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 Wonder

Falstaff

来自:Falstaff
2013-04-19 10:40:2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祯固STW

    祯固STW 组长 2013-05-07 11:32:16

    看了這片我才明白馬力克過去的片子爲什麽這麼偏愛"光"

    馬力克幾乎都是在變著法子拍“宗教電影”,或者說“禱告電影”,從他這種大詩意到小清新的旁白、囈語,人物的“心裡話”多數時候是表達情感、思索,而另一些像是對天,對神說的。(話說,究竟啥叫小清新,至今鬧不明白)

    他的片我還沒看全(細紅線和新世界都忘光了),不過從看的幾部可以驗證他這套脈絡,《天堂之日》里有“罪與罰”,《生命之樹》則是“生命”,《仙境》乾脆到了“光”!用《創世紀》來看,神說,要有光,才有世界,然後才輪到“生命”和“罪惡”(上帝造人和伊甸園分辨善惡的樹),“光”這次已經被他說過了,下一部怎麼辦,呵呵,直接拍《耶和華傳》吧…

    To the Wonder里的人,在現實里是無法to the wonder的,如何to the wonder?其實這是這個片子里人物的迷思。爲什麽宗教人物,得到神諭的時候,往往是看到一道光射下,天使顯靈之類,於是“得道”了,開始布道,神的出現,往往也是要有光。

    馬力克的片子里,總有女人和小孩在看似無憂無慮的玩耍,我想這大概就是人在伊甸園的狀態,耶穌不也說了嘛,小孩才會上天堂。片子里,女主角是學舞蹈的,她的身體是嚮往自由和“純”的愛,但現實其實讓她得不到的;小本這個模糊的角色,實際上并不模糊,他的職業不太清楚,但他時常要接觸工業化、對“美好”來說是“可怖”污染的世界,所以片子里的取景,在看似瑣碎的剪接里,真的是用意明確——包括神父的世界,他走在苦難的“眾生”里,躲在自己的家里,得不到神的啟示,我覺得神父不是失去信仰,而是得不到信仰啟示的那道“光”。(諷刺的這還是有場戲由黑人社工來引導的)

    簡言之,這部片里三種迷思,小本面對大地、神父面對信仰、女人面對靈魂,最後馬力克回到“靈魂”上,wonder在哪裡?在女人回憶,像天堂里的海邊,一道光……

    馬力克這類作者最容易得到類似沒故事亂剪接的抨擊,可誰說他沒故事?是不是詩意的、禱告的、就不是故事?是不是沒有連續性剪接(continuity editing),就是亂剪接?再說,誰說傳統的起承轉合,才是“故事”?我覺得這種問題本來早該在所謂“影迷”的討論里過時了、無效了,可由現在看來毫無改變。

    其實呢,我一直這樣看,馬力克拍的電影,是某種“理想的電影”,不是商業電影、類型電影、實驗電影、藝術電影,而是一種很難存在,卻硬是給拍了出來的電影。

    有空要看《惡土》…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7 13:08:06

    前段CC出了好版,不过WX的字幕很差,还不如网上的三区字幕。看完新《惡土》正想着To the Wonder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时720 P竟然出了,一查美国不是刚上映吗。。。福利啊~

    《恶土》好久之前看的,当时没感觉,给马利克了一个“徒有其表”的帽子,原因很简单:没故事,人物不清晰;说白了是用主流电影建构故事人物的框架在框马利克。这次联系他之前的《新世界》再看,发现都是有原型故事的,和电影非常大的不同,总的来说,真实情况黑暗血腥多了,所以我就很好奇他的角度和表达,他的电影基本上我觉得可以说是根据把原型写成一篇的简介,根据这个简介拍的,他对于事件本身以及社会等外围影响并不在意,没有比总结他的故事简介更简单的了。

    To the Wonder在故事层面上基本已经削弱殆尽了,我觉得简介都困难了,变成词组了,一对男女,相爱,分手,结合,再分手。。。《生命之树》我觉得一开始观众进入故事都是在童年时父子对抗的阶段,其实还是从故事层面上入手的;但在《生》片中,父子之间的对抗其实也是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观众是被直接的一个又一个情绪性的事件打动的;而且那片导演还是很明确的给出了西恩潘的视角,成年的他在弟弟忌日的各种回忆片段。。。

    To the Wonder如果他能把有些符号、象征再去的干净些的话就更好了。我觉得你应该看下《恶土》,以前我看没啥感觉,现在他能在第一部片中就把自己的主题风格、视听语言体现的全面的真的很牛。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现在他电影里觉得特别突破的方面,其实《恶土》里都有,我猜现在指责To the Wonder没故事、私人化什么的估计在70年代也在骂《恶土》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7 14:50:22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7 15:39:33

