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来自:Y
旅法画家朱德群就曾这样描述常玉,他说:“常玉不愧为一位虔诚而忠实的艺术家,并承担他那时代的责任,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就中西绘画发展史上,我们应肯定他的成就,给予他新的评价。” 常玉朋友达昂〈Dahan〉曾称常玉是“中国马谛斯”,他曾说:“三十余年过去了,在看他的作品依然有他独特的风格,从他的作品里,使人感受到浓厚的诗意。在那些花卉油画中很有中国盆景的隽永和古朴。由于他也长于书法,功力雄厚秀丽,所以色彩单纯高雅,气度恢弘充于画面,表现出文人的精神,并且融于西洋绘画中;常玉早期画了很多人体速写,用的是毛笔,中国绘画线条;常玉年轻时到巴黎,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工具是油画,他对西画的认识和了解无异于西方画家,他的作品自然的形成中西文化混合,无法分解的风味,这也是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作风,……” 陈英德先生在《中国现代画孤独的耕耘者─常玉〈1900~66〉》一文中,则对常玉有关静物的作品做出如下评述:“……静物─盆花,有画的比较饱满富丽的,很有民间艺术的趣味,但更多的是枝叶萧条,立在仅有少量泥土的盆上,背景往往空无一物,正像他漂泊异乡的孤独身躯,找不到宽厚故地的滋养。” 关于常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创始人李石曾先生的秘书钱直向先生说:“常玉在巴黎的生活很艰苦,朝不保夕,但他有自己的思想。” 旅法著名画家赵无极评价说:“我是在1948到巴黎后认识常玉的,常玉是一个活跃的人,他常抱怨他的画卖得不好。常玉丰富的绘画形式和随心所欲的笔触,他色彩与线条的对比都是用来表现他的愿望和思想。” 常 玉 常玉的<<五裸女>>拍卖过亿, 创造了海外华人画家油画作品的新记录,其实,常玉在国内是不太为世人所知的,国内也极少见其图录,传记,评论,常玉如流星画过天际,即使去世后,仍如浮萍,无所依靠。 常玉一生孤寂清苦,身后作品光彩夺目,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只是这荣耀来的晚了一些,常玉这朵脆弱凄楚的异乡之花,在自由宽容的法兰西大地上生长,盛开。法国对其是异乡也是故乡吧?而国内对其介绍极少,从某种角度说,故乡也是异乡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 常玉是极闲适的,骨子里透着文人的风雅,穿着红毛衣,"大知闲闲",只喜谈生活,不喜谈艺术,艺术之路太清苦了吧?艺术家多为殉道者,生命的火花飞扬,燃烧,绘就简略淡雅的画作,长留于人间,当画作的商业和艺术价值凸显时,也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时候,只是常玉看不到鲜花和掌声了.这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常玉的乡亲,也不知是哀是痛? 常玉是孤独的,与自己清高的灵魂对话的,惟有自己的画作,作品中展现着赤裸真诚的灵魂,灵魂在画作中如水般自由流动,常玉在艰苦的艺术探索中完成了蜕变,"我与我纠缠久,宁做我."现实世界仰望艺术神殿的天路上多开了一扇窗户,常玉,这个美的使者,用本真的独特视角,带领观者欣赏大美而无言的艺术世界,其作品如山间清泉,如雨后彩虹,清爽而雅致的画面应会吸引观者用心领悟吧? 常玉的作品大多顺应自己的天性而为,绝少无聊的应酬之作,其豹子系列作品闲散舒适中透露出自由灵巧的个性,马系列作品则是高贵浪漫的的象征,物象在画家笔下宛如星光月色 ,稍纵即逝. 画家扑捉到了这比彩云还柔的势象(微妙的动势)之美》。 轻松涂抹的花卉,则是形态各异,有庸倦如梦的,有静静如夜的,有清寂华丽的,也有孤傲素雅的,很少有人象常玉这样将花的意象推向致境:所有的画都是生命化了的符号,在幽幽的吐着暗香,画家将自然中的永恒凝结为"刹那间的永恒."林凤眠的白鹭具有象征性,花卉则具有构成美。卫天霖的花卉静物则是从印象派的光影关系中吸收富丽丰厚的表现效果,融合进了明快淡雅的装饰元素。常玉则取得是花的魂:花中隐藏了常玉的眼睛,那是看透世态,远离俗世的心灵窗户 。"用心灵的眼从整体看部分,花中隐藏了常玉的灵魂 ,那是清高之外近似无限透明的人格升华结晶 。 常玉远离名利, 却又迫于生计,经常做些身不由己的事情,比如推广一种无聊的桌球运动,旅居美国时,也未找到伯乐(画廊),也可能是画家本不屑于和俗世做过多的纠缠吧 ,常玉虽然参加过几次展览,有成名的机会,却都没有改变命运的安排,常玉曾经对别的旅居法国的画家说过:"你千万不要上画商的当."(不要为了卖画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降低自己的艺术追求)。古语云:"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常玉确实象纯真的玉石一样,一直保持着纯朴率真的心态,在极困顿的状态下,孤身一人在巴黎进行油画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其平静的外表下面蕴含着不屈的艺术斗志----为艺术战。 