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液态的,安全则属于固态
书虫与浮尘(蓝色骨头)
晶报2013年3月17日深港书评 闲剥洋葱专栏 王绍培 http://jb.sznews.com/html/2013-03/17/content_2408668.htm 齐格蒙·包曼的《液态之爱》(商周2007年版)是用片段式的文字构成的。罗兰·巴特、波德里亚等等也都这么写过。他们之前的帕斯卡的《随想录》也是用片段式文字写成的一部大书。法国人是有这样的写作传统罢。中国古人其实也有这样的传统。现代中国人则是淡忘了。偶见热衷此道的。精彩的不多。木心算是出类拔萃者之一。 包曼是提出“液态现代性”的那位社会学家。如果是中国大学的教授,看见“液态现代性”这样的概念,或许会认为不够学术、不够严肃、不够有涵盖性……因此,这样的概念只能由别人率先提出来,我们再来理解、消化、钦佩、阐释。不自由跟不自信相辅相成,彼此之间乃有一种鸡蛋关系。 按照包曼的说法,现代性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固态的,以空间的占有为主。第二阶段是液态的,空间、地域不再是形塑现代社会文化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对时间、速度与变化的强调,变动不居,形态如水,所以是液态现代性。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了”,包曼则认为,直至液态现代性来临,才真的是“一切坚固的事物都烟消云散了”。顺便说一句:波兹曼所谓“娱乐至死”,新闻之所以变成了一种娱乐,跟“液态现代性”大有关系。 《液态之爱》是用“液态现代性”理论来阐释爱情的。爱情是一个特别适用该理论的领域。想想通讯方面的快速进展就不难明白了。三十年前,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只能写信来沟通,电话都不容易。现在呢,电子技术支持了很多种通讯的方式:电子邮件、短信、QQ、私信、微信……等等,真是液态极致了。柔情蜜意的及时抵达可以让恋人忽略空间阻隔的存在,相思已然是古老往事。然而,如歌者所唱:“爱情它是个难题”。 包曼指出现代人的爱情困局在于:爱情太重要——如果没有爱情,要婚姻干嘛呢?爱情太容易——液态社会的缘分比比皆是;爱情太困难——抓太紧会被刺伤,松开手可能失去;我们既害怕失去对方,更担心失去自由……人类的两大心理需求在——自由与安全——在爱情一事上,显得格外纠结:自由的属性是液态的,安全的属性则是固态的;过于自由则不安全,过于安全则不自由。尽管液态社会的爱情用虚拟、匿名、区隔缓和了自由与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同时难免包含着对固态社会形成的那些道德规范的违背、消解和颠覆。 在《液态之爱》一书中,包曼并非着重建构一整套液态社会的爱情范式,反倒是试图建造一些“意义的岛屿”,让如此变动不居的爱情关系多少能有所附丽,在液态的河流中建立一些固态的小小岛屿。包曼认为:爱情不是找一个合适的人,而是努力使两个人合适。爱情预设了承诺与经营。一个深谙液态现代性之特性的人,在爱情的问题上倒是反液态的。包曼处理的乃是这样的难题:在一个爱情之死的环境中,如何才能让爱情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