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讨论的产品组织方式——用其所长
来自:费曼老先生(找自己。)
小组活过快一年了,过程中它得到临幸的时间并不多。一年多来能感觉到,在一个不合适的产品上去做一个事情,很容易事与愿违,提醒不及时、驱动力不够、参与人员范围大小等都影响不小。做点总结,再试一次? 从一开始,我们的出发点是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起一群人,他们对产品对生活有点态度和想法,在线上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身知识并能适度展开深度讨论。有没有试过,在pocket上不时读到精彩的文章,里头提出的观点很具有启发性,你想跟朋友们聊聊讨论一下,在一个合适的工具平台上。 在这个小组没法有一套合适的机制来运作起来之前,我们日常生活里有过各种方式,以下浅析这些工具的特性与局限性。 【IM群】(70分)(对入群的人做一定的甄选) 微信群、QQ群、讨论组这些是最为常用的交流工具。它最大的优点的是讨论效率,同时在线的人能仿若面对面一般地对话,具有话题灵活性和对话即时性,同时它的私密性是相当好的。但局限性就在于,1)对同时在线的要求高,异步对话相当困难,所以由于成员各自的时间上的不同步,它难以被频繁使用;2)一时间里只能有一个话题,单线程;3)成员固定,对不感兴趣或时间上不方便的人带来骚扰;4)缺乏开放性,对话仅限于这群人里,少了些合适的“外来人口”; 总结:IM群擅长的是在明确的少数人里去即时对话,讨论某个针对性话题。 【邮件】(80分) 与IM群并列为最受欢迎的交流工具。邮件最大的好处是异步,彼此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处理对话。若参与讨论的人都习惯了邮件沟通,它在到达效率方面表现也是相当乐观的,尤其是QQ邮箱,在微信推送和QQ客户端提醒的额外配合下,它有着很高的通知推送效率。另外,你可以随时抄送给它友人,动态邀请他人参加讨论,私密性还算可以。但是同IM群一样,私密性强的工具它的开放性就弱了,没有“外来人口”,而且更为难的是,你每次该把邮件发给谁合适呢?你需要清楚谁感兴趣或擅长该话题,否则,由于邮件的正式性,它频繁更新带来的骚扰不亚于QQ群。 总结:邮件擅长的是在明确的少数人里做异步的讨论。 【群邮】(75分) 其实就是个固定收件人列表的Email,它继承了邮件的局限性,开放性差、找人难、骚扰,而且也继承了Q群的特性——少了点人员邀请上的灵活。额外的好处就是内容排版呈现很友好,线性收敛的内容结构。 总结:群邮擅长的是在一个固定团队内的话题异步讨论。 【微博】(85分)(是目前最理想的工具) 微博是目前最理想的一个工具,它有一套统一且熟悉的用户帐号,分享操作的效率高,轻巧简短,推送及时与使用频率高使得它能快速或合适地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同时,传播行和开放性都极佳,你可以在讨论的同时转发分享,而看到分享的友人也许也将带来优质的讨论。所以它成了后期我最为常用的分享讨论工具。 比较不满的是,讨论场所可能是在转发时进行、可能在别人转发的微博下讨论,如此一来,整个讨论进展过程完全就打散了,除了本人,其它人都难以完全地去关注参与到全过程。用点抽象性语言来描述就是:讨论过程的内容组织结构是多链式的,分散零碎,而其它工具都是单线性的,结构收敛。每个人和博主的讨论过程都是独立线程,各不相关联。 总结:微博擅长的是进行轻短快的公开异步讨论。 这时,再看回小组,一直念念不忘想用豆瓣小组来做分享讨论这个事情,因为小组在区隔控制、开放性、内容排版呈现、异步这几个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1)区隔控制:讨论人员范围的控制能在兴趣、水平上做出筛选,初步地保证了社区的质量,这一向是豆瓣小组的强项; 2)开放性:可被公共阅读、豆友入组后便能加入话题讨论、可被社交网络分享传播(其中包括了豆瓣社区这个对小组支持最为友好的社交平台); 3)内容排版呈现:小组的回应功能对于话题讨论的对话呈现好(这是优于quora知乎的地方),结构线性收敛,利于沉淀; 4)异步:多话题多线程异步,颇为理想。 这些特性使得小组能胜任一个优质的话题讨论UGC工具,随着内容持续沉淀滚动,它能带来的价值和影响力是十分可观的。 而它的局限性最关键的就一点:到达效率太低。豆瓣小组的通知推送能力弱,绝大多数情况要用户主动获取,所以就需要一群常打开豆瓣小组来看的人,才能较好活跃起来。(人数不多这些是软缺点,不是硬伤。)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个小组待了一年,在这我们这七八个人里一直用不起来。 梳理过后,做了一些机制上的补充,来补上豆瓣的到达效率上的短板。目前有两个,一个是微博帐号的同步运营,让内容即时进入微博控们的timeline,一个是利用小组的rss进行邮件自动推送,订阅该栏目后,小组每天的话题动态会汇聚成一封日刊邮件,推送到邮箱里。 因为小组主题的定位比较大,所以想在这里持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几个死党,我也相信随着其它优质豆友的加入,在一定组员基数后,在这里分享、发现、对话,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PS:前段时间掀起创新新潮的branch,本质上是个粒度小到话题级别的豆瓣小组,可以称之为为——“豆瓣小话题”,补充上邮件推送和微博同步后,更相似了不是?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开放平台:开发者为啥要陪你玩 (费曼老先生)
- 写在百度平铺新首页之后:浅谈网址导航 (费曼老先生)
- 反驳"不需要个性化的观点" (费曼老先生)
- 推荐篇故事——《张小龙回忆微信最艰难的四个月》 (费曼老先生)
- [活动声明贴] 每日产品Feed (费曼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