绘画平面化处理画面是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众所周知的马蒂斯,克利,蒙德里安,米罗,席勒等画坛巨匠都喜欢平面化处理画面效果,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画面形式美效果,常玉顺应并推动了这种潮流,是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弄潮儿。 除此之外,常玉对画面中形的简化与夸张也达到一般艺术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艺术造型探索上,常玉是遥接八大之后少见的天才画家。 "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 拟太虚之体,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宗白华<<美学散步>>)。如果说八大的画作是冷峻脱俗,气度不凡的话 ,常玉的作品则是哀怨闲适,平和静溢的,八大的作品给人"空山新雨后"的感受 , 常玉的作品则是"冷月葬花魂"清奇情趣.可以说 ,常玉的作品不仅诠释了职业画家在东西方艺术融合中创新问题上的方向问题 ,也给了顽固守旧的摹写派和固步自封的伪画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种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是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的。 常玉的作品常有虚灵动荡的洒脱雅丽之感 ,犹如低吟的小夜曲,轻柔而耐人寻味,花卉则有俏不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视效,透露出远离尘世,风姿绰约的情调,甚至偶有作品表现出孤世不群的印记。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是飘逸不定的,也正因如此,作品常产生多义性:孤寂与冷傲,暗淡与沉寂,瘦硬与娇弱,迷离与朦胧, 娇羞与慵懒......而常玉如常于调兵布阵的将帅,自如的驾驭控制着画面:"韵者,隐迹立形,全亏取与."在位置的经营上,以实求虚,空处求画,即使再随意的作品,也透露着画家的真性情,"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常玉作品的题材多为常见之物, 却总是在虚无苍茫的空间中,勃发着生命的律动。 林凤眠曾在<<东西方艺术之前途>>中说:"西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之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形式上的构成,倾于主观一方面,常常因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之所需要,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辅, 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常玉的作品,不拘东方传统或西方模式,融合创新,只为个人的感受表现和情感抒发,以东方之韵融合西方形色,神完气足,著手成春,从而使作品有了更恒定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色彩为主的油画世界中,色彩的对比关系要有更和谐的乐章,大色块的随意涂抹更适宜表现"心象"的自由运行轨迹,常玉的很多作品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自由空间的分割和营造上,以及线的动势运用趣味上,常玉的油画作品常常是深具东方风韵美的典范。斋藤清是日本著名的版画家,其作品中简洁含蓄的风格给人深刻印象,因浓郁的日本画风和对比强烈的造型效果而成为日本画坛中的代表性画家.常玉是不多见的的可以和其抗衡的大艺术家 ,这是常玉在巴黎依旧继承发扬东方美学传统的成果, 也是东方画家在油画艺术探索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典范。画之四格的逸格形简色妙,神态逸出, 依据的是内在的,主观的情感,是艺术中的最高层次,宋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对不拘绘画的规矩法度,意趣出常的作品统称为逸格。并将之提到四格首位,阐明其含义:"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常玉的作品充分的表达了东方艺术的独特意境和韵味:飘逸之外寓单纯,简练之中含率真. 意境,即"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它克服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而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主观自我,在有限的空间和形象中蕴含了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这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空合一的诗意化艺术世界,为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供反复品位的审美趣味。