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彻斯特市光学企业简史[基本更新完毕]

valenr

来自:valenr(喵男)
2013-04-16 15:39:5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16 15:40:07

    Bausch and Lomb 博士伦

    影像光学工业在罗彻斯特德发端要追溯到1880年,那一年博士伦开始生产镜头,罗彻斯特光学公司(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生产照相机,而George Eastman开始捣鼓他的干板(我记得是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而我的故事则要开始的更早一些,上溯至1853年John Jacob Bausch开了他那个做眼镜的小工坊然后可怜巴巴坐等顾客上门…

    Bausch先生生于德国Gross Suessen的一个穷苦家庭,拜了个眼镜师傅做学徒。20岁那年决定移民美国(然后乘上了泰坦尼克…我胡扯的),在海上度过了49天的航程之后到达了纽约港。然后他去了布法罗(Buffalo),适逢当地爆发霍乱,他没找到工作…之后去了罗彻斯特(这里的纽约指大纽约,即纽约州,不是纽约市),结果工作找的那个艰辛无比啊!最终23岁时决定在Reynolds Arcade开个眼镜店,挂上J. J. Bausch的名号。那时美国戴眼镜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甚至没见过眼镜,所以这二愣子几乎没啥生意(但好像也撑下来了?)在1856年他的名片上写的是“J. J. Bausch Optical Institute”(博世光学研究所…尼玛)

    在他四处奔波混口饭吃的岁月里,Bausch受到了Henry Lomb的极大帮助,后者是个给人打橱柜的,而两人可能是在Turn Verein俱乐部认识的(应该是指Sacramento Turn Verein德裔美国人俱乐部)。Lomb生于1828年,1849年移民美国,有学士学位。在1853年他决定同Bausch合伙,开始接触眼镜生意,还搬去Bausch家里住,资助他们的生活(真的好基友啊!)。南北战争爆发后,Lomb立即应征入伍,并升任上尉。1863年Lomb返回罗彻斯特,次年与Bausch结婚(误…)——次年与Bausch合伙成立博士伦眼镜行(Bausch and Lomb, Optician)。此时生意渐渐好转,两人终于能在Andrews街 与Water街的交叉口开了个小工坊(靠近Genesee河,Water街大概是现在的North Water Street。另外北部不远有个Bausch街,是为了纪念Bausch还是纯属偶然就不知道了)。Lomb先生1865年结婚,次年移居纽约(这里应该指纽约市)成为公司在那里的代理商,1905年去世。因为他杰出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对罗彻斯特理工的贡献,1932年罗彻斯特为他立了个碑。因为胶木曾被广泛用于制作镜架,因此1866到1876年间博士伦公司的名字也就顺带改成了Vulcanite Optical Instrument Company(胶木光学器材公司…么)。1876年又改回Bausch and Lomb Optical Company,二战之后改为Bausch and Lomb Inc。(wiki上有这么一段话,说Bausch在街上晃荡的时候捡了块胶木,然后发现可以用这个做镜框——当时主要是金属框)

    南北内战之后,市场对于眼镜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公司于1868年在River街与Water街交汇口建立了一个较大的工厂,6年之后在当今的处所建了更大的建筑(St. Paul Street),1874这个年份被刻在大门上。一战期间博士伦在原有的旧楼前加盖了新楼。我们现在得知当时公司是打算抛弃原本的整个建筑搬迁到North Goodman街的old Bond Clothing大厦去的。

    说回到1876年,在Bausch的长子的力促下,公司决定将产业延伸至光学器材,一开始是市场需求很大的显微镜。为此他们雇用了脾气乖张的Ernst Gundlach。此人曾在柏林制作显微镜,随后移民到新泽西的Hackensack。他为博士伦工作了两年,因为经常吵架所以最后分道扬镳了(让你们找个脾气差的!),但显微镜生意却在Edward Bausch(长子?1926-1935年间博士伦总裁)的管理下蒸蒸日上,截止1903年他们已经售出了4万4千台显微镜。

    博士伦1883年开始生产镜头,1888年开始制造快门,1892年他们成为了美国唯一一家获得Zeiss授权生产Anastigmat以及其他镜头的厂商。他们也在Deckel的许可下生产Compound 和Compur快门(所以compur快门不都是德国造,关于Deckel以及相关内容可以参考…),而这些业务最后随着一战爆发而终止。

    一些1903年的统计资料上的数据相当可观,彼时博士伦一年大约生产20,000,000片镜片,还有500,000只摄影镜头,另有550,000只快门。正如你所看到的,这公司现在(此文章发表的1974年)还在几个城市乃至海外继续生产着最高质量的光学和电子产品。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17 16:49:22

    Gundlach Gunlach公司

    我之前提到了那个难以相处的人Ernst Gundlach,他在1878年不情不愿的离开了博士伦,此时他住在St. Paul街171号,而此时博士伦公司的厂子位于179号,差不多就在一块。1879年Lewis R. Sexton 入股Gundlach,两人在家里开始经营自己的光学产品贸易,而同时Sexton还在第七学校当老师,之后去了第十七学校,随后是第九学校。Sexton把他们的生意经营的不错,Gundlach在1880年搬去了Conn的Hartford,以“眼镜技师”的名号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当甩手掌柜么?)。1881年Sexton把他们的光学事业迁到了Stone街29号,此时J. C. Reich and J. Zellweger也加入了进来。1883年当地的产业黄页上他被列为“Dealer in Ernst Gundlach's Microscopes and Objectives” (Ernst Gundlach显微镜与光学设备的贸易商)

    Lewis R. Sexton在金盆洗手之后,死于1884年八月。随后Gundlach立即返回了罗彻斯特,在Stone街29号着手重新整理其产业,重新命名为“Gundlach Optical Company”(Gundlach光学公司),标榜自己为“Sole Manufacturers of E. Gundlach's Microscopes and Objectives”(E. Gundlach显微镜和器材的唯一生产商)。在随后八年中公司几易其址,最后在1892年落户在South Clinton大道761号,直到20世纪30年代。1889年同Gundlach一起生活多年的儿子Karl也加入了生意(这里大概强调得是这儿子一直没有自立门户)。

    1895年早期出于某些原因,Ernst Gundlach离开了自己的产业并开了个“Gundlach Photo-optical Company”(Gundlach光学影像公司)公司同自家产业竞争(尼玛你蛋疼啊??离开原因不明,根据此人性格推断,可能是同其他人经营理念不合…仅供参考),公司位于South Water街5号,彼时罗彻斯特光学从这幢楼里搬了出来。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otography》杂志1895年8月号(第十五卷)的广告上, Ernst Gundlach宣称自己已经和原来的Gundlach Optical Company没有任何关系,并且Gundlach Photo-optical Company是他1890年12月9日注册的'Rapid Rectigraphic', 'Perigraphic'等镜头的唯一专利权人。因此自1895年起罗彻斯特存在着两个各自独立的Gundlach公司… [关于为什么Ernst Gundlach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待考。]

