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主题活动书友会官方不完全实录
王二(普通青年,一半文艺一半二逼。)
王二:今年王小波逝世16周年。前几天是他的忌日。王小波热了很多年,我相信还会继续热下去。上次我跟peter定主题的时候,想到了王小波,刚好不少人也对他感兴趣,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书,受过他的影响,交流起来应该会比较深入。为此,我们提前两周发布了活动消息,列出了参考书目,很多没读过的书友又借了他的书来读,读过的也都又温习了温习。今天这次主题活动,算是一次纪念。 放一段小片子导入正题。 王二:先请各位先谈谈读过王小波的哪些书。 徐飞:杂文 雪碧:杂文 上海游丝:杂文、小说 言摩:《爱你就像爱生命》 香橙:《我的精神家园》 清风:《黄金时代》 王二:大部分看过,最近刚看完他的哥哥王小平的《我的兄弟王小波》 Peter:基本看过 王二:鉴于有的书友对王小波不是很熟悉,由我先结合王小波的年谱和《我的兄弟王小波》给大家作个介绍。然后大家就他的思想和作品自由讨论。最后放一部纪念他逝世八周年时做的一部视频。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一个干部家庭,父亲王方名,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授,革命干部。早年参加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运动,赴延安,转战山东。50年代初任教育部干部,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57年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父亲是自学成为教授的,性格耿直。母亲宋平山东牟平人,老革命,教育部干部。姐弟五人,上面两个姐姐。哥哥王小平是哲学博士,弟弟王晨光是化学博士,都曾留学美国。 哥哥49年出生,家室比较太平,得名小平。王小波出生时,值父亲受打击,家中生活起风波,故取名小波。母亲整日以泪洗面,胎里受影响,身体差,缺钙,后补钙过量,身高差不多1.9米,心脏不好,也为猝死埋下种子。小时候营养差,姥姥在北京,带孩子种地瓜,吃瓜秧,兄弟俩常偷偷出去偷枣偷萝卜。小波从小性格内向,被称作“傻波子”,沉默寡言,性格随和,小波与世无争,时常出神冥想。家中读书氛围浓。小波喜看书,只要有字的都看,时常入迷,要掐一把才回过神。 16岁,小波没有像大部分人一样跟父母去五七干校,坚决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当时是带着一种浪漫、革命激情,但插队生活艰苦,让他吃了大苦并生了一场大病。找关系调回北京,后去山东插队,做过民办教师。73年在北京当工人。75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84年,李银河去匹斯堡留学,王小波陪读,入东亚研究中心,得到敬佩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指点,二人亦师亦友,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对小波影响很大。留学期间王小波和李银河游历美国、欧洲等地,眼界大开。88年回国后,先在北大社会学所,后在人大会计系教书。 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觉得整日坐班影响自己写小说,也想试试在中国能否通过赚钱养活自己。虽然在台湾获奖,但小波的书再大陆很难出版,被认为格调低,不积极向上。直到1994年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艰难出版,编辑为此付出很大努力,但出版后无法参加图书订货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发行,编辑和王小波用车载着书到各书摊推销。1995年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6年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出版。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同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人围嘎纳电影节。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王小波始得大名,广为人知。 Peter: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王小波的书对70后、80后影响大,在主流的价值观之外,在我们没想过的角度能引发思考,让人沉思。《我的精神家园》表现出了真诚的内心生活。《爱你就像爱生命》写得真挚动人,他是个真真实的人,对如何爱人、如何更好交流有很大的启发。《黄金时代》开始看起来感觉很怪,是一种我们完全没想到的角度去写。我们那一代人,思维缺失,读他的读带给我很多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无王小波,不可想象。 上海游丝:我看王小波的文章也有很多年了,他的杂文是十几年前写下的,现在再看,你会发现,他讲的话题依然没有过时,很多现在还在讨论之中,比如国学的问题,他的见解拿到现在来讲还是很具有说服力。虽然在当今社会,他的看法或许我们觉得不是很新奇,但我们要想到那是他在十几年前,那是互联网还未兴起,信息还未有今天这么丰富,思想也没有那么多元。很多东西都是他独立思考得出来的,这难能可贵。还有一点,王小波对不合理的设置十分反感。(讲述自己在人大旁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合理规定)。 