    我看《生命之树》和To the Wonder在IMDB上评分都不太高;不过我是觉得他从《恶土》到现在一脉相承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比如对于肢体细节的表现,画外音对于段落的结构意义等等,还有就是突出的视听结合越来越大于故事情节,就《恶土》来说,我看过几次后,发现挺意外的如果关掉影片的声音单看画面的话,并不能明白这个简单的故事的用意;我是之前不太喜欢他的片,这回通过To the Wonder和《恶土》发现他其实很好看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02:37:52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8 13:11:01

    马利克是调侃迈克尔贝呢吧?两个人差着十几年的辈分呢,而且他不是不接受采访什么的吗?这段话是他在哪里说的啊。。。我突然想起来你之前的头像用的就是《恶土》的海报~

    而且就我的理解,他之前几十年几片和现在几年几片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最理想是杜琪峰那样的一部拍完剪一部再签一部上映一部这样循环的),主要看有没有金主给他买单,这又取决于他影片类型,他《生命之树》之前的片总要套着一个类型片的外壳,这是没办法的事,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并不是导演想把影片的格局拍的那么大而是片商要求的;不过说起来他《生》之前的片能找到资金一定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都是华纳等大制片厂出品的;所以你说他的几次转变是有道理的,《生》《通》好像是小公司投的吧,而且我觉得其实没花多少钱,就是苦了选景的团队了,搭景的话房子都不用搭,搭几个样板间就拍了。戈达尔有句话好像是电影就是钱变成影像,然后影像在变成钱的过程,说的其实非常的对,关键在于谁,是大户还是小户,是好莱坞还是粉丝出钱给他拍了。

    这回再看《恶土》完我就找之前看的那本讲70年代好莱坞电影人的书,因为我记得有讲过他的始末,我就想知道他投资是哪来的,当时是马利克和大学同学投资拍的,算是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了;所以我觉得影片才能充满他那么强烈的风格;比如依靠自然光的密度、朝向,根据天气的不同在特定时段的选择拍摄从一开始就有了,只是没有后期那么极端罢了;还比如画外音,其实我觉得他挺有特点的;《恶土》的画外音不是为了向观众解释人物动机和心理,反而是更加抽象,有时画面可能只是画外音的一种补充;如父亲杀了女主角小狗的段落,完全拿掉了来龙去脉,连人声都去掉了,只有几个画面;还有女主角扔掉生病的鲶鱼的段落,首先通过画外音去把原本很暴力的刺激抽掉,但因为没有任何的解释,反而更使得观众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去联系全片展开与人物这个动作有联系的信息,比如第一个镜头就是女孩和狗在床上玩耍的有种童话气氛,狗在女孩心中的重要位置也出来了,重要性点出来后,之后小狗只出现了死去的一场,过程都省略了。而女孩对于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虽然也没有明写,但我相信一定也因此改变了,这表现在她面对父亲之死的态度上。通过省略的方式反而得到 了强化的效果。而他的省略手法我觉得和罗西里尼和布雷松异曲同工的地方是他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省略,什么地方又必须交代;比如马丁辛找父亲理论这场戏看着可以省略,但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不相信这是他们在那个小镇中的唯一一次交锋。 在新的两片里,画外音不但更加的抽离甚至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了,基本上变成什么神啊爱啊甚至是听不清的呢喃了,我理解是为了利用声音的节奏来连接很难产生联系的两个镜头。

    《恶土》中马丁辛的形象对我来说,就好比用一个非常主流的好莱坞故事(比如同期的《雌雄大盗》)包裹着一个非主流、文艺电影的人物形象,既不能对这个人物的动机心理有所了解但也不能说对这个人物毫无情感的波动,感觉的复杂和混淆,是因为他来自人物相互矛盾的行为,观众完全摸不到他的规律和底线; (比如他怎么没杀那户有钱人反而向一对来找朋友的小青年开枪呢?)

    马利克非常牛的地方就是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度,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过快结尾处他还是泄了底:说什么他好像詹弥斯狄恩。。。。这个人物的第一句台词和最后一句台词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说的一样,还比如他被抓在机场被士兵好像明星一般包围的段落,我看着感觉是非常矛盾的,又酷又蠢,既像载誉归来的英雄,又像是沿口残喘的无赖的矛盾,在这样的两级间,回溯人物之前的所有时刻似乎都是在疯狂与理智、天真与残忍之间摇摆,上一秒天使,下一秒魔鬼~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3:35:28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3:57:47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8 14:45:36

