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贝蒂•史密斯(美)
北京源知天下(图书工作室)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必读成长经典,曹文轩教授作序推荐,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与《小王子》、《夏洛的网》齐名,传阅半个世纪,温暖无数心灵! 本书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是一本让人洞悉个体如何能变得更坚强、坚定、睿智的书。最重要的,它谈及人要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也就成了一篇关于爱、信任与磨难的文章。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作者简介】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媒体评论】 我想,在我成长过程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就是《布鲁克林有棵树》了。 ——奥普拉•温弗瑞 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童年与家庭关系的动人故事。 ——《纽约时报》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让人洞悉个体如何能变得更坚强、坚定、睿智的书。最重要的,它谈及人要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也就成了一篇关于爱、信任与磨难的文章。正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平生第一次认识到,尽管磨难是一次艰难的考验,但它确实是个人所能体验的最积极的人生影响因素之一。 ——美国读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第五节 “你就跟他说是你妈妈说的。”凯蒂寸步不让地说。她又想了一想。“我想我们要不要买五分钱的甜面包,还是把钱存在储蓄罐里。” “得了,妈妈,今儿是星期六呢。你一个星期都说我们到星期六能吃上甜点的。” “好吧,那就买些甜面包吧。” 这家小小的犹太熟食店里,挤满了前来买犹太黑面包的基督徒。在她的注视下,店里头的人将她的四分之一块面包装进纸袋里。这面包的皮又脆又嫩,下头则是粉嘟嘟的。弗兰西想,要是新鲜的话,这面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当选为世界上最好的面包。她不大情愿地走进索尔温的铺子。在这里买舌头,有时候他好说话,有时候不好说话。切成片的舌头一磅卖七毛五,有钱人才买得起。不过等舌头都卖完了,有时候花五分钱,能买着那舌头根,但是这要看你和索尔温先生的关系。当然了,舌根那里的舌头肉已经很少了,主要是些软软的、小小的骨头,还有一些软骨组织,只是勉强能让人联想到肉来。 今儿个碰巧索尔温先生好说话。“昨天舌头卖完了。”他告诉弗兰西,“但是我给你留了这个,因为我知道你妈妈喜欢吃舌头,我喜欢你妈妈。这个你得跟她说说。听到没有?” “好的,先生。”弗兰西低声说。她眼睛看着地板,觉得自己的脸发烧。她讨厌索尔温先生,不会把他的话告诉妈妈。 在面包店,她仔细挑了四个甜面包,都是糖最多的。她在店外和尼雷碰头。尼雷网袋子里偷看着,一看到甜面包,高兴得跳起来。这天早晨他吃了四分钱的糖果,但还是饿,催促着弗兰西一路跑回家。 爸爸没有回家吃午饭。他的职业是做餐厅演唱侍者,并无固定雇主,换言之,他也不是经常有事做。通常情况下,星期六早晨他会去工会总部等活上门。 弗兰西、尼雷和妈妈在一起美美吃了一餐。每个人都吃了厚厚一片“舌头肉”、两片气味香甜的黑麦面包(上面涂着淡黄油)、一个甜面包、一杯又浓又热的咖啡,边上还放有一勺子加了糖的炼乳。 这咖啡是诺兰家特别的创意,也是他们享受的一大奢侈。妈妈每天早晨会烧满满一大壶咖啡,然后中饭晚饭接着热,如此一天下来,咖啡就越烧越浓。其实壶里水多咖啡少,不过妈妈在里头放了一大块菊苣,使得咖啡喝起来味道又浓又苦。家里每人每天可以喝三杯加牛奶的咖啡,而黑咖啡则可以随时去喝。有时候什么吃的也没有,外头又下雨,一个人在家里,你会觉得很宽慰,毕竟家里还有点货,虽然这只不过是一杯又黑又苦的咖啡。 尼雷和弗兰西都酷爱咖啡,但是喝得并不多。和往常一样,今天尼雷还是将黑咖啡放那里没有动,而是将炼乳涂到面包上去了。出于礼貌,咖啡他啜了一小口。妈妈给弗兰西倒上咖啡,加上牛奶,尽管她知道弗兰西不会喝。 弗兰西喜欢闻咖啡气味,喜欢咖啡那热热的感觉。在吃面包吃肉的时候,她总用一只手握着咖啡杯子,享受着咖啡的温暖。她时不时还去闻一下那又苦又甜的味道。这比把咖啡喝下去还强。饭后,咖啡会倒进洗碗池里。 妈妈有两个姐妹,茜茜和艾薇,两人常常来公寓。每次她们看到妈妈倒咖啡,都禁不住要数落一顿她的浪费。 妈妈解释说:“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这种奇怪的视角妈妈很满意,弗兰西也满意。这把一贫如洗的穷人和大手大脚的富人连接到一起了。这个小女孩感觉,即便她比威廉斯堡所有人都穷,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比所有人更富有。她有得浪费,所以她富有。