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文化之肇始——伟大的伏羲易道文化
wilfoud12
我们的道德根文化发源于8000多年前的伏羲老祖,先圣的道德之光和大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仰视,就让我们一起来用心体会吧! 中国道德文化之肇始,易道文化之发明: 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圣明帝王,又名太昊、庖牺等,以木德(仁)而王,是为春皇,在陈(今河南淮阳)建都,在位一百一十一年,也有人说是一百六十四年。 伏羲以龙纪官建制,自号龙师,其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龙子龙孙。这些龙子龙孙繁衍生息,数千年之后演变成如今的中华民族,故华人就有“龙的传人”之称。因此,伏羲为“人文始祖”,“以木德继天而王”。 据文献记载,太昊伏羲氏早于炎帝黄帝,“为百王先”,为“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在人类社会文明进化时期,伏羲尊道而修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慧识和智识同步双运,具有丰富的科学创造力。他通过修身运用内求法证出身内的河图,从而天人合一感悟出无相的大道自然和有相宇宙的真理,从而演画出八卦,成为易道文化创始者。据文献记载,在中华民族流传的人文始祖中,燧人发明火,有巢发明居,神农发明农业、药物,惟有伏羲,他几乎集中上古时期所有的发明创造,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像日月那样光明无私,是道在人间的化身。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以画八卦为标志,将中国历史带入新的文明时代。然而伏羲画八卦又是建筑在河图的基础之上,关于河图历史上众说纷纭,在此有必要作出一点探讨。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灵感的源起,是阴阳五行术数文化的发端。河图洛书诞生于伏羲天人合一深度状态的真知中。他是在运用修之身内求法,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后,通过体之于身获得此图案,然后绘画成可观性的图形进行保存,一直保存至周末而被毁。 河图洛书,是中国道德根文化中来自上古时代修身内求法而产生的图案,伏羲正是通过修之身而内求,进入天人合一状态以后,观察到而诞生出这一图案,并且记录下来,并且由此而产生易理哲学而画出八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源生于此。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易经、风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数、择日等占卜学中。 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完全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真文化,也就是一种通过修身而达到天人合一,获得自然、宇宙真知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字以及历史记载,都紧密地与修身实践的结果相连。但是从夏启以后,由于整个社会开始离道失德,家天下的“天下为家”取代了“天下为公”,人的私心贪欲与日俱增,修身文化才逐步退出主流社会,流传于民间。而主流社会则纯以后天智识为用,缺乏修之身的实践。所以对古代修身实践下所诞生的文字以及文化记载,逐步失去准确的解读能力。这些现象早已萌生于夏启时代,逐步严重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此肢解、歧解文化的现象日增,发展至近代似乎已经面貌全非。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而且墓葬主人在被埋葬时已经预知必被后世所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 这一考古发掘成果,更为明显地验证出中国道德根文化完全是诞生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内求法之中。青龙和白虎以及朱雀和玄武的图像,全部都是在修之身而内求实践之中,在人身内身国中可以完全呈现显示的图形,并且具有活力性。当修身进入内求法深层时,不仅四象可以呈现,整个宇宙的图形皆可出现,这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之境。所以古人才有“人身一宇宙”之说。 “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自古迄今不易不替。伏羲当年,同样是依据修身而天人合一获得河图,依据河图而画出八卦。据《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这短短72字,是有关伏羲生平活动的最早记载和描述。 “以通神明之德”,则是易道文化的灵魂之所在。以易为工具,以修身为基础,才可能跨弦通灵,通灵达神,而明明其德,遵循其德而行、而为。 以上关于先圣伏羲和易道文化的简介选编自熊春锦老师《以史为镜 论道德文化复兴》一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做一做扩展阅读哦~ :) 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70410/318.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 (参我是谁)
- 生命的再造与回归 (参我是谁)
- 八种错误诵读方式 (参我是谁)
- 什么是经典?“经”与“典”的区别是什么? (参我是谁)
- 甲骨文易理浅探十五:樂与藥 (a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