雪碧:《我的精神家园》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王小波的书。我感觉他的杂文涉及了在那个时代他所能接触的所有方面,几乎每一篇杂文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入讨论。站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他的文章可以说是极具前瞻性的,超越了当时大部分人的思维。甚至有些文章对于今人也是很有意义的。王小波是理科背景出生,其父也是逻辑学家,从他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他超出一般中国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的文章往往是处于对当时现实的一种不甚认同。在他的思想中,有一种由朴素逻辑所直接构建出的框架,这种框架理性,符合常理。而当时的现实呢,却极不符合逻辑,大大偏离了他所推理出来的框架。这估计也是他撰文的原因。另外,王小波的杂文中常常出现类比,跨越时间和空间。只要能类比的(有的可能也不十分恰当),他就拿来谈谈。可见他的博闻强记和发散思维。他的思想中有个理想国,但异于当时的社会。找一篇王小波的杂文来看看,王小波在文中对孙悦的《祝你平安》的MTV做了一些评论。王小波凭借他独特的想象力,把画面中的老师想象成为了榜上大款的聋哑教师。后文还评价了警察的手势(寓意“祝你平安”),认为这个画面过于直白,缺乏艺术性。后面还举了些例子,令人捧腹。我感觉王小波对于逻辑和艺术是极度推崇的。他的境界不一般呀。 上海老赵:我也是70后,从小就是乖孩子,学习努力,深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观很正。05年开始看他的杂文,对我冲击很大,是王小波引发我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个人尊严等问题的重新思考。我对事物的判断、态度、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和启发。比如他提到春运,大家拥挤在车厢里,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我以前从来没觉得这是什么事,更没想到这关系到个人的尊严问题。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尊严,对此我们却浑然不觉。 王二:他对个人尊严看的很重。在访谈中也讲到过,我希望人到哪都是被作为一个人物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东西来看待。 上海老赵:他提到一个知青为抢救落水的电线杆,牺牲了。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把这种事当做一件崇高的事来宣传,国家、集体高于个人,完全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价值,个人的尊严。这是很狭隘的,我现在就很警惕这些。还有关于爱,我们一直以来羞于说出爱这种字眼,觉得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要打倒的。爱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美好的事,却被扭曲了。 Peter:70后这方面是比较缺失。 香橙:2003年接触小波的书。读的他的杂文。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文字比较通俗直白,不引经据典,我手写我心。郑板桥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看完全是大白话,但很有意思,充满趣味,这个不是随便谁就能做到的。 徐飞:我觉得,王小波的价值,不在于他当时的杂文提出了多么独特的见解,几百年前,几十年前很多人都提出过,他的思想,拿到西方,并不会像在中国那样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他始终是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他的观点、看法,都是经过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得出来的,这点很重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王二:王小波的父亲是逻辑学家,对他影响很大的哥哥又是哲学博士,他比较喜欢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加上他的理工科背景,后来他又去西方留学。这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超越一般的文科出身的作家,这在他的杂文中可见一斑。徐友渔曾说过, 王小波的语言、风格、主题是纯粹中国的,中国的历史、传奇,中国的市井生态和中国式的狡黠与戏谑,他都能不动声色地信手拈来,但他的精神气质又不是纯然中国式的,他明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尤其经历过文艺复兴、理性和启蒙的洗礼,他的骨架是西方的,血肉是中国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武汉小哥:王小波3年前看的,他的小说里都是充满了悲惨,人生是多么多么惨,但他找到了一个很好角度,他里面的主人公并不让我们觉得悲催。我特别讨厌余华他们的小说,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一个模式,人生多么悲惨,主人公怎么可怜,完全是赚读者眼泪。