她慢慢地吃着甜面包,不想一下子就把那甜味给消灭掉,而那咖啡慢慢变得冰冷。她很享受把它倒进洗碗池排水管的感觉,她这时候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奢侈。此后,她就要动身去罗什面包房,去买下半周全家用的霉面包了。妈妈告诉她,她可以拿五分钱买块发霉的馅饼,如果还不是太碎的话。 罗什面包房是给附近社区商店供货的生产商。这里的面包不用蜡纸包裹,所以霉得快。罗什会把霉面包从商家收回,半价卖给穷人。面包房门面就和烤房挨着。面包门面一边是又长又窄的柜台,另外一边是两排又窄又长的凳子。柜台后头有两扇对开的大门,现在在敞开着。烤房的车子倒过来,直接把面包卸在柜台上。面包五分钱两块,卸下来的时候,人们会挤着抢着来买。每次来了都被抢购一空。有时候,大家得等卸完三四车才能买上。由于价格低,包装纸顾客自己带。大部分主顾是儿童。有些儿童把面包夹在胳膊下,无所顾忌地走回家,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贫穷。一些自尊心强一些的孩子会把面包包起来。有的是用旧报纸包,有的是用或干净或脏的面粉袋包。弗兰西带来的是只大纸袋子。 【书评】 天堂树 2008-06-25 03:42:55 来自: 南桥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找遍学校、社区图书馆,和netflix, 都没有找到A Tree Grows in Brooklyn这部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的电影。只好花高价从亚马逊上购买,谁知道买来之后,才发现是西班牙语的配音,可怜斗大的西班牙语,我只认得一个 gracias. 更糟糕的是,我家那遭鸡瘟的DVD 机器上不能播放,说是“区域限制”。好在下载了一“豪杰解霸”之后,又能看起来,且调出了英文的配音来。如此折腾以后,看完电影,已经快到凌晨三点。 之所以难找,是因为这是1945年的老片。该片导演为Elia Kazan,曾经执导《欲望号街车》(马龙•白兰度主演),《伊甸之东》、《码头风云》、《君子协定》等。《长春树》这部片子改编自Betty Smith的小说《布鲁克林一棵树》。我现在正在翻译这本小说。这是一部“成长小说”(coming-of-age novel), 曾入选Amazon50部最佳儿童图书(Amazon上绝大部分读者直接给出了5颗星),也曾入选多个最佳小说榜单。作者Betty Smith死了几个星期后我才出生,所以和她的时代毫无交集,但这小说却看得爱不释手。这小说的海报还和《小推销员之死》、《瓦尔登湖》等美国经典一起,挂在附近Barnes & Nobel书店的墙上。最近我又看到它成了我们这边的暑期推荐读物。除了电影外,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267场。 这部小说影响了很多作家。《大海的深处》作者Jacquelyn Mitchard 就曾描述:“几年前,在我生日那天,挚友兼代理人简•盖佛曼给我寄来了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之后,我顿时热泪盈眶。里面装着我最喜欢的书《布鲁克林的一棵树》(A Tree Grows in Brooklyn)的第一版,而且还有作者贝蒂•史密斯(Betty Smith)写给自己代理人的题字,书里还夹着作者的亲笔信,信件保存完好,丝毫不见60年来风雨洗刷的痕迹。目睹此情此景,连围坐在餐桌旁的孩子们都不禁眼眶湿润了。他们知道我心中对这本书、对该书作者和书中的女主人公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名著改编成电影常是绝望的尝试,不过Kazin这改编还是很好,把小说开头那些松散的描述天衣无缝地穿插了起来。只是受制于电影自身的局限,这小说中的人物被压扁压平一些,比如交际花般的茜茜,电影里就不怎么出彩。比较心软的人,看这片子能看得挥泪如雨,被美国一些影评人视作煽情(tear jerker)大王。可是小说则让人哭了笑,笑了哭,毕竟丰富多彩一些。这其实是Betty Smith的自传体小说,很像Frank McCourt的Angela’s Ashes. 看过这些书之后,我想我们每个人的苦难童年,都是这样一部写不尽的小说。没有人去追求苦难,可是生活常常会把时间变成三棱镜,在另外一头去看的时候,会是别样色彩。 书中很多出色的描写,电影里无法再现,比如接生婆给弗兰西接生时的场景。再比如小说中写弗兰西买肉的情形,电影的表现也大为逊色。 而演小女孩弗兰西的小演员,演凯蒂和约翰尼的演员,表现都几乎完美。 由于电影很难看到,我就是透露一下剧情也无妨了。 电影的主角是个小女孩弗兰西,她还有个弟弟叫尼雷。姐弟俩生活在1900年左右布鲁克林一个赤贫的人家。妈妈是清洁工,靠给人打扫卫生,换取免费住房。爸爸约翰尼是一个打散工的歌唱侍者(singing waiter),就如同我上次说的王小 六一样,他好酒,好幻想,能歌善舞,迷倒姑娘一大片,唯独缺乏挣钱养家的本领。两个孩子于是也就常常挨饿。他一辈子穷愁却也总不潦倒,总是把快乐播撒给所有人。他死后,女儿回忆:他什么都没有,他能奉献的只有自己,而他自己,他奉献得是那么慷慨大方。He has nothing. He can give only himself. And this he gives so generously. 小女孩在母亲的病榻前念着她写的这作文,看得我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父亲来。