    1895年晚期Gundlach Photo-optical Company公司改名为“Ernst Gundlach, Lens Manufacturers”(Ernst Gundlach镜头制造商),1896年又改名为“Ernst Gundlach, Son, and Co.”(Gundlach父子公司),位于Court街202号,不过经营并不太顺利,两年之后Gundlach父子搬去了芝加哥,此后公司又改名为“The Rochester Lens Company”(罗彻斯特镜头公司),由Fenn和 Gilbert经营,1905年被Wollensak收购。

    说回到原来的Gundlach Optical Company,1895年H. H. Turner为主管,J. Zellweger以及J. C. Reich为光学技师,1896年他们收购了Milburn Korona Company,此公司由Gustave G. Milburn在1894年创立。因此Gundlach Optical Company除了生产镜头还生产Korona相机,1896年还打广告卖快门,并还有自有专利的Turner-Reich Anastigmat镜头(专利号U.S. Pat. 539,370)在产。(Turner-Reich镜头好像是个三焦头,前后组可以分别成像,我见过一只)。1898年Turner成为公司总裁和主管,Zellweger成为副总裁,Reich为秘书和财务主管。1902年8月公司收购了新泽西州Cresskill 的Manhattan Optical Company(曼哈顿光学公司),并更名为Gundlach-Manhattan Optical Company,公司此时位于South Clinton大道761号,那里曾是其他很多公司的所在地,比如1905年在那里的Rochester Panoramic Camera Company(罗彻斯特全景相机公司),1903-1910年位于此的Seneca Camera Company,以及1912-1916年间在此的Ilex Optical Company。

    1926年前后公司更名为“Gundlach Manufacturing Company”,1928年John E. Seebold接手公司,副总裁Walter H. Ashby,名字改为“Seebold Invisible Camera Company”(这Invisible是什么意思,隐形相机你妹啊!)。次年Seebold离开公司,Ashby继任总裁。在大萧条中公司经营惨淡(原文只写depression,我估计可能是The Great Depression),最后于1935年10月迁移到Fairport,原来他们在Clinton大道的办公楼成了Kane家具商店。到了1954年初,他们的剩余资产被芝加哥Burke and James公司的 Albert Drucker收购,并重组为Dynamic Optics Inc.,David Goldstein任总裁,1972年公司停业。而1946年Mr. Turner(Gundlach Optical Company在Gundlach离开之后的那位主管H.H Turner)的儿子Donald(唐老鸭?)成立了Turner皮腔公司现在(1974年的“现在”)还在North Water街165号营业,每天为宝丽来生产数千个相机皮腔(40年过去了,这公司肯定不为宝丽来制作皮腔了吧…但是,今天我查了,这公司还活着哟~公司网站有一句“For over 35 years”,也就是说自从不给宝丽来做皮腔之后,就对外到处揽活计了么,不然过去35年来怎么说得通)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18 16:05:16

    Wollensak Wollensak公司

    第二个从博士伦分出来的公司是Wollensak。Andrew Wollensak曾经于1882年进入博士伦担任机械师,次年升任工头。1890年帮助博士伦设计了Volute 快门(1. 原文为“Iris Diaphragm shutter”,即光圈和叶片都在快门上,而不是光圈单独在镜头上 2. 沿用至现代的一片叠一片的多片式光圈叶片通称为Iris Diaphragm),可能还帮助博士伦设计过其他快门。1899年他和兄弟John Wollensak(不知道是哥哥还是弟弟,这个考证起来没啥意义)决定自己开一家新的公司,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快门生产线,价钱也要公道。兄弟二人打算从Union Brewing Company (联合酿酒公司,位于North Clinton大道。现存)的前总裁Stephen Rauber那里获得资金帮助,之后就这么在Central大道280号建立了“Rauber and Wollensak”公司,Rauber先生1901年去世之后,公司就改名为Wollensak Optical Company。次年公司也开始生产镜头。1909年Andrew Wollensak设计出著名的Optimo快门,一直畅销到1930年。公司于1905年收购了罗彻斯特镜头公司(Rochester Lens Company),因此也获得了Royal镜头(消色差镜头/Anastigmat,这个镜头1912年左右改名为Vitax,是改型Petzval结构,能调整柔焦程度)的生产专利。

    老Andrew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担任总裁,于1936年1月去世之时,他兄弟John早就死了三年了。John有五个孩子,其中小Andrew (Andrew A. Wollensak). 和Frank J.二人继续经营了事业很多年,我认识他们二人(原作者认识此二人,不是我!)。1913年公司搬到North Clinton大道1415号(近Norton街)(此处原文有误,不过我查了地图,此翻译应该符合实际),1928年搬迁到Hudson大道872号。1938年期待中的大厂房,不远处的Hudson大道850号的服装厂搬了出去,因此Wollensak公司就迁入了。不幸的是,在过去15年中(1974年的“过去”),公司老总几次换人,经营惨淡,在先后被Revere 和3M收购后,公司终于在1972年关闭(20世纪50年代被Revere收购,随后Revere在1960年被3M收购。公司最后地址的大楼现被Surplus Shed公司所拥有)。

    Wollensak是罗彻斯特最好的公司之一(从柯达前总裁嘴里说出的这番话不是一般的有分量),在高峰时期他们曾拥有1200位雇员。他们的镜头、快门,以及其他产品(主要指磁带录音设备,译者)被认为是极好的。二战时期他们也为军方生产了一系列产品。真的很遗憾这家没能坚持到今天。(2013年4月15日我在ebay上发现了wollensak二战时期军方合作的系列文件拍卖,一口价4000美元,是上文的Surplus公司在卖。)

    (另外关于Wollensak公司倒台的情况,我看了国外论坛上的讨论。大概是这样的,20世纪70年代适逢日本引领的小型自动化相机风靡全球,而可怜的Wollensak公司还在大画幅的世界里挣扎,他们制造的品质优秀的摄影器材脱离了市场需要,也正好碰上20世纪70年代的又一次金融危机。此时柯达和博士伦已经从大画幅里抽身,格拉菲也打算用中画幅机器转型…一个悲剧但是很普通的故事。只能这样描述了。)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3 17:09:41

    Ilex

    另一个同博士伦有关系的企业是Ilex,1910年两个博士伦的快门设计者Rudolph Klein 与Theodor Brueck(著名的Volute快门设计者)联合设计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在快门设计史上颇具份量的慢门机构(专利号U.S. Pat. 1,092,110,1914年),包括一个旋转的齿轮和滚盘(我去专利局看了设计图,实在不明白原作者到底指哪一部分。反正从专利图上看,快门开闭时间依靠一系列齿轮延时,控制开启时间)。这一机构使得慢门机终于不再像气制动机构那样受到温度与气候环境的影响。

