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大户轶事
来自:boogie
押宝申华实业被收购,空手套白狼,三个半小时狂赚超300万 春节后开盘第一天,沪市的大商股份(600694)被逼停牌,原因是深茂业系举牌收购。这让人想起A股二级市场举牌收购的开山之作“宝延之争”。当年热炒三无概念疯狂至极,有人因此暴富也有人因此自杀。一晃20年了,当年情景恍如隔日,每每想起,不胜唏嘘。如有人能实录当年战况那是极好的史料。 如果哪天有人告诉你,他上午的30万元,到了下午就能变成330万元,您信吗?您肯定不信,因为即便在期货市场也做不到。但告诉您这是发生在中国畸形股市众多千奇百怪的真实故事之一!咋?还是不信?军中无戏言,搬个马扎做稳当了,下面就和您聊聊这个真实的故事。真人版哦? 现在谈及三无概念股,对新股民而言已然十分陌生,但对老股民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当年打响中国股市收购第一枪的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宝安就是看中延中三无的壳资源。所谓三无概念简单讲就是全流通,现在股市中全流通已不是问题,这归功于股改。但在当年,真正全流通的好像只有五只股票。 话说1993年,中国股市一路下泻,股民们损失惨重人人自危。到了9月,在绿色茫茫的股海里,泛起一片漪莲。14日起,此前不温不火的延中实业(如今的方正科技)股价从8.98元起,每日均保持小幅上升,而成交量迅速放大。市场人士把这一现象解释为有人暗中操纵延中股价,但也并无其它联想。直至9月30日中午收盘后突然爆出惊天消息,深宝安举牌收购延中实业! 这就是中国股市最著名的“宝延风波”。此后,三无概念股立刻活跃起来,成为股民在大盘下跌途中的救命稻草。在深宝安举牌后的日子里,在双方收购与反收购的威胁中,延中实业反复活跃,最高曾一度冲到42元,成为当年的奇观。 当时老八股中的另七只股票如电真空、申华实业、豫园商场、飞乐股份、浙江凤凰、飞乐音响、爱使股份,均受益于宝延之争,也都大幅上涨,飞乐音响、飞乐股份等也在延中上冲42元的那天上午高位开溜。有人欢笑有人愁,在三无股盛宴持续的数月里,由于可以透支交易,也导致一批先富起来的大款就此被哀股洗贫。 恰恰是一句“可以透支交易”点出故事的经络。大概是同年11月10日星期三,刚刚出差回京的我,一早便赶到股市看盘(当年不像现在有互联网、有手机就可以看盘、炒股),在楼梯处见营业部经理正在和一位大户(下称大户甲)谈事,经理一见我就急切地打招呼,说他找我有事让我等他。让人着急的是,他们两人好像就一项问题长时间无法达成一致,反复争论,而我又急于赶回单位。看他们谈起来没完没了,我就先溜了。 午饭后我再返回股市,见到经理他一脸的遗憾。原来上午那位大户甲听到可靠消息,说当天有单位要举牌申华实业(现申华控股),他便一早赶到证券公司缠着经理要透支额度准备大捞一把。 要透支是要承担风险的,如何分配风险和利益?两人谈了很久才达成一致:1.允许透支300万元;2.必须当天平仓;3.以目前大户甲账中的30万元股票、资金作抵押。我之前帮过营业部很多忙,经理曾多次表示只要看准机会一定让我深深地透支一把。这次机会来了我却离开了,经理不无遗憾地对我说。 再回到股票上,申华实业早盘红盘开出后便小幅上扬,该股整个上午除成交量较大外未见其它异常波动,股价在32-34元/股附近晃悠。大户甲的300万元全部投入,买入成本在33元/股之下,截至中午收盘每股有1元的盈利。据营业部经理和朋友描述,整个上午,大户甲不错眼珠地紧盯着大盘,连厕所都不敢去,生怕节外生枝。大户甲有咬手指的习惯,人一紧张就会咬手指。这天上午,为避免因紧张殃及手指,他特意拿了一块湿手绢叼在嘴里。不幸的是,手指最终还是没能幸免,临近上午收盘,手指已被咬得血淋林的他竟浑然不觉,手绢亦呈“血染的风采”。可想当时大户甲的神经有多么地高度集中! 上午的盈利,不是大户甲的目标。草草吃完午饭,他便急忙四下打听有无申华实业被收购的最新消息。天遂人愿,不久果然传来深万科持有申华实业5%的举牌消息,大户甲如释重负的同时又欣喜若狂,也祈祷申华实业下午开盘会延续延中实业的好运(这绝对是内幕消息的违规操作,即便现在也大量存在)。 幸运果然降临在他的头上,申华实业下午以70元/股的当天最高价开盘,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股价都维持在68元/股之上波动。大户甲出货的平均价接近69元/股。扣除手续费后这家伙至少净赚330万以上(当然,孝敬经理30万好处费也在情理中吧)。到此看官应该明白了暴利的玄机----“内幕+透支交易”! 透支交易在当时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延中为首的三无板块疯炒过后股市一地鸡毛,不少大户过于贪心,大笔透支的同时又不及时止损,导致连本都搭上还不够偿还。很多人就此从营业部消失,不见踪影。营业部的经理自然受到牵连,最终经理被叛六年牢狱,副经理就地降为保安。 宝延风波导致的三无板块疯炒过后,交易制度弊病凸显,此后交易所修改规定,1.禁止透支交易;2.二级市场如有公司被收购或特别信息,股票实施停牌。营业部经理 “只要看准机会一定让我深深地透支一把”的承诺就此画上句号。有时我也会想,当年我要真透支一把,会是怎样结果?福兮祸兮?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