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篇】 黄南古道
来自:三木驴
浙江有一名山,叫“天台山”;此山之南,有一著名的景点叫“南屏秋色”;在此“秋色”之中,有一古村落叫“前杨”;村民中大多数人姓杨,按杨氏宗谱记载:此乃中国第一廉吏、东汉名臣、“关西孔孟”杨震的直系后裔,该村人口最多之时,达到八百多户,村中有一大祠堂叫“四知堂”——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也! 在前杨村南有一条长达5公里左右的古商道,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古道直通临海市黄坦乡,是古时村民互相赶集必径之路,当地村民叫其为“南黄古道”。 此古道风景最佳的时节就是每年深秋,11月底,正是漫步古道的好时节,20号,老天开眼,连续两天阴雨之后,居然给了个大面子,尽管还有些雾气,但柔和的阳光却使每一个人心情开了太阳。 本应7点发的车,不料有驴友居然7点30分赶来,未免有点跌眼镜,这样的作风,不可长。车子是39座,满满一车,东关上高速,天台下高速,继续104国道前行11公里后,右拐进入滩岭乡的乡间公路,公路很窄,相信当初公路部门修这条路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今天有那么多旅行大巴往里面挤,小车交会马马虎虎可以,大车和小车交汇就麻烦了,小心翼翼,挪啊挪,大车和大车呢?还是自觉先找个开阔地等吧。这条路估计也是在秋日里最忙,山间行驶的道路虽小,不堵车的前提下还是可以的,路边的小溪虽谈不上清澈见底,但毕竟一路流经那么多村庄,这样的能见度,绝对算是上等,路经几个村子,保留着文革时期的建筑灰墙和浅浅的红字印,依稀看出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影响到每个中国大地的激情。村庄后面全部是山,几家住溪边的农家把阳台挑出在溪上,虽然粗陋,但绝对是我喜欢的风格,依山傍水,有景有地,山泉屋前过,夏日的傍晚,一桌小菜在露台上,喝点溪水冷冻的啤酒,那种自然的生活,真让我向往。 乡道行行堵堵,约还是11公里,可见路左边的变电站,目的地前杨村就到了,一条水泥路通进村。进村后,一车人惊呼,村口的停车场早已停满了车,大巴20多辆,小车几十辆,想想这山沟沟,那么偏僻,那么小的路,不得不佩服驴友和网络的力量。我同时也断定,免费的时光不多了。 进村后跟大部队走,穿过村子,临溪流走,1公里路后,开始爬山,古道就此开始,我喜欢南黄古道这名字,古道正因为出名,一般是蕴含文化,其次是路途得有一定得风景,一路走去,看景的同时,希望能捕捉到更多历史的东西,来让自己更多的了解今天走的路。这里的古道其实就是翻越一座山,山不算高,踏步很缓,要命的是山路两边一直就有大树相伴,更要命的是大树尽是些枫树啥的,一到秋天就变色,变得迷死人。游者往往顾着看景被惊呆,而忘记走山路的辛劳。 山路均是由石块铺设,看看周边,似乎也不并盛产这些石块,看来古人还真是下了功夫,从遥远的地方运进来,一路铺上,路边的大树估计均有百年历史,零零碎碎,婀娜多姿,阳光透过树缝照射下来,在落满了落叶的石块路上留下美丽的光斑。山上其实大部分还是绿色长青植物,但路边多种了许多枫树,在半山尤其之多,深秋,枫树变黄变红,一半在树上,一半在地上,那些路段,均是长枪短炮,金黄的道路,在青山一角,无论如何都是最靓丽的,石缝里也落满了树叶,也许,千年前的古人种树的时候,仅仅是为自己赶路的时候少晒些太阳,绝想不到,他们当年为生计奔波的走的路,在千年之后依旧如此繁忙,但行人走的心态却完全不同,他们很悠闲,很惊喜,很从容,眼光里有着赞美,更有着惊喜,惊叹在这群山之中,在这毫不起眼的村落里,居然还隐匿着这样惊艳的蜿蜒山路。 古道两边时时出现路廊,路廊用石块砌成,顶部用多孔板盖上,再覆土,土堆已然长满草,可以想象这路廊已是近代所砌,但古时亦有,只是在不断维护,路廊非常简单,但因半个几乎和土相触,冬暖夏凉,遮风避雨,可以想得出,直到最近的汽车普及,这古道才逐渐冷清下来,逐渐成为游人的观赏之地。 本来不用走回头路,车去临海黄坦乡接人,由于来的车太多,车也开不出去,只好爬到山顶后返回。我提前下了山,因为一路过来的时候看到路边几个村子很有味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LNT 对环境最小冲击法则 (三木驴)
- 【游记】车师古道 (三木驴)
- 【知识】教您五招“节约”关节方法 (三木驴)
- 【知识篇】穿着专业登山鞋 在类似冰面的路上行走很容易滑倒 (三木驴)
- 【知识篇】户外运动时抽筋的原因和处理 (三木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