    Klein与Brueck决定离开博士伦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成立了“XL Manufacturing Company”,来生产新型快门。二人受到珠宝批发商Morris Rosenbloom的资助,在珠宝商提供的土地上开设了工厂,位于Main Street East 156号。然而不久他们就发现C. P. Goerz已经在生产一种“X excel L”快门(这尼玛什么怪名字…)为了避免混淆,二人把xl变为ILEX,因此在1911年公司就改为“Ilex Manufacturing Company”。此后不久德国穆尼黑的Friedrich Deckel就寻求他们设计的慢门机的专利许可,用于著名的Compur快门,并为此支付授权费用,这给Ilex公司带来了一大笔收入。

    现在(1974年)称为Ilex Optical Company的公司曾在1912-1916年间于South Clinton大道761号的Gundlach大楼办公(上文的Gundlach公司);1917年搬到了Portland大道724号,最终1930年搬迁至同一条街的690号,直到今天(1974年)。1921年他们尝试在St. Paul街814号将镜头工厂独立出去,称为“Acme Optical Company”,但这家公司只存在了几年。

    Ilex公司的主要成就是在二战期间发明了内置于快门的闪光同步触发装置 ,由Alfred Schwartz设计,而这个构想理所当然的被那个时候的所有快门生产商采纳了。

    过去那些年间,Ilex公司的经营几起几落,第一任总裁Morris Rosenbloom于1935年去世,他的儿子Rufus继任总裁,E. C. Roland任副总裁。Roland死于1942年,二战之后公司的资产缩水了不少。终于在1963年,他们的剩余产业被两位Elgeet公司的年轻雇员接收,即Eugene Miller与Manuel Kiner。到今日(1974年)公司经营得不错,员工超过200,还扩建了工厂以满足销售需要。 (公司改名为Ilex Optical Company据说是1911年的事情,另外有人认为Ilex的镜头可能——至少部分是其他公司OEM的。这个OEM厂家是谁不可考。)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3 17:10:17

    Elgeet

    谈到Ilex让我想起了了Elgeet,三个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开创的Elgeet Optical Company。他们是——Mortimer A. London,彼时在柯达做镜头质检员;David L. Goldstein;以及在Ilex工作的Peter Terbuska,所以他们公司最初的名字就是LGT。1946年他们租用了一些设备来进行镜头研磨,就这样在Atlantic大道的一间小阁楼里开设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研磨、组装和销售镜头。

    到1952年公司的实力已经可以让他们买下位于Smith街838号的原属于一家制衣公司的厂房。那时Goldstein是公司总裁,Terbuska是秘书,London是财务。公司事业一帆风顺,雇用了接近300人,生产大量的小型摄影机镜头和其他设备(其它设备比如显微镜,Olympus-Elgeet,投影机镜头等)。

    London于1960年离开公司,1962年公司买下了古老的光学企业,慕尼黑的Steinheil公司,不过很快又出售了,我(原作者)据信是出售给了Lear Siegler。1964年的股东会议开的很艰难,随后公司重组,Alfred Watson担任总裁。两年之后公司的资产被MATI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c.)收购,同时MATI也聘用了Turner Bellows。MATI公司只经营到了1969年。Elgeet公司创始人之一的Goldstein——他买下了Gundlach Manufacturing Company位于Fairport的产业,重组并命名为“Dynamic Optics Incorporated”,但也只经营到了1972年。(上文中提到的Gundlach 本人离开后的Gundlach Optical Company,被芝加哥Burke and James公司的 Albert Drucker收购重组为Dynamic Optics Inc.,David Goldstein任总裁,就是这同一件事情)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5 17:05:08

    The 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

    关于博士伦和他的那些旁系们我们已经谈得够多了。现在我们来谈谈William H. Walker创立的相机产业。Walker1880年来到罗彻斯特,在Exchange街79号建立了“Wm. H. Walker and Company”(不要和另外一个Walker, Palmyra市 的James T. Walker混淆,J. T. Walker在1890年开始生产Takiv相机)。1882年Walker同W. H. Reid 和 J. Inglis一起生产照相干版,之后此项业务由Inglis继续经营了好几年。1883年Walker放弃了制作相机,W. F. Carlton在收购其产业之后成立了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而1884年Walker入职Eastman公司(此时还没有Kodak),制造Eastman-Walker 胶卷仓(可能是指Eastman最初推出的世界第一种预装胶卷相机的片仓),次年成为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在原来基础上多了一个”Film” )的书记,不久之后就派遣到英格兰作为公司的全权代表。 (我回头查阅了我当时翻译的《Photographs of the Past》,里面提到有人称为“flexible film 1”的一种胶卷,在纸基上涂布含银盐的明胶,Kodak官方历史网站没有给出名称,根据www.eastman.org提供的说法,这一胶卷是1882年由William Walker等主导开发的——也就是这里的Walker。所以可能Walker是带着技术入职Eastman的——这一句仅供参考。)

    W. F. Carlton收购之后的新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位于Aqueduct街9号(后搬迁至11号),位于罗彻斯特的“四片地”(Four Corners为老罗彻斯特的市中心,指State和Main街交叉口附近的四个block/街区)。最初继续生产Walker设计的相机,后来很快就增加了自己的型号,即他们最成功的Premo相机(这个相机可能是最早使用连发片夹的大画幅相机,不过同格拉菲的连发片夹不同,此片夹原理上接近于宝丽来斯拉片夹的输片方式。有6x9,612以及三寸片和4x5底片,4x5底片12张一包售价0.9美元,机器售价5美元…合现在200美元)。Premo于1893年面市,持续生产了接近30年。1890年公司搬了最后一次家,到了South街45号,这建筑现在还在(1974年还在)

    1891年,W. F Carlton的兄弟 H. B. Carlton,决定在Aqueduct街13号的老建筑里开一家公司和兄弟竞争,他给公司起名为“Rochester Camera Manufacturing Company”,生产Poco相机。1895年该公司更名为“Rochester Camera Company”,彼时位于Elizabeth街29号,最后1897年改名为“Rochester Camera and Supply Company”。

