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的心理健康,大家都在关注么?

林深似海

林深似海(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桥)
2013-02-27 08:37:1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林深似海

    林深似海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桥) 楼主 2013-02-27 08:42:26

    为“病态”中的媒体人熬制“心灵鸡汤”——读雯文《心理咨询师手记》五感 2013-01-21 周 宁 《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 林深似海

    林深似海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桥) 楼主 2013-02-27 08:43:35

    作者:周宁,原文如下

    “问惯了别人‘幸福是什么?’,而作为提问者的媒体人自己,‘幸福感’又在哪里?”——边读雯文的《心理咨询师手记》(简称《手记》),我边扪心自问。 从热线记者到调查性记者,从女性新闻工作者到“80后”新锐,从采编人员到营销人员,《手记》选取了六个典型案例和四个条线记者面临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如何改善媒体人心理健康状态开出心理药方,深刻揭示出部分媒体人在工作、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正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可想而知,处于“病态”下的媒体人所生产的新闻作品谈何“健康”?当下,为媒体人熬制一剂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心灵鸡汤”是多么迫在眉睫! 一感:“工作‘鸭梨山大’”的背后

    “工作‘鸭梨山大’”几乎成为媒体人的口头禅。 《手记》中的受访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要么因超负荷工作而体力、脑力透支,以致长期神经紧张焦虑;要么因突发事件的紧急报道而夜以继日连续作战,进而患上“应激性心理障碍”;要么因地震、水灾等灾难性报道造成内心的煎熬、纠结、恐惧与痛苦,导致双重人格、暴躁不安;要么因调查性报道开罪利益集团而遭遇危险、不测,以致整日提心吊胆…… 可以说,“超人”般强大的“无冕之王”,在时刻关心全世界的同时,却常常漠视自身急需“心灵鸡汤”,以修复内心的无奈与创伤。正像《手记》中所说,因为我们缺失了一个足够安全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当陷入危急时刻,媒体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 二感:“好男不娶新闻女”的困惑

    “鸭梨山大”不仅来源于工作本身,更来自媒体人的婚姻与家庭。 都说“好男不娶新闻女”,为什么?答案在《手记》中一览无遗:媒体人在双休日、节假日能休多少天?大半夜有突发事件,能不蓬头垢面地赶去采访或处理稿件吗?遇重大报道能不立即出差吗?在年轻人众多、竞争激烈的媒体单位,再普通不过的“怀孕休产假”还能那么“理所当然”吗?…… 如实回答上述问题,你会发现,“家庭主妇”“妻子”“妈妈”等这些被社会赋予的女性符号背后的责任,作为媒体人的她很难承担。而对身为丈夫的男人,这无异于一场“家庭灾难”! 其实,媒体人特别是女性新闻工作者对婚姻家庭的无奈,也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媒体人的婚姻状况如何?家庭生活是否幸福?这些是人本问题,值得调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三感:与风险、官司、名誉“死磕”

    除了工作压力和婚姻家庭问题,人身安全成为媒体人特别是调查记者的最大担忧。“恐吓、跟踪、诋毁带给我无形的心理压力”“经常接到恐吓电话”“在地铁被跟踪”“匿名举报信对记者名誉进行诋毁”“来自各方的关系网、涉及各种政治经济背景的压力,使调查记者陷于新闻官司中”……《手记》中的这些案例反衬出调查记者真实的心理内核。 近年来,从“霸王集团员工冲击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到“《经济观察报》一记者遭通缉”,再到不时出现的“记者被殴”,一系列事件表明,调查记者因揭露“爆炸性”的社会问题而处于风口浪尖,“被拘留”“被起诉”“被殴打”“被诋毁”等一系列风险考验着他们的心理底线。……(全文详见《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7595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