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是我喜欢的那类画家
来自:孤月明寒草
岩井俊二算不算电影大师?不知道世界对他是怎样的评价,但在我心目中,他至少是个善于讲故事,善于运用色彩和音乐的大师。 说到色彩的运用,突然想到张艺谋,因为他的电影以善于运用色彩为人称道。可是,在我看来,张艺谋的浓墨重彩,看似绚丽辉煌,实是对色彩的浪费,过分的雕琢与明显的匠气,使得浓艳的色彩对观众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压迫。他的《英雄》可能引来无数的赞叹,到了《十面埋伏》已经没有惊喜,再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变成一种审美的疲劳,甚至是强度刺激下的反胃。这种风格,也是张艺谋为人处事的一种强势态度的写照吧? 而岩井俊二是我喜欢的那一类画家——写意而自然,他的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在你的眼中,是种被慢慢唤醒的美感,有着沁人心肺的舒服和从眼到心的愉悦。 《梦旅人》是他的黑色故事,更为著名的《情书》是个白色故事。 《梦旅人》里让我印象最深是两个镜头。三个孩子沿着精神病院的高墙,走过街道、草地、公寓、教堂、体育场、广场、商店,一直可以走到海边……卓娜扮演的可可穿着用绘画颜料染黑的裙子,撑着一把黑色的破伞,披着乌鸦羽毛披肩,松毛扛着一面黑色的旗子,小悟提着空空的藤箱。三个人如履平地,像国王和公主一样傲慢地走着,甚至在高兴的时候,还奔跑起来。另一个镜头是故事结尾,大海上的落日和晚霞中漫天飞舞的乌鸦羽毛。松毛想太阳开枪,他说,如果射下太阳,世界末日就到了,大家就得救了。可可抢过来把最后一颗子弹射进自己的脑袋里,她说,我死了,世界末日也就到了。那一瞬间,你感受到的是悲壮还是苍凉? 而《情书》里的冰天雪地的背景和清冷洁白的爱情故事十分的和谐。故事一开场就是苍茫的大雪。情节随着博子与藤井树之间的通信,被逐渐抽丝剥茧,最终真相大白。背景始终是冬雪下的世界,镜头感很是干净。而情感的流露是缓慢的渗出,是静水流深的清凉泉水,让人的心变得柔软和澄澈。有些镜头会一直记得。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群山一次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藤井树站在雪地里看到书卡背后自己的画像瞬间的感动落泪。古典内敛的爱情如此洁净,导演打量这个世界的眼光是清澈的、伤感的,也是温暖的。 后来更具深度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燕尾蝶》色彩逐渐繁复起来,导演看世界的眼光变得复杂和深邃起来,但依旧有温暖的元素在里面。《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那没有边际的墨绿的田野是雄一聆听莉莉音乐的天堂,是“苍穹”世界的一种美丽的诠释,雄一骑着自行车沿着墨绿着的田野穿梭是那么自由悠闲。而《燕尾蝶》中的固力果最让我迷醉的一幕,是一袭绛紫衣裙的她坐在篝火边的人群里,轻声吟唱《南海姑娘》,跳动的火焰在她的眼中闪烁,而她的笑容是那么的安静,她的歌声是那么的甜美。 最近看的《四月物语》和《花与爱丽思》应该是导演对少年美好时光的纪念吧。《四月物语》一开始纷纷扬扬、四处飘散的樱花,曾经让我误以为是雪花,从来没有看过那么盛大的开放和恣意的凋零。樱花应该是粉白里透着红晕吧,就像四月寂寞等待与执著寻觅中对恋人的浪漫憧憬吧。《花与爱丽思》是属于花季少女的粉红色回忆,两个长着BABYFACE的高中女生,热情而执著的“花”,活泼而乐观的“爱丽丝”,围绕着一个脸色苍白眼神迷离身材瘦弱的“宫本雅志”(搞不懂他到底帅在哪里),一个以爱的名义编织的谎言,以及在谎言中逐渐暧昧和慢慢明朗的爱情和友情。青春无论在怎样的故事里,都会有欢快的乐章和绚丽的梦境,于是街道、书店、庭院、海滩、田野、天空,都融入了这欢快的乐章和绚丽的背景。 好的电影应该是故事、人物、画面、音乐与情绪的完美融合,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岩井俊二是个有天赋的大师。他把一切元素融合得那么自然,那么舒服,那么让人赏心悦目。有时候是童话般的纯真浪漫,有时候是赤子之心的诚挚热情;有时候是一点点的悲愤,一点点的颓废加一点点的激情;有时候是一点点的忧郁,一点点的反叛加一点点的幽默。而能做他那样的,只有那些有天赋的少数的几个。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看小组! (谜末memo)
- 有喜欢黄碧云《沉默。暗哑。微小。》的朋友吗??? (傲娇凛冽雷大山)
- 网络上看见有人说七堇年风格像安妮 (67)
- 我们的小组小盆友里,有没有想去墨脱的阿? (飞向太阳的鱼)
- 花事了,了则未了 (花开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