    1899年五个公司决定合并成“Rochester Optical and Camera Company”,他们是 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 Rochester Camera and Supply Company, Ray Camera Company, Monroe Camera Company, Western Camera Manufacturing Company of Chicago。 新公司位于South街45号的ROC大厦(应该就是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大厦吧)。虽然大家联合了,但还是保持了旧有的产品名,比如Poco, Premo, Ray,和Cyclone。新公司的管理者们是W. F. Carlton,H. B. Carlton(此二Carlton分别就是收购William Walker产业后成立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的W. Carlton,以及他兄弟H. Carlton),B. E. Chase和F. P. Allen。不过新组合起来的公司经营不善,每年亏损大约10万美元(当时算一笔大数目了),到了1903年公司被George Eastman以33万美元的价格买了下来,公司名称又变回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1907年改为Rochester Optical Division of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伊斯曼柯达公司罗彻斯特光学分部),1918年变成Rochester Optical Department(罗彻斯特光学部门)。原公司在South街45号于1912到1921年间成为柯达Premo的产品工厂,之后停用了这名字,大楼也被卖掉。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5 17:05:37

    The Ray Camera Company

    在之前讲到五家小公司组合为Rochester Optical and Camera Company的时候,其中提到了两家小公司——Ray Camera Company与 Monroe Camera Company。Ray company由Albert Mutschler和John A. Robertson二人联合开设。1893年时Mutschler是个造工具的,Robertson则是St. Paul大街上的Photo Materials Company中的一个工头。1894年二人决定在West Main街177号开设一家机工和模具制造厂,1895年在那里着手制造“Ray”相机。公司制造相机的生意显然不错,因为在1898年他们搬去了Commercial街204号,公司也改名为“Ray Camera Company”。随着1899年(上文提到的)五公司合并,Mutschler与Robertson做了(部门?)主管,但1903年Mutschler离开公司去做他的机工去了。Robertson则继续留在公司,并于1904年被选为负责生产的副总裁。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7 16:18:46

    The Monroe Camera Company

    The Monroe Camera Company的名字源于Monroe郡,1897年以2.5万美元股本创立,总裁是Fred A. Sherwood,副总裁Albert Beir,Charles V. Case作为文书和财务。彼时Sherwood是Mill街108号的一个皮货交易商,Beir在一年前才成为North Water 街21号的一个相机制造商,Case则是个会计(他的儿子Charles Z. Case后来成为Eastman的雇员,并负责20世纪30年代 Bantam胶片的开发)。Monroe Camera Company位于Stone街48号的一幢建筑里,不过在合并入上文提到的Rochester Optical and Camera公司之前,也仅仅存在了三年。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4-27 16:20:17

    Eastman Kodak Company 伊斯曼柯达公司

    第三大部分是关于George Eastman和柯达公司,关于这个的历史资料很多,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不过不影响我这里再归纳一下。1878年George Eastman芳龄24(芳龄你妹),作为助理会计,供职于Main 街与Fitzhugh街交叉口的 Rochester Savings Bank(罗彻斯特储蓄银行)。他们孤儿寡母一家住在Jones大道49号。1887年在朋友(是谁原文没说)的力荐下开始玩摄影,买了个湿板相机,并师从于Main街的George H. Monroe(据说当时他同事说你要去Santo Domingo呀?那就买个相机拍一路吧。这一大套装备让Eastman先生很不爽,太重了…)。然而彼时(轻量便携的)明胶干版才开始在英格兰出现, Eastman他想玩干版摄影就得自己做。1879年他去了趟伦敦,搞了些配方回来,并用自己的发明注册了底板涂布机的专利。他自己做的摄影底板质量很好,因此1880年他租下了State街101号3楼的一间阁楼,开始制售干板。当时他的主要承销商是纽约的E. and H. T. Anthony(这里原文似有缺字),它/他同意承销Eastman的所有干版。此时Eastman继续着他在银行的工作,白天在银行,晚上回家搞干版。顺带一提,Eastman的摄影引路人George H. Monroe,在1880年的(招生?)广告上,宣称自己的作品都使用干版。1882年Monroe也开始自制干版来出售,彼时位于State街282号,并一直经营到1888年他离开罗彻斯特去了Jamestown。他公司所在的地方后来被Frank Brownell占据,直到1892年(这个Frank Brownell 是罗彻斯特一个细木工,也就是给柯达公司的第一款“柯达”相机做木制机身的人)。

    说回到George Eastman,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意需要更多的钱,因此在1881年元旦,他同Henry A. Strong,一位马鞭制造商同时也是自己家庭的朋友,建立了伙伴关系,这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伊斯曼干版公司),Strong任总裁,Eastman主管财务。他们很快有了六个雇员,热火朝天的生产摄影干版。最终Eastman最终决定离开银行全心投入摄影产业。工坊在1883年搬迁到现在的所在地,State街的343号。1914年在那里建起了高楼(原文为toll building,可能是笔误),1930年又加盖了3层。

    1884年Eastman开始制造浸油纸基软性底片,配合Eastman-Walker 片芯(类似于120相机比如Mamiya 645或者哈苏的片芯,但不是来让摄影师自己更换的),公司也顺理成章的改为” 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注册资本20万美元(此Walker就是上文的William Walker),股东14名。次年纸基长条底片问世。纸张经过处理后,浸入(浸入什么没说)并临时转移到玻璃板上,之后一张清洁的明胶(膜)浸润后同纸基挤压在一起,干燥后从玻璃板上取下用于印相(这一段原文显然有点问题,同我所知道的资料相比有些差错。虽然作者是柯达总裁,但不表示当时他没说错话。具体来说还是请参考我翻译的《Photograph of the Past》。另外,这胶卷就是用于下文的Kodak相机)。终于,1889年硝酸赛璐珞片基面试,由Eastman和公司的化学家Henry H. Reichenbach注册专利,这一新发明把其他较早的胶卷彻底赶出了市场,爱迪生也用这底片来进行电影试验。我这里没有时间对当年精彩的对透明片基发明人之争的Goodwin vs. Eastman专利诉讼案做更多描述,欲知详情可以在Taft的《Photography and the American Scene》一书中找到。这一诉讼案在法庭和专利局之间来回进行了27年,最终作出了有利于Goodwin公司的判决。1889年新的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一百万美元,名字是简单的“The Eastman Company”。 (关于这个诉讼案件,终裁于1914年3月10日,第二巡回上诉法庭。判决详见:https://bulk.resource.org/courts.gov/c/F1/0213/001/00000246.txt

    在这一群人的兴趣之下,第一台“柯达”相机于1888年6月面世。木制机身就是(上文提到的)罗彻斯特细木工Frank Brownell,金属部分由Yawman和Erbe完成,镜头可能是博士伦制作的。因为相机销售的成功,公司名称顺理成章的在1892年再一次改变,称为“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of New York”(原文of New York在引号之外),注册资本5百万美元。1901年最后一次资产重组,公司改名为“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of New Jersey”,注册资本2千5百万美元(在当时已经极其可观)。Eastman在细木工Frank Brownell的指导下于1892年建立了相机生产线,位于State街333号。1968年搬迁至Elmgrove路。