这句话形容他,是何等地真实。我们家小时候很穷,父亲担子很重,就如同小说中的约翰尼•诺兰所说的那样:I have responsibilities greater than my ability. 父亲能拿出来牺牲的,只有他自己。朱光潜说审美就必须站到一定的距离之外,然而看这个电影也好,看这小说也好,动不动就给看了进去,出不来了。 这大概是电影史上写父女关系的巅峰之作。这位父亲为了让女儿上她想上的学校,不惜造假,冒充他人地址,好让女儿能上她想上的学校。后来老婆怀上了第三个孩子,靠清洁工老婆的一点工资,无法维持生计,两个孩子只能停读一个。母亲想让女儿停,爱女心切又无计可施的父亲在苦闷之中,雪夜披衣出门“散步”,这一散步就没有回来。他去一家职介所等工,想多挣点钱维持女儿上学,等待的过程中人垮掉,病死。 这个电影中的父母角色似是有些颠倒,女人坚强似铁,男人柔情似水,慈父严母型的家庭。弗兰西的妈妈、清洁工凯蒂在生活重担之下越来越 坚强。而弗兰西的爸爸却更有女性那种好交际、软心肠等特征。 日后的弗兰西和爸爸更亲,和妈妈疏远,尤其是得知妈妈曾想让自己停学之后。但是最了解女儿的,却正是这个母亲。在生产第三个孩子,几乎要死掉的时候,她吐露了心声,说是儿子本来不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去。“而你不一样,你会拼,会斗,你还会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那里的那棵臭椿树。”弗兰西的坚强像妈妈,她的想象力来自她爸爸。她的想象力让她超脱了生存的艰难。老师也表扬她的想象力,人类正是由于想象力,才活得不那么困顿。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有无数人在靠着想象力在爬,很多人成了半途而废的半文艺青年,散布在小县城、小镇、城乡结合部、大城市的出租房、俄克拉荷马州某大学的图书馆。或许你会一笑置之。但是和现实而庸俗的另一个极端相比,我想很多人都愿意做一个还有些幻想的人,不彻底烂在现实的泥潭里头。好在我们不止只有后这两个极端的选项,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在现实和幻想的两个世界当中,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要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地彻底庸俗,也没有人去拉你。 最好的做法,是像弗兰西老师说的那样,既要说实话,也要讲故事。我们都可以将想像灌注到无趣的生活当中。Jacquelyn Mitchard说过:“若非贝蒂•史密斯能那般精彩地诠释何谓悲痛、耻辱、自尊和爱,若非是她精辟地告诉我勤奋乃赢得尊严的惟一通道,我可能成不了一名小说作家,也许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病态的撒谎者。我也许无法成为一个能享受友情之温馨的女人,无法因其话语的公信力而受人尊重,反而可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可能会在孤单落寞中慢慢老去。”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中的Tree是臭椿树,中文电影译名为《长春树》挺好,音近,意也近。这臭椿树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叫tree of heaven,天堂树。这是一棵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一心想当作家的小女孩弗兰西星期六的时候,会去图书馆 ,想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从A到Z, 每一本都看过。星期天下午,她会拿着借来的书,在布鲁克林,坐到太平梯口,藏在浓浓树荫里,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闲暇,让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穷人是怎么快乐起来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少,所以当他们拥有的时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以至于一棵臭椿进去,出来成了一棵天堂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周五晨读】《为何越爱越孤独》武志红 (北京源知天下)
- 【周四晨读】《寻找家园》高尔泰 (北京源知天下)
- 【周三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贝蒂•史密斯(美) (北京源知天下)
- 【周二晨读】《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北京源知天下)
- 【周一晨读】《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 (北京源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