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居》读书笔记
来自:sophie
此书介绍了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民居类型,论述了西北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总结了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为主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装饰形态特征。全书展示了窑洞民居、回族民居、撒拉族民居、青海庄廓民居、以及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关中、陕南、天水民居的风貌特色。对西北经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本书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西北民居的营建智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如何使西北乡土民居、生土建筑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及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 ——摘自《总序》 对这本书的研读缘自偶然。因为答应给一位在同济学景观设计的同学帮忙调研,苦于对建筑学一窍不通,加之曾热烈的仰慕林徽因,所以下定决心认真读完全书,并实地考察。在落笔之前,常感此书无处下手。毕竟是一本建筑学专著,不能像其他文学政治类一般抒情叙理。故决定写一些收获和感悟,并不拘泥于书的内容。 1.文字风格 此书从自然、文化两个视角解读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配有大量的实地照片、平面图、示意图,其详实的记录,平朴的语言,形象的配图,足以让任何一个如我一般的无知者初步窥见建筑学的的殿堂。 2.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对河谷、台塬、盆地等特殊地形进行分析,并着手研究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试图从这些方面解读建筑风格的形成、演化、和时代特点。 第二部分描述西北乡村聚落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将广大的西北乡村分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等聚落类型,分析了水源、土质、风水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了民居建筑的分类:窑洞,土坯,碉房,庄廓、帐房。 第三部分则由建筑风格分类,如关中民居、窑洞民居、陕南民居,青海民居等,具体介绍了民居要素和营造风格,并有典型民居实例。 3.实地观测 这次调研的题目是关中民居,故重点选在北院门街区,选择高家大院和清真大寺作为主要对象。(民居和宗教建筑) 高家大院属清代民居,始建于崇祯末年。清真大寺则创建于天宝元年,经过明清多次的大规模修缮。两处院落都有鲜明的关中建筑风格的特点。 关于民居,关于庙宇,关于坟墓 关中民居总给人以质朴粗犷之感,像东坡的诗,远远望去,就有关西大汉铿锵威武之风。加之秦国为克周之火所选玄色,使民居也平添厚重之感。为了避免日晒所建的宽檐窄屋,在每一片瓦下压着关中人的心绪。厚重和朴实,像山一般稳,也像山一般沉。 参观昭陵博物馆时,在阴气甚重的大殿里,就有窒息之感,入地结构冰凉着人心。当游览者终于逃离参观,便误以为眼前的土山即为帝陵,攀爬至徐懋功的坟头。远远望去,九嵕山就像巨人一般挺立在远方,苍凉险峻,令人顿生敬意,或者说,望之而跪,见之立仆。云霭深处,方是帝陵。一路沿着一个个坟冢一步步接近九嵕山的最高处,跪意也递升。最终抵达死者李世民的住所。这死后原本无谓的收葬之处,成为聚敛敬意,威加四方之所。 至于庙宇,则更在建筑中增添了灵性和神秘感,在力求将佛形象化的同时又使之高于尘世。故庙宇和教堂是有灵魂的建筑,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庙宇是意志的收纳之所,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精神相寄,灵魂相依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亦是宗教建筑的魅力所在。 关中民居的墙高,檐高,梁高皆有定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从北向南,由正房大厅或宗祠依次降低,东厢一般略高于西厢,而西厢略高于门房,错落有致。又因西北的气候特点,宽檐窄屋,小院天井,颇有不见天日的深沉。少了些许江浙园林的灵秀气,赣闽建筑的戒备感,确增添了特有的定力与张力,结结实实的长在了厚重的黄土地上,低吟着尊卑等级和文化传统。 民居是活人的住所,坟墓是私人的住所,庙宇是神的住所。每一处建筑都透露着主人想要传达的讯息。徜徉于关中民居里,我们听到了先祖的声音。 抱歉如此晚才发第一篇,之前不完整版,贴在了书评那里。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关关能过)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 (关关能过)
-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不思之说)
- 《如何阅读一本》读书笔记书第一阶段p180 (风信子)
- 杰克韦尔奇自传 读书笔记 (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