    Eastman比对手成功,主要归因于其轰炸式的广告策略,以及极好的全球性销售网络,当然还得算上他极佳的用人眼光,以及预期大众的消费需求(很遗憾数码时代你死了~)

    Eastman收购了一些其他的照相器材公司,比如1898年(及前后几年陆续)并购波士顿的Blair Camera Company,马塞诸塞州Northborough镇(原文为Northboro,是同一个地方) 的American Camera Manufacturing Company,和罗彻斯特本地的Photo Materials Company。他把这几个连同其他的稍小些的公司都搬到了St. Paul街的PMC大厦(也就是Photo Materials Company的大厦),靠近Driving Park大桥。1911年大楼改名为“Hawk-Eye Works”,因为Blair相机在此生产(商标就是个Hawk-Eye,鹰眼标志)。1913年柯达镜头部门从相机工厂搬来此地,加之其它几个部门,占满了整个大厦。这幢建筑目前(1974年)还在使用中,位于1447号,在二战期间它的规模扩张了好多。 (Blair Camera Company:1878 Thomas Henry Blair创立,最初设计湿版相机交给他人OEM,针锋相对的和柯达竞争,1899年原出资人Goff家族掌控公司并出售给Eastman,以弥补损失。搬迁后后独立品牌继续生产至1907。1908年起,作为Blair Camera Division of Eastman Kodak Company对外销售Blair相机。此人在推进业余摄影中的卓绝贡献以及同柯达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此公司的历史地位能同彼时罗彻斯特的其他光学企业相比肩。) (American Camera Manufacturing Company:American Camera Mfg Co,Thomas Henry Blair1893年在与柯达的竞争中败诉了重要的专利官司,被股东排挤出管理层,回英国反省(开了别的公司)后,1895年开设了American Camera Manufacturing Company。但此时他还是原来的Blair公司有联系,自售以及代售相机。1897年初年柯达彼时已经成为此公司第一大股东,1898年达成协议出售。1899年搬迁后继续以原公司名称对外销售,约1904年停止使用) (Photo Materials Company:主要生产Trokonet相机,更多资料参见下文。)

    1903年Eastman收购了Rochester Optical and Camera Company,重新命名为“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继续生产以Premo命名的相机直至1922年。正如我们所知的,1905年Eastman收购了Folmer and Schwing公司。Eastman在1932年逝世,享年78岁。在1929年我们(这里指作者等人)有幸被邀请去参加一场Eastman先生主办(冠名)的周日下午音乐会,这大概是拜我们同大学(大概是罗彻斯特理工)新落成的应用光学学院的关系所赐。在音乐会的最后Eastman本人出现了一会。不久之后我还见过他一次,那时他正对大学进行访问,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Folmer and Schwing:Folmer & Schwing Manufacturing Co. Graflex公司前身。演进到Graflex之后的历史请参考下文Graflex部分,在此之前的简史——1887年由William Fredrick Folmer 和William E. Schwing创立,位于纽约,生产煤气灯固定装置和Sterling自行车。1890年股份化,称为Folmer & Schwing Manufacturing Co. of New York,1896年起为了响应“在自行车上安装相机”的风潮——真蛋疼的风潮,公司开始生产相机cycle graphic 和 graphic camera。1898年起以Graflex之名生产相机,同年生产了“号称”世界最大的相机,详见本人《世界最大的相机们》,1905年由于市场不景气,被George Eastman收购,搬迁至罗彻斯特,改名为Folmer & Schwing Co., Rochester。1907年名义上解体,成为公司一个分部。1926Eastman Kodak受命于法庭出售此公司,由于缺乏买家,原资产重组为Folmer Graflex Corporation,1945年改名为Graflex公司)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2 16:54:50

    The Photo Materials Company

    在众多被Eastman收购的公司中,我打算谈其中三家,即Photo Materials Company (PMC,上文的有个PMC大厦),Folmer and Schwing(我上一段的附注比原作者详细点…),以及Century Camera Company。Photo Materials Company由Henry M. Reichenbach、Gustave D. Milburn以及S. Carl Passavant在1892年创立。Reichenbach是位在Eastman工作了好几年的化学家,主要从事赛璐珞底片的显影研究;Milburn是造相机的,Passavant也是化学家。

    Milburn在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搬出Aqueduct街11号之后在那里开了他的相机厂,而1891年他的对手Rochester Camera Company也搬到了同一幢楼里。1892年Milburn终止了他的生意,帮助PMC的建立,并在公司作了几年的销售(卖相机)。然而1894年PMC终止制造Trokon 和Trokonet相机(Trokonet是类似Kodak早期那种箱式相机,无皮腔,Trokon样式不明),Milburn于是离开了公司,在Platt街的末段开了自己的第二家相机厂,在那里设立了Korona相机生产线,1895年把自己公司改为Milburn Korona Company.。公司于1896年被Gundlach收购(Korona相机则继续生产),Milburn之后销声匿迹(有文章指出因为Milburn和Reichenbach都离开了公司,所以公司停业了)。

    (说回)PMC公司生产一系列感光材料,比如PMC溴化银相纸,以及“Azo”相纸。这两个系列在PMC被Eastman在1898年收购之后保留了下来,1902年彻底并入Eastman公司(关于那个时代相纸的性能好坏,如果有需要,可以参考《Prefect Print Control》一书的附录,1936,Laurence Dutton)。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2 16:55:24

    Reichanbach, Morey and Will

    虽然(PMC的三位创始人之一的)Reichenbach是个化学家,但显然他对相机也颇感兴趣,为此1896年他离开了PMC,同Rochester Cut Sole company的John E. Morey,以及生产炉灶的Albert Will,成立了公司(下文提到的Reichenbach,Morey and Will 公司)生产Alta相机(据信也有Alta automatic型号),位于University大道323号。Reichenbach任总裁,Morey是财务,Will作秘书。我得解释下那个时候的University大道就是现在Atlantic大道的走向。University大道1897年之前东端是死路,被Culver公园挡住了。1897年Culver公园打通,University大道连通入Culver路,这一整段(连同Culve大道)就都叫做University大道,直到今天。老路则更名为Atlantic大道,不过门牌号码没变,所以 University大道323号就成为了Atlantic大道323号。两年之后的1899年,城市大规模的重新颁布门牌号码,Atlantic大道也从(与University大道交界处)重新排号,于是Reichenbach Morey and Will大厦就变成了Atlantic大街59号。此大街61和65号也在此大楼,实际上这三个门牌号确实互相混用过。 (University大道原本是西北-正东走向,在打通之后Culve大街并入University之后,University继承了Culve的走向,于是就变成西北-东南走向了。原本折向正东的一段,就另外命名为Atlantic大道——从地图上推断是如此,仅供参考)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2 16:57:29

