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定弦
来自:差不多(自言自语言心声)
古琴定调自有其规律,浅析何意?此浅析并非普及古琴教程,而是古琴在作为伴奏时,可能会出现非常规的定弦办法,才能与演唱者音域契合,琴、人形成合力,发挥出古琴以及演唱者双方的应有水平。 那日与德风华雨配合古曲《阳关三叠》时,忽然发现琴音与我的音区不吻合,大惑不解。当我看到她在从F正调向降B调变化之时,我才发现自己对古琴的变调原理仍不是很清楚,当时有山水间、幽兰和散人在场催促,一时间不知如何解决,纠结了半个下午。到了晚上,看了《阳关三叠》的减字谱,才豁然开朗。 古琴演奏时,定弦方式很复杂,有35种之多,最基本的定调方式:1=F(正调定弦5 6 1 2 3 5 6)、1=降B(紧五弦定弦2 3 5 6 1 2 3),还有1=C、紧五慢一等等。我理解,无论如何定调,都应该符合我国古代的五音调式(宫商角徵羽)的音程关系:宫商角徵羽,对应的音符唱名为1(do)2(re)3(mi)5(so)6(la),五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6和高音1之间是小三度)。1=F正调是,宫在三弦,1弦到7弦的音程关系是: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紧五弦,实际上是把五弦的音高提高了半度,改变了音程关系,宫就到了五弦,实现了F到降B的转调。 对于古琴演奏来说,F和降B是主要的两个基本调,对于演唱者来说,F调是普通人的音区,而降B调则属于男、女高音的音区了。我是次高音,勉强可以唱到g2(相当于C调的高音5),因此F调才是我能够应付的。 回到刚才的话题,《阳关三叠》的古琴谱,要求紧五弦定弦,即1=降B,五弦是1,音名是小字组的降b(频率为233Hz ?),演奏时,“载驰因”一句达到最高音(高音1),频率应为932.3Hz,远在我的能力之外。 根据我对古琴的粗浅认识,减字谱不变的情况下,只能改变紧五弦定弦时所有7跟弦的频率,把7根弦都放松一下,让五弦的绝对音高从降B变成F(弦的振动频率为174.6Hz),其它各弦根据五弦的音高,按照音程关系进行定弦。如此一来,定弦需要动7根弦,需要钢琴的协助,各弦的音名为G A c d f g a。当然,没有实践之前,只是纸上谈兵,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