    好像是说因为是长子所以理所当然的继承了遗产,然后用来拍了《恶土》。。。。我理解可能他还是想拍人吧,人潜藏在行为背后的各种情绪状态吧,所以他摒弃了故事性叙述,《恶土》故事性就不强;新的俩片中有一点我很喜欢,就是通篇都去捕捉人物间的经意或不经意的肢体细节,一般来说这种段落在别的影片中不过是点缀性的;而他通篇都拍这个,让人到了无法不直视的地步,基本上看感觉把人的耳鬓厮磨当动物交头接耳的拍了;不过我理解是人或者动物的肢体语言总是会有意或无意的成为一种心理的外延,比如害怕就会咬紧牙关,像女主角紧张时会不经意的捏自己的脖子;作为人们亲密或疏远的一种标志,比如我们都会对喜欢的人亲近,对不喜欢的人躲的远远的,这种人身上具有的生物性特质被他抓到了,而且强化了。在To the Wonder中男女主角吵架疏远后用变形镜头去拍整个房间,将这种距离感更加夸张;而且这种夸张也因为他通篇用短焦距的大广角镜头近距离的拍演员,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的幅度不论是爱还是恨的表态都被广角镜头放大,更具情感张力。

    画外音其实说的不全面,因为我这回没重看他《天堂》《红线》;而在后两部里声音占的比重更关键,而且画外音、音乐明显少了,而且大多是那种“啊你在哪,神啊你在哪”什么的感觉非常空泛的旁白。。。。甚至变成了更为复杂的环境声效了。有时要根据它来判断某个镜头的出处了,是回忆还是现实什么的,时序完全被打乱了。声效可能来自画面内没有的东西;所以声画之间的组合更加自由,有时可能用和两个画面无关的声音就把两个镜头接上了,这在《生命之树》这个多少有回忆性质的影片中特别常见,里面有一个段落画外音是成年西恩潘的旁白接母亲的旁白,而画面是成年的潘出现在丧子之后的父母家中,完全混淆了回忆段落的出处。

    《生命之树》今年我反复看了几次,我始终没搞清西恩潘幼年时家里发生了什么,对潘来说我们只看到了他幼年的50年代和现在,而他的父母我们看到的是50年代和70年代,50年代的标志节点是一家人因为破产搬出了自己的房子,而70年代则是母亲接到了三弟的阵亡报告,那三弟是在越战中去世的吗?还有在潘的回忆中,母亲最终停留在70年代的模样,而他在现今的电话里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这是否是说母亲在三弟死后,自己也悲痛而死呢。。。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8 14:48:5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他说的特效指的是地球起源那20分钟吗?我怎么看到有人说是其中很多镜头都是从别的纪录片中买过来的镜头,他拍皮特一家生活的场景应该没什么要动大特技的地方吧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6:13:44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6:16:39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6:23:42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8 16:40:55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9 10:43:42

    看来我回来要在看看《天堂之日》和《红线》了,前一段时间因为一直在重看罗西里尼的关系,就只是偷懒把他头尾的片子看了下,《天堂之日》大致的情节我都记不得了,就记得几个镜头,比如蝗虫成群飞起的场景,十分的难忘。

    我同意你说马利克其实并没有很先锋的、很超前的电影语言,再我看来他还保持着自《恶土》时的风格,这是我这回觉得自己重看《恶土》自己看进去的原因,就是说以前觉得他特别,但看过后两部比较“炫技”的片后返回头再看就觉得《恶土》里不一样的东西或者说他的风格就清晰了。

    其实我不是很在意他想通过影片传递什么观点,我一般最关心的是:一是,怎么拍出来的;二是,从想法到实践的完成度如何的问题;我记得之前看大卫·波德维尔写《蝙蝠侠3》时有一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记得和一位嬉皮朋友看完《巴顿》后走出影院。他喜欢这部影片,认为影片通过刻画一个自我主义的顽固派英雄,表现了军队的丑恶。但当我和一位退役老兵谈到该片时,他的观感却不尽相同,他认为影片是向一名伟大的战士致敬。

    从那时起我开始怀疑好莱坞电影通常策略性地把其政治倾向模糊化。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而这种含混暧昧或多或少是刻意为之的。

    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呈现出尖锐的道德两极,然后又语焉不详,或者回避讨论,或者草草结尾。拿《伯恩身份3》来举个例:没错,间谍系统是腐败的,但还是有一个品行高尚的特工愿意透露出内幕,而媒体也会将其全部曝光,然后坏人会被抓进监狱。但在真实世界里,这名特工的选择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好莱坞电影这种观点构成上的模棱两对其消解来自各利益团体的批评倒是大有裨益的。(“看吧,我们在里面也加入了正面内容的哦”)。这种含混还让影片有一种道德上的严肃感 (“看嘛,事情没那么简单;还有些灰色地带呢”)。