    这个文章中夹杂了大量英文让阅读缺乏节奏感。问题是翻译人名的话就给英文关键字检索带来了不便。 如果能抽空整理的话,会统一把名字也翻译了,最后来个附录。这样大概看着会舒服点。 如果…能抽得出空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3 13:03:46

    Vogt Optical Company

    1891年,一个名叫Louis J. Vogt的人,在State街道151开着一家制作模具的Vogt and Klippert作坊,也兼营各种机器设备,离开公司加入博士伦成为了一名光学技师。之后转投Reichenbach, Morey and Will公司当了工头。显然公司内部存在着不合,否则1899年Vogt和Morey也不会决定离开另起炉灶,新公司称为Vogt Optical Company,位于North Water街146号(很熟悉的街道名吧?),次年Reichenbach, Morey and Wil公司拆伙,Vogt Company随即搬进去那块地方(上文提到的Atlantic重新编排门牌号后的59/61/65号,这三个号是同一处),彼时那里还有Rochester Lens Company 和 Century Camera Company。Vogt公司也只经营到1901年,不过Rochester Lens Company活到了1905年然后被Wollensak公司收购,而Century Camera Company在(被Eastman控股后)1903年搬迁到了Caledonia大道12号(现Clarissa街154号)。那幢建筑显然在1909年Crown Optical Company搬进去之前有其他公司在那儿,Crown Optical直到1912年搬出。现在(1974年)那建筑还在,不过已经破败不堪了。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3 13:04:09

    Century

    1900年由三位创始人建立,它们是原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的员工:J. M. Walmsley,(任总裁), G. E. Mosher和G. J. MacLaughlin。公司最初位于Atlantic大道65号,同Vogt 公司及 Rochester Lens Company在一起。1903年股票被George Eastman收购,公司搬迁到了Caledonia大道12号(现Clarissa街154号)。1905年Century公司掌控了Rochester Panoramic Camera Company,制造Cirkut相机,这一相机由Johnston, Reavill和 Brehm1904年注册专利(此相机为整体摇头机搭配特殊底座,上发条,可拍摄超长幅全景照片。另外,已知上文的Folmer & Schwing公司生产过Cirkut配件,一种狭缝曝光式自动?过片装置,配合拍摄全景照片。可能这些公司都被Eastman吃掉之后互通有无的产物?——这一句仅供参考)。1907年Century Camera Company变成Eastman Kodak的分部,之后同Folmer Graflex合并(Folmer Graflex的出现,请参见上下文Folmer and Schwing公司的历史),但Century的名称继续沿用到1920年。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3 16:44:07

    Graflex 格拉菲

    1887年William F. Folmer和William E. Schwing联手在纽约建立了一家自行车厂(Sterling牌自行车,大概。这格拉菲的前身历史可参考上文我的附注,更详细一些),1890年成为“Folmer and Schwing Manufacturing Company”,因为彼时相机与自行车的关联(上文提到的架着相机的自行车风潮…),公司也顺势开始生产相机。最早的可能是Scovill和Adams二人制造。1896年的产品目录背页上就有了“4 x 5 Cycle Graphic camera”(4x5自行车相机),售价25美元。装有Victor快门和Rapid Rectilinear镜头。当然公司也有普通(不用装在自行车前把上)的Graphic相机,最大画幅6.5x8.5英寸(所谓full plate),售价50美元。

    Folmer是个发明家,1898年他制造出了第一台Graflex相机(格拉菲相机的鼻祖),有可调帘幕宽度的焦平面快门,不过问题多多。因此1904年他改成了具有多个预设宽度缝的帘幕快门,需要某个速度就选择某一帘幕定宽。这使得快门可靠性大为提高,延续生产了60多年。 (早期焦平面快门如果单独拿出来就能写好长一篇文章…这里简单说两句。焦平面快门的原理自设计之初到现在的数码时代,没有变化。现代帘幕快门是调整前后帘的动作时间差,而早期的帘幕快门“可能”同现代快门一样,双帘幕动作时间变化;也可能是单帘幕但是缝宽可变(实际上也是双帘但是依附在一起),还有可能是一张很长的帘幕上开了若干个宽度不等的孔,需要哪个速度就选择对应宽度的孔缝。早期的T-P快门即Thornton-Pickard生产的,现在还能看到,就是帘幕快门的代表,但是这是镜后帘幕快门。此外,日本也曾经生产过大量这样的快门,甚至生产暗房设备的日本LPL公司都有类似T-P快门的产品)

    1905年4月Folder and Schwing Manufacturing Company被George Eastman收购,并搬迁至罗彻斯特,位于Caledonia大道12-14号。这里曾经是Rochester Camera Company(1898年迁入),以及Century Camera Company(1903年迁入)的所在地(此两家公司迁出时间请参考上文 ),1907年Folder and Schwing公司成为柯达公司的分部,1917年成为Folmer-Century分部(Century公司也并入了进来)。而Folmer则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直到1926年。

    1926年,因为一个法律判决要求柯达必须出售Folmer-Century分部,不过缺乏买家(详见上文),因此最终不得不组织Folmer Graflex Corporation来接受原分部的资产,Nelson Whitaker于1928年成为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儿子Gaylord C. Whitaker 1949年接替父亲。公司名字改回简单的Graflex Inc.则是1945年的事情。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公司举步维艰,从公司领薪水的人员不到100名,不过之后渐渐好转,到1957年有760名雇员。公司最知名的产品长期以来就是“Speed Graphic相机,坚固可靠,成为了不少新闻摄影师的武器。事实上这相机几乎成了公司的标志,那些年里公司生产了无数型号。1956年8月公司成为了General Precis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分部,1957年7月公司搬迁到纽约Monroe大道3750号,靠近纽约州的Pittsford镇。(怎么又搬出罗彻斯特了呢?),公司也成为Singer Corporation的Graflex分部,现在大家知道的Singer Education Systems(Singer教育系统),就是该公司出品的视听设备。 (格拉菲几乎就是新闻摄影师的标志,所以再说两句。1951年公司买下了制造Ciro 35和Ciro双反相机的生产设备和专利,生产此类相机。1973年公司解散)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7 17:10:26

    补充,据说日本Toyo收购了Graflex的技术,生产自己的相机——此待考,国内论坛的只言片语而已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8 11:39:35

    Sunart and Seneca Sunart公司与Seneca公司

    除去之前我们所谈到的三大块内容之外,罗彻斯特彼时还有其他不少公司,有些规模并不算小但同(柯达或者博士伦等)大公司之间并无任何渊源。这其中的翘楚就是 Sunart Photo Company,之后成为Seneca公司的一部分。