另外,王小波没必要神话,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只读过他的短篇、中篇,长篇有凑字数骗稿费的嫌疑。 王二:他活着的时候,小说发表都很难,而且他每篇小说都是反复修改,很多都写好多年,所以凑字数一说谈不上,更谈不上骗稿费了。 言摩:我只看过他的书信,还是我前女友推荐给我看的。我是比较喜欢徐志摩的,喜欢浪漫。对比一下,我觉得徐志摩热衷的更多的是比较热烈的肉麻的,比如我是如何如何想你,他写得很细。王小波的情书里更多的是对日常的生活的描摹,有些平淡,但很真诚,没有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更多地是把自己的内心袒露出来给你看。他写到的日常生活画面感很强。 Peter:对的,他的小说也很富有画面感,让你感觉如在眼前,视觉效果很好。 上海书友会小姑娘:我读过王小波的一些杂文,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比如国学、文化热、狭隘民族主义、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虽然过去十多年,但现在依然是热点,我觉得都值得作为一个专题来好好讨论。 王二:王小波一手写杂文,一手写小说,而且都很有成就,很有影响。他的杂文在他生前就很有影响了,那时他在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开专栏,很受欢迎,对三联生活周刊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曾经有人每期必买三联,只是因为上面有他的杂文。还有人以能跟他在同一期发文章为荣。但其实,杂文只是他的业余,他一直以来的志向就是写小说,而且他在自我介绍时也曾说:过去是个教师,现在写小说。 上海游丝:相对于他的杂文,我觉得他的小说应该是更有生命力,更能传世。(游丝发表了不少很好的见解,实在记不起来,请谅解) 清风:我这段时间读了黄金时代,这部小说很有意思。他的叙述时间完全是错乱的,时空跨越很大,几条线交融。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读着读着,就会慢慢清晰起来。 王二:现代小说早就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王小波小说受卡尔维诺以及法国一些作家影响比较大。 言摩:类似于西方的电影,打破时空叙述。 王二:我读王小波是在高中的时候,杂文、情书、小说都读了些。他的小说写得很直白,很好读,非常有趣。他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对假大空充满了厌恶,这也反映在他的小说中。书中的主要人物,无一例外都是非常有趣的人,坦率直白,对呆板的现实不是去生硬的对抗,而是采取一种嘲讽揶揄的态度,嬉皮笑脸的背后,藏着鄙夷。还有就是他的想象力丰富。你看他的唐人故事系列,完全是天马星空,但给人感觉很真实,但又充满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 此处讨论十分热烈,来不及记录,省略一万字,请发挥想象。 ……………………………… 王二:时间差不多了,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我这里有几个有关王小波的视频资料,选择一个给大家播放一下。这是王小波逝世八周年时的纪念视频《寻找黄金时代》,里面有读者去云南他插队的地方寻访的资料,当地村民对他的印象,他接受采访、参加电视广播采访的珍贵影像资料和声音资料。可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他以及他的思想。很有意思。 Peter: 今天下午的活动,大家讨论的很深入也很热烈,现场氛围十分好。我们还第一次用上视频。更难得的是,今天还有数名来自上海的朋友、一名来自武汉的朋友加入活动,使今天的主题讨论成为一场三城会。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坐到一起交流。 王二:我们纪念王小波,不是把他作为一个传说来纪念,而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平等交流和对话的人。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去阅读他的书,享受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像王小波那样,用特立独行的思维和独立自由的精神思考,用天真、平等、幽默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他说过,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想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像他那样,去过一种诗意的,自由的,有趣的生活。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剩下时间请大家随意。 2013年4月20日下午记录 2013年4月25日整理完毕 (本稿由清风现场记录整理,王二补充。受现场条件和个人水平所限,本稿无法确切完整地传达与会书友的想法,敬请包涵。还望各位书友进一步补充,以期进一步完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50214 书友会迎新春第一次聚会交流 (彼得)
- 2024国庆假期书友聚会 (彼得)
- 西安 (嘎嘎)
- 做个小调查:有多少群友是在扬州? (彼得)
- 罗伯特议事规则共读活动 (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