常玉作品中绝妙概括的画面处理常常有以少胜多之效,当莫迪里阿尼将作品中的形象优雅的拉长的时候,常玉在画面中做的是大量概括删减的工作,莫氏的画作长于特写和中近景, 常玉则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手法来协调强化人物对比关系,使画面显得更加灵巧多变,趣味隽永,绘画风格作为画家的精神表怔,创作个性的表现,具有单纯中寓丰富,杂多中含统一等特性,常玉极好的拿捏住了这些特性,将轻松,空灵,闲适,平和,沉郁,空寂等东方式审美趣味巧妙的和西画中形的节奏韵律,色的呼应对比进行了融合,展现了一种创新而富于东方美感的"至境"。 作为练习的速写,常因其便利随意,更能反映画家创作的心迹,从而格外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马蒂斯曾说:" 我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的,纯洁的以及安宁的艺术,这种艺术没有令人不安或叫人担忧的题材,它对于任何人,不管是名流还是商贾,或者文学艺术家,都能产生镇定的作用,既象是一贴心灵的镇静剂,又象是人们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一种安乐椅。"当徐志摩惊呼常玉画的丰满的女人体为"宇宙大腿"时,说明常玉在创作构思阶段已避免简单再现物象,而是更重主观表现的艺术效果。画家米勒曾经说过:"要追求真正的作品,关键道不在于作品的主题,而在于他们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画中去."马蒂斯的作品优美安宁,犹如钢琴合奏曲, 常玉的作品则如悠扬凄清的长笛,观赏之后令人倍感神清气净,所以,二者比较起来常玉的作品更含蓄,更爽利,更自由,也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玉在作品中不曾刻意追求诗境,有描述说爱看<<红楼梦>>,也许是和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诗境中的空灵在常玉的作品中却常有流于空寂的趋势,"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谢之哀伤是东方文化中长盛不衰的诗词题材,常玉从诗词中吸收了多少诗意融入到画作中不得而知,画作中有的花卉在空间中似有江南烟雨楼中水月交辉时的朦胧迷离之感.所谓失根兰花,飘忽不定.线之动荡,形之奇特,势之微妙,色之情调,共同表现了作者独特的雅趣和天真,而这种洒脱自然的油画风格在近现代油画家中是极其罕见的。 常玉是不愿意多提故土的,离乡的哀愁在画面中淡淡的浮现,克利因为时局原因离开德国前往瑞士时,心情是极为矛盾的,艺术虽然可以超越国界,克利仍然写信表明自己的担忧:当艺术家迫于各种原因离开故土,单纯依靠作品生存是极其艰难的,艺术家希望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生存发展,而这片土壤除了提供生存条件外,还要给予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以及对其作品的尊重。瑞士接纳了克利,并在很多条件上给予了保障,克利也在瑞士度过一段安逸的时光,克利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深厚的素描功底。其作品中优美的抽象符号在空间中自由的游走,自由的笔触和轻盈如歌的诗意感犹如小提琴的曼妙。常玉的作品更侧重"境"的营造,通过意韵的立扬,来创造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常玉是不愿意回国做教授的,"讨口都不要回去."态度异常的果断,常玉终于留在了巴黎,"隔水青山似故乡."巴黎是艺术家实验的圣殿和创作的天堂.即使有再多痛苦和磨难,都不会阻挡住画家这种探索艺术的决心和信心.。"隔岸花分一脉香."常玉的作品扬名了,作品在墙内墙外都开花吐香了,常玉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犹如流星划过天际,常玉见不到这一切了,除了作品,好象未曾来过这个世界上一样。 "流水过弦拨清音,月光洒石苔痕明."艺术家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艺术家创造的美却是超越时空而永恒的,常玉的墓地甚至在他去世多年后仍付不起租金,常玉的资料至今仍很有限,除了成堆的作品会继续创造高价,我们还难以了解更多信息. 但愿在春寒寥峭的巴黎,会有人在其墓地送上腊梅花或者迎春花表达敬意罢?常玉离开了故土,故土不应该忘记常玉,当常玉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时,依然生活在东方的我们,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了解感受常玉极其作品,常玉在天之灵或许会得到些许安慰罢?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谁养梵高这样的艺术家? (Y)
- 中国艺术品年报重磅出炉:大陆市值跌落一半,海外市场逆势上扬 (Y)
- 品牌该怎么赞助艺术? (Y)
- 中国出现“艺术赞助人” 盛立宇 (Y)
- 八大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