阅读常用此法),比如《倾城之恋》和《情人》,甚至张爱玲这部小说与她同胡兰成关系始末的回忆记事,两相或多相对照,所见比作者希望展示的那面更有立体感。 二、合并同类项,相对集中阅读某一类别的作品。初读复读大体都可采用这方法。比如,西方的《战争论》可以同我国的《孙子兵法》归类来读,假如已读过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有时也可将它放在前两部作品的前后来读。内容、题材、时代、体裁、国别、原作语言等,都可据以分类。这道理显而易见。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偏偏不按类阅读者,昨天读本草,今天看情人,明天研国富,后天观史记,也不能取消类别之道,不过理由或许是换读不同的书,有利于调剂脑筋而不闷!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诸如专业、职业、志业,确定各书的读法。大家已经注意到,此单所列大部分是文艺作品,应该说通用性最广。但假如我是学中文或者外文系的,那么文艺作品的读法仍会有很大不同,因为学中外文的,有侧重语言文字还是文学批评之别,有古今中外的分野,外文的更有民族和国家地区的不同,这点可暂且不论。书单中还有几部算专业性(当然也是相对而言)较强的书籍,中国部分有《本草纲目》和《史记》,外国部分有《圣经(新旧约全书)》和《物种起源》。这几部也恰恰都不在我今年的重读计划中。有人或许会问:从没读过,当然不能列入重读,对吧?答曰:非也!除了《本草纲目》,从小经常翻看家父购藏的精装本前面的动植物插图,而没有真正通读过,其他的都可算读过,有的还不止读过一次,还看过不同的版本,比如《圣经》就至少通读过中文和合本和英文钦定本(AV或KJV),此单中的中文译本倒确实没读过。那么读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也有一些特别的读法么?我看是的。有两点考虑,一是篇幅比较大,不是顺便几个黄昏可以有效读完的;二是内容或广博或精深或两者兼而有之,眼目扫过而没有入脑入心,相当于白看或不看。 那么对一般人而言,该如何来读这些书呢?照我看,应该先向懂行的前辈或学长请教。以我自己为例,现在还没打算读《本草纲目》,如果有一天打算读,我会首先征询家父的意见,请他帮我解决两个问题:(1)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只选读一本,他会建议我读哪本?(2)假如我有足够时间读书,那么下列三部著作--《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和《药性赋》,他会建议我按怎样的顺序来读?同样,要是有人问我说,《圣经》你看过不止一遍,我该怎样读?我会根据提问者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建议。假如提问者对历史民俗更感兴趣,我会建议重点读《旧约》中的《创世记》和《出埃及记》和《新约》中的《使徒行传》;对方若对宗教神学有了解的欲望,那么我会建议特别关注《新约》的“四福音书”和保罗书信;要是对方还是关注文学,那就不妨建议他在《旧约》的《创世记》之外,再读一下《诗篇》《雅歌》和《箴言》,以及《新约》的《马可福音》和《启示录》。当然,这些问答的前提是对方没条件通读《圣经》(没时间、精力或耐心),而又不以我的偏见为谬见。此外,详读略读泛读精读快读慢读粗读细读诸如此类的种种分别,无一不因人因时因地因书因读书目的而制宜,这里无法笼而统之。 四、承认自己的局限,给名著以更多的机会。这里还是以自己的情况为例,来加以说明。碰到类似名著、必读的话题时,总会有人发出质疑:这本那本怎么可称名著而且曰必读?我的态度是公理婆理、萝卜青菜,原是不待辩不足辩不须辩的事,不仅可引西谚“趣味无可争辩”譬解,更可用“是人都有偏见”一语(用方鸿渐的口吻说:偏见是因为偏心,而正常人的心脏没有不偏在一旁的!)来釜底抽薪。所以,冷静地想想,我不怀疑:质疑者往往不自觉地僭妄地占据了“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宝座。承认局限,就是说某部著作我看过,不觉得咋地,但可能还没发现其妙处,以后有机会再好好拜读。因为书籍不但可以像培根所说,有助于改变读者的气质,更可能有与读者结缘的灵犀一点通的缘分,或者问题不在书本而在读者自身,如某类美学家所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小学读《西游记》,爱的是打斗的热闹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今年再读,所得显然会有不同。话题中也谈过,从语文课本中读《一件小事》等鲁迅作品,从来没觉得“老女人”新鲜,但经过老辈同辈小辈的卖萌装嫩不绝如缕之后,再读《呐喊》,就有久别重逢的意外快感,不是吗?给名著更多机会,也即不是一读而过,可以再读三读N读,现在不能完全理解某事某物某人某思想,等我年龄渐长、阅历增多、心胸拓宽、眼界提高之后,回过头重读,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吧。爱名著,就不要将它视作一夜情的对象!否则,恰表明我自己不过是个贱男人或坏女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有读过哲学的友邻说下向死而生的意思吗 (步嘶厮)
- 【读】|开始读平凡的世界123 (auroravi_)
- 【文】後漢書·陳蕃傳 (Azeril)
- 大家都是怎么坚持读书的 (林花钱)
- 生命 (竹园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