    Sunart Photo Company成立于1893年,位于Aqueduct街1号,并在那里经营到1899年(此处很有意思,原作者说地址在这条路1号,但是1897年广告上写12号,1898年写21号)。公司主要生产新型的带片仓的相机(外观有点类似箱式相机,但依据底片尺寸,可几张到十几张玻璃底板),但销售算不得太好(此公司可能还生产VICI系列大画幅木制相机,粗看并无什么特色),到1899年公司资产被建立了Seneca Camera Company的一群年轻人收购(位于Mill街248号)。1900年时组成股份公司,股本2万5千美元。第一任管理层如下:总裁Frank T. Day,曾任柯达相机工厂的主管,William C. Whitlock任副总裁,财务和书记Lorin E. Mason,State街348号的一位五金商人。新公司很快成为当地最成功的相机制造商之一。

    1900年Seneca公司搬迁到Court街160号,1903年搬入South Clinton大街761号的Gundlach大楼,1910年又搬迁到State街299号的Woodworth大楼,1917年则搬到Central大道的好几幢楼里(关于公司的搬迁,为什么搬来搬去原文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当时罗彻斯特的格局同现在不同,一条街虽然长,但可能只有几幢沿街的长长的厂房大楼,单位密度并不高——至少当年的海报上都是这么画的)。1924年公司出售给Conley,之后(Conley)成为Sears Roebuck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Seneca之名自1926年起就从罗彻斯特消失了。在1901年晚期或者1902年早期,当马萨诸塞州Springfield的Bullard Camera Company公司创始人Edgar R. Bullard 回他西弗吉尼亚Wheeling的老家(不是结婚)时,Seneca兼并了这家公司 (关于这个Seneca公司我要吐槽的一点是…他们公司的宣传海报封面一律是印第安人。我虽然不歧视印第安,但是这和你公司的东西有毛关系啊?)

    说说我自己,我父亲在伦敦时用一台Bullard的4x5箱式相机用了很久,相机装有Kolios快门(这个快门非常漂亮,装饰性很强——译者)和福伦达Collinear镜头,这些一定是后来另外配的,因为这个独特的Kolios快门是在约1906年前后才生产的(远晚于相机的制造时间)。我自己拥有的则是Seneca 4x5皮腔机,带Wollensak Uno快门(远逊色于Kolios快门的简易快门),是大概1912年的时候用一堆”Force”麦片的印花票换来的(box tops,在各种家用商品包装盒上的印花,剪下搜集可以兑换、折扣一定金额,大概就是这样。) 我经常用它拍照,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把快门给拆了,然后一个弹簧蹦了出来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快门就废了,相机也没法用了。我现在还保留着一些用那个相机拍摄的玻璃底片。

    [Conley:Conley Camera Company,1898年Kerry E. Conley 和Frederick V. Conley注册了自己相机的专利,次年成立Conley Camera Company。公司最初位于明尼苏达。1903, Sears Roebuck and Company,即上文的Sears Roebuck授权Conley生产其相机。1904年公司搬迁至罗彻斯特W College 街14 号,彼时罗彻斯特是光学界的“硅谷”,这有助于公司的宣传策略——明尼苏达只有鹿和熊而已,大概? 1924年公司逐渐歇业,但Sears Roebuck依然使用Conley之名]

    [Sears Roebuck:即Sears, Roebuck and Co/西尔斯百货。19世纪Richard Warren Sears和 Alvah Roebuck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最大的连锁业零售商。1908年时,西尔斯宣称其名下的所有相机称为Conley相机而不用之前的Seroco品牌。不过彼时西尔斯百货的相机其实主要由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生产。]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8 16:34:46

    The Crown Optical Company

    公司由A. H. Hatmaker在1906年创立,Hatmaker本人任总裁,A. E. May担任秘书和财务,公司主营镜头。最初公司位于S. Clinton 大道484号,1909搬去Atlantic大道65号(Reichanbach, Morey and Will公司的隔壁哦),1912年搬迁至State街299号,最终于1917年搬到同一条街的203号。公司于1919年一战末期从市场上消失。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8 16:35:11

    Projection Optics

    罗彻斯特少数几家独立经营的公司之一就是Projection Optics Company,1918年William H. Repp成立,位于State街203号(上文Crown公司也在那里呆过)。1930年搬迁至现址,Lyell大道330号。主营各种电影放映机投影镜头。1960年公司被纽约的Beseler公司收购。不过时至公司在大体上已然保持着独立,迄今已有56年(截至1974年)。(公司现在情况不明)

    [Beseler:Charles Beseler Company ,创始人Charles Beseler,曾在德国出售魔法幻灯和立体观片设备,1909年逝世。公司则以其名字继续存在,还曾引进过Topcon相机生产线在美国生产相机,1987年合并时引入了其他业务。现址宾夕法尼亚,现存影像部以及打包业务。公司对推动银盐摄影具有历史性贡献,也是现存的制售暗房设备的少数几家公司之一]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8 16:35:52

    Gassner and Marx

    恐怕罗彻斯特最不为人所知的相机公司就是Gassner and Marx,创始人Benjamin Marx任总裁,James Rothschild任副总裁,Henry Gassner任书记和财务。公司1898年位于St. Paul街36号Cox大厦,同年改股份制。公司生产“Day Plate Camera”,箱式相机兼容特殊片盒,片盒内的3.25x4.25英寸玻利地板,黏附在黑色纸条上,而纸条像手风琴那样折叠在一起,因此可以在日光下装片。具体原理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1898年10月8日号上有描述。1899年公司和管理人员搬离了罗彻斯特。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8 16:36:24

    其实我基本已经翻译完了。 最后的存货到时候再发吧…

  • Mr. P

    Mr. P (独唱团) 2013-05-08 19:51:20

    mark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9 10:02:49

    Movette

    Movette公司是一家特殊的电影正-负片系统供应商,使用17.5mm胶片,影像两侧各有齿孔,因此影像尺寸为11x14mm。使用特制的柯达底片盒,内置50英尺底片,可供拍摄2分钟。手摇上发条摄影机零售价格30美元,投影机价格55美元。一包(大概就是上文提到的50尺柯达胶片)售价1.5美元,转印为正片另需1.5美元。系统的发明人是芝加哥的Frank L. Hough。

    Movette Camera Company公司1916年建立于罗彻斯特,最初位于University大道1155号,1917年股份改革为Movette Inc,注册资本125万美元,随后工厂搬迁至West大道545号,1920年又搬到State街295号,这幢建筑之后被Photostat Corporation占据。董事会主席为Homer Strong,W. F. Strang任秘书,总裁Howard Strong同时也是罗彻斯特商会秘书长。1921年总裁Howard Strong移居纽约市,Homer Strong接任。1922年公司搬迁到North Water街101号,到了1927年公司消失于市场。