    我不是说电影不能传递一些意味明确的信息。Bryan Singer和 Ian McKellen就认为 《X战警》系列批评了对于同性恋和少数群体的歧视现象。我也不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观点模糊,就是因为制作人刻意植入了各种相互制衡的信息。有时他们可能会这么做。更多的时候我觉得电影制作者们是投机地把各种文化符号搅到一块然后端出来,看大家是否喜欢。能勾起我们观众的各种想法,又不用考虑其观点立场是否连贯同意,电影制作者们肯定是乐于此道的。《巴顿》吸引了各种观众并引发了他们的讨论,这就足以制造一次文化事件。现在的《暗黑骑士》也是如此。

    我当时这么写道,而今诺兰映证了我的猜测。他自己对新蝙蝠侠影片的看法如下:

    我们把很多元素扔到墙上,看他们能不能粘上去。我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但这只是影片的故事背景…关于影片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我们会得到很多迥异的解读,但电影本身并不参与其中。电影只是讲个故事。”

    我觉得这种将“很多元素扔上墙”的方式不论在主流电影里还是小众文艺片中都很常见,这种刻意的开放性的确很容易令观众感觉犬儒或是虚伪;以我个人来说的话,每年圣丹斯获好评最终晋级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国文艺片都让我有以上的观点,好像说了很多但什么都没说透,有的好像很尖锐的噱头结果只是虚晃一枪。我不知道这是否是让你对马利克新两片很不爽的部分原因?不过我想抛开这个层面来看,电影说到底还是吸引观众的,这些扔上墙的元素的作用都是吸引观众去看的噱头,它们充斥着120分钟的影片之中,希望观众在不期的那个时候抓到各自不同的兴趣点从而进入影片,可能是明星可能的导演也可能是爱情或者更为具体的细节,说回马利克,他的电影会让人觉得完全不需要用一线明星演。。。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1:29:33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2:13:14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9 13:33:15

    《霍比特人》前几天我下了TLF一个1.8G的版本,你一说我查了下我关注的几个朋友,竟然全都给了4、5星。。。我不知道我是否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我不是说吸引观众有什么错,任何电影都需要观众这个不必说,我是比较排斥比如我觉得圣丹斯的有些片,比如说用很耸人的噱头(不论是形式还是情节或者是边缘人物)结果最后回归到最保守的东西这种(比如中产阶级价值观等等,不知你是否觉得马利克是这种倾向);这有点,怎么说利用这边缘人和事,并没有感同身受甚至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这在纪录片中更为明显,比如有个拍麦当劳的《超码的我》还有《华氏911》,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好莱坞英雄大片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大片中主角们对抗的是比如外星怪物,而这些纪录片中最终的BOSS则是实体:大企业、国家领导人等。 http://www.douban.com/note/265602502/ 你之前传的那些十分珍贵的导演,比如我仅知道的,只看过一两部葡萄牙、西班牙导演的那些片,(或许是因为偏远和陌生的关系?)反而更为的极致和纯粹;其实正体现了你上面说的:元素不多但是都发挥到极致。看电影就是要极致嘛,谁也不想去看一部不疼不痒的片,不是有人说:什么与其看不纯粹的文艺片还不如一个纯粹好莱坞大片过瘾,想想当年特吕弗他们那帮人挺霍克斯、希区柯克可能也是同理。。。其实拿我来说,我真的挺喜欢迈克尔贝的片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4:11:58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9 14:40:27

    我大致明白你说“我传的导演都是我认为很纯粹的,有些东西不好说,但至少我认为他们很纯粹。 ”的意思,就是你认为他们为什么纯粹的意思,其实刚才我就想说,不过因为就像你说的有的东西不好说,因为他们首先彼此都很不一样,要去总结他们的相似点比区分他们不同点还费事;我个人理解他们的纯粹可能或多或少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度比较低,地处又不是电影工业大国,影片基本上可以说是手工式的;没有工业流水线批量生产的相似性;而且大多是没获过什么电影节大奖的冷门片,所以他们不用考虑到各自不同阶层的观众的口味,只要拍自己的片就好了。。。这就是我刚刚想总结但觉得还有没说清楚的地方;不过这种纯粹可能随着导演或者作品的出名而改变,面对的受众多了,考虑也会多了。有些东西很难说,好莱坞大片那么强大,不也要针对中国市场(其实不光好莱坞和中国,是各个发行方和市场)搞特供版。。。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5:13:09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9 15:25:59

    说了半天,猛然想起其实自己并没有看过太多他们的片,所以基本上是臆想了。。。而且看过也不能说看进去了(比如我看的那个葡萄牙片《像个男人去死》),可能回来多看些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6:18:19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6:23:35

    [内容不可见]

  • Falstaff

    Falstaff 楼主 2013-05-09 16:27:1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文字被审核的话好像不会被直接删,审核过了会再发上了,没过的话好像会发回你的邮箱吧。。。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5-09 16:52:03

    [内容不可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