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关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很多衍生物)
走来走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距离产生美 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二十世纪前半期,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条: 首先是由于该学说与康德、叔本华美学传统的独特关系。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哲学美学经历了从审美趣味说逐渐向审美态度说的转变。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的美学,清楚地显示出审美态度说产生并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狄基在该书的“审美的起源”一章中, 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十八世纪在洛克影响下的英国三大趣味论者哈奇生、博克和休谟的思想,进而讲了康德论证趣味对象的主观性,从而成为审美学说的一个转折点。 布洛距离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用一种简明、形象而直接的比喻说明审美感受。读者无须去理解和适应一个庞大而晦涩的形而上学体系,再把自己的感受纳入到这个体系的框架中去,并根据这些例子体会和理解一条原理(“心理距离”),进而将之运用到艺术和审美的各个方面。由于这种特点,布洛的思想很容易为哲学美学圈子外的一般艺术评论家和普通读者所接受。 其次、布洛似乎解决了当时困扰美学界的一个大问题。美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总希望能为之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自从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方法以后,过去那种求助于思辨哲学的做法已不灵了。旧的被破除之后,人们对新的东西产生了一种期待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保存了哲学的部分结论,又兼容当时追求科学性的时代潮流的思想最能赢得人们的共鸣。由此,他创造一个了可以对之进行多种多样解释的“心理距离”概念,这在当时具有挽救美学这个学科的含义。 再次是他对“准科学”态度。布洛主张在美学领域采用科学方法。他自己就做过多年的审美心理学实验。但是,在一个心理学仍不成熟的时代,严守当时的心理学方法不会给他的研究带来什么好处。当时最流行的是行为主义,讲的是“刺激—→反应”和数据统计,和美学似乎根本沾不上边。布洛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批判,坚持更为传统的内省心理学的方法,尽管如此,他的试图使美学科学化的意愿,仍然给当时的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洛观点 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然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例如差距或者超距,则不会获得美感。 “差距”和“超距”都是审美活动中的“失距”现象。他称这种距离的质变点为“距离极限”。凡是超出了“距离极限’而进入失距领域的“欣赏活动”,都不会获得美感。由于“差距”和“超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应当允许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存在个性差异,即“距离的可变性。”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心理距离”说所碰到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审美欣赏时,是否“插入”了“心理距离”?如果说是“插入”,那意味着什么? 布洛从海上遇雾的例子开始了他对“心理距离”的阐述。在那个主要依赖海船作世界旅行工具的时代,海上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注:布洛论“心理距离”的论文发表的同一年(1912年),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海难,这有助于说明布洛举这个例子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在现在这个依赖飞机作长途旅行的时代,理解这个例子可能已较少切身感受。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对轮船误期的焦虑,再加上潮湿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 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 布洛给了这种“插入距离”另一个比喻,即“挂空档”。通过与实际的自我 “挂空档”,使之不再是我们个人需要和目的的对象,从而能“客观”地观看它,注意它的“客观”的特征。 据《科学美国人》网络版2009年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给人们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心理距离近)的事物,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比如,就一株玉米而言,对它的具体看法会涉及玉米本身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食用功能等,而抽象看法则会让人联想到玉米作为酒精原料的能源用途等,而不会去关注一些琐碎的特征。这表明,对事物或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人们把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大脑中灵感,提升创造力。 研究人员开展的试验证明,人与问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越远,反而越容易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在试验中,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要想象自己在一年后如何处理问题,一组人则想象自己在第二天如何处理问题。结果显示,前者比后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容易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研究人员据此建议人们在面对棘手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离难题或想象自己远离难题、放眼未来、与不同的人交流等途径,给自己和问题之间增添一段“心理距离”,以使自己更抽象、更宏观地考虑问题,提升创造力,从而使难题得以解决。 经验公式: 1、 心理距离D D=q·L·T/S q表示加权系数,依环境及心理状态而定;L表示物理距离;T表示时间,以年代为单位(距离与时间总是相对相关);S表示通道横截面积的总和,亦即心理开放度。 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正相关弱作用,与彼此的认识了解程度以及双方的心理开放接纳度负相关强作用。 2、 物理距离 L L=vt v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用速度来描述此种方式的快慢。t表示一次有效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一次有效沟通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沟通双方的实际物理距离。心理传递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传递方式的速度来表示。比如古代的飞鸽传书,驿站,烽火,以及现代的呼机,电话,即时沟通的各种软件。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飞鸽传书的信息传递速度没有电话快,打电话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就优于飞鸽传书。我们再来看下实际的物理距离是如何影响有效沟通所需要的时间的。如果传递方式相同,则距离越远,时间越长。当然 如果传递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则这个物理距离似乎可以不予考虑,比如当下说的地球村。而对于古代的飞鸽传书可就需要考虑物理距离了。 布洛观点中的悖论 布洛在论述时为了确立“距离行动”的重要性,认为“距离行动”能使人们形成一种与实用态度完全不同的审美态度。运用这种审美态度来观照世间万物,世界就变成美的了。比如同样的一个物体,用日常实用的态度来观看它,它并不美,而经由距离行动而用审美态度来观照它,它就变成美的了。因此,事物的美不是由于它本身的性质,而是由于人对它的态度,具体地说,是人面对该事物时的“距离行动”。 然而,即使在这个思想框架内,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乔治·狄基曾把审美态度区分为“弱形式”和“强形式”。“弱形式”认为,一种知觉或意识的方式是把握和欣赏一种独立于那种知觉或意识方式之外的对象所拥有的审美特征的必要条件,而“强形式”则认为,某种知觉或意识方式把一种审美特征强加在(任何)对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