    不管怎样,Movette公司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可能是由于没什么人喜欢(用负片拍摄完之后)再转印成一条正片。随着柯达1923年成功的多的反转直拍16mm胶片问世,其他电影胶片很快被排挤出了市场(可能也正是Movette消失的原因)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9 10:03:35

    另外,我想说Agfa不也卖这种东西么,怎么没事…啊,agfa还有别的产业嘛~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9 10:04:26

    Photostat and Rectigraph Rectigraph公司与Photostat公司

    早期的文档翻拍相机是使用光敏纸的大型相机,镜头之前装有一个棱镜用来反转影像(否则是倒的)。虽然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种东西,不过我还是要提一下

    Rectigraph company是1909年成立的,在几次搬迁后,1921年落到了Hollenbeck街282号。1937年成为Rectigraph Division of Haloid(Haloid公司的分部),1958年成为Haloid-Xerox,1961年并入Xerox Corporation /施乐集团。显然随着静电复印技术的成功,这种老式的湿式摄影翻拍技术很快被淘汰了。

    1911年Photostat Corporation在Rhode岛注册股份公司,1921公司在State街299号设立了办公室和工厂。1956年搬出罗彻斯特镇,搬到Henrietta 的Jefferson路1001号。1963年被Itek公司兼并,成为现今的Itek Business Products。毋庸置疑Photostat公司生产的这类老旧机器已经永远不再有了。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9 10:05:38

    Present day optics companies in Rochester 罗彻斯特现在的光学企业

    除去柯达、博士伦、Ilex以及Projection Optics,罗彻斯特还有位于Fairport的Tropel公司,制造极好的镜头(现属于加州的Coherent Optics);位于曾经Hudson大道上Wollensak大楼的Anson Instrument Company 和Anstron Optical Company,制造各种棱镜的Planar Optics;Stefan Sydor Optics;Webster的Dorn Optics;位于Mount Read Boulevard的Fresnel Optics制造各种精密的菲涅耳透镜模具;JML Optical Industries(曾经的Precision Optics)…以及其他几家小公司。美国的光学制造业中心现在已经不在罗彻斯特,而是分布于波士顿与洛杉矶之间。

    [Tropel: Corning Tropel company康宁公司,主营工业级光线影像设备,现存]

    [JML:JML Optical Industries, Inc.现在主要提供光学设计、改良及测试,并非镜头制造商,网站不错。现存。] (其他公司资料不明,就不深究了)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09 10:06:44

    基本上到这里就结束了。 最后要补充点附加资料就算完事。

    今年上半年的义务工就干到此了。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10 08:39:10

    著者Rudolf Kingslake,写有大量关于镜头和光学设计的书籍,穷其毕生精力设计和教导镜头与光学的设计。生于伦敦,1929年移居美国帮助罗彻斯特大学建立光学院。1937年成为柯达镜头设计部的负责人,退休后返回罗彻斯特大学(任教)。

    相关荣誉和纪念从略(和国内没关系)。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10 08:42:27

    本文在最后由译者选摘了James Ollinger所著的《A Brief History of Revere & Wollensak Cameras》,针对Wollensak以及其后来并入的Revere再做了简要说明。


    A Brief History of Revere & Wollensak Cameras wollensak公司与Revere公司简史

    著者:James Ollinger 译者:valenr

    这就是关于那两个后来合并了的公司的(短)故事,所以我就先从资料比较多的说起。

    Andrew Wollensak离开博士伦之后同他兄弟John一起在1899年开始制作摄影快门,不过很快也开始制造镜头,并成立了Wollensak Optical。兄弟二人在光学企业众多的纽约州罗彻斯特经营他们的公司,直到二人分别于1936和1939年离世(可能Andrew是1936年死的) 柯达是自己制造镜头的,不过其他大多数相机生产商都是从独立镜头供应商那里买的,博士伦和Wollensak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两家。Wollensak的镜头曾闪耀于很多美国产相机之上。他们(上述两家公司)也生产单、双筒望远镜和其他光学设备。他们也很喜欢OEM相机,虽然我没法证实这一点。 Wollensak光学虽然一般来说和欧洲那些顶级光学厂如Zeiss, Schneider和Goerz相提并论,但也算得上是一流水准了。

    Revere公司,遗憾的说是我打算研究的公司中资料最少的一家,我对这公司了解不多,但有一件事情是我知道的,Samuel Briskin于1920年在芝加哥开始制造Excel牌散热器,1939年他的儿子之一经营起了电影摄影机的公司副业(原文为subsiary,估计是subsidiary的笔误)。最终Briskin放弃了原来散热器的生意全心投入Revere Camera公司,并成为了排名第二的电影摄影机公司(第一是Bell & Howell),也算得上是柯达的竞争对手之一

    Revere公司最后收购了Wollensak来垂直整合其镜头和快门资源,并打算将Revere之名延伸到相机产品上,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有Revere之名的基础型号,然后将升级改装的型号标以Wollensak之名(比如Revere 33和Wollensak 10除了镜头不同,其他都一样。你也能在电影摄影机上看到众多例子,原作者)。Revere公司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其电影摄影机(小型?),不过他们也打算在立体相机和音响设备上拓展市场(我也有一个老的Wollensak磁带录音机,原作者)

    遗憾的是,Revere没能发展得更好。立体相机的潮流不过是一阵风,公司对其他摄影摄影市场的开发也说不上用心,Bell & Howell将自己明确定位为初学者的电影摄影机,并开发了电子曝光。而其他音响设备公司如Webcor和Ampex则来势汹汹。到了1960年Samuel Briskin在被诊断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将公司卖给了3M。

    3M公司卖掉了Revere的商标不过保留了Wollensak品牌,在60年代生产音响设备,不过那段时期对美国的相机或者电子业制造商而言都不好过。Wollensak在罗彻斯特的工厂于1972年关闭,一个著名的品牌就此陨落。

    全篇完。

  • valenr

    valenr (喵男) 楼主 2013-05-10 08:43:27

    结语

    本文在翻译时尽可能与原作者的“态度”相一致。原作者作为柯达镜头设计部主管和光学专家,其对镜头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参考的(他的谦逊在于全文没有对自己的公司做出评价)。因此可以将其对某公司镜头的品评态度作为衡量此公司镜头水平的标准——这也是翻译本文的目的之一。

    本文在公司职位上翻译可能欠妥,涉及商业英语的部分在大体意思上保证正确,但细节上非本人所长,如并购,收购,股权置换,托管,接管等可能与原文意思有所偏离。

    网络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及译者。 未经本人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于纸质媒体。 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论是否盈利) 本文未获得原作者授权,仅以研究学习目的进行翻译。本人不承担第三方使用本文所带来的任何侵权责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6400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