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弱关系社区微博里,“赞”这个功能值得存在吗?——王敏军Joe

费曼老先生

来自:费曼老先生(找自己。) 组长
2013-04-30 17:55:4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费曼老先生

    费曼老先生 (找自己。) 组长 楼主 2013-04-30 18:09:38

    这篇博文对“赞”功能的理解分析挺深入,与大伙分享。提取下核心观点:

    1. 在强关系社区中,”赞“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乎的是人,而不是信息。在强关系社区中,”赞“的作用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信息认同”。 e.p. QQ空间、facebook、微信朋友圈中该功能的使用率都相当高;
    2. 但是在弱关系社区中,我们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为某个兴趣或者某个爱好我才会对你感兴趣,由于我一定是对他说的一些东西有想法的时候才会有互动需求,那么这个时候也必然会有表达需求。也就是因为有了表达需求才会有了互动需求。所以不会存在 ”有互动需求而没表达需求“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作为 互动交流 的一个功能,用户没有去点“赞”的心理需求。
    3. 在知乎中,赞作为主要的也是唯一的 ”信息认同“机制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与它”重沉淀不重传播的“定位和 认同机制的 唯一性有很大关系。
    4. 在微博中,”赞“如果作为”信息认同“机制,却是很失败的。“信息认同机制”如果想做的好,必须确保它的唯一性。不然用户会不断在“转发”和“赞”之间犹豫。“转发”还是“赞”?想了半天,还是用熟悉的吧。给用户造成认知心理负担。

    分析得相当精彩。

  • mayold

    mayold 2013-04-30 21:34:28

    有一个习惯,每次看完一部电影都要上豆瓣看下影评。

    当看到一篇影评分析得非常出彩的时候,都会随手点一下“有用”,就像文中说的“信息认同”,但其实我是没有“互动需求”的。

    又有时候,在知乎看到有个答案很精彩,会主动得去“顶”一下,相反,答案很不靠谱的时候,会踩一下。我不过是想表明我的态度,我依然没有“互动需求”。

    以上我这种“表明态度”的习惯,刚好帮助了豆瓣、知乎对信息进行排序。

    而微博的“赞”,我实在是用不起来,大概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我的赞对信息的权重毫无影响吧。

  • 费曼老先生

    费曼老先生 (找自己。) 组长 楼主 2013-04-30 22:25:51

    @seasonwind 在我们群组内我们也对微博的“赞”功能有过讨论学习,提炼如下:

    以facebook为例,“赞”是个二进制情感标签,它有两种直接关联的行为影响:

    1. 第一是轻度互动,这在SNS这种强关系的社区里是一种很好的社交行为设计,朋友圈、Qzone里都应用得很好;
    2. 第二是表态,facebook与腾讯微博体验版都是默认赞后转发,是一种轻度转发行为,介于RT和评论转发之间,是一种表态+分享的行为意图。在FB上,对于广告,对于任何公共subject,都可以进行表态,这比现在的新浪微博的“信息认同”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赞”的意义就这两者,放到强弱关系的社区上看这两者意义的话,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其中你提到的功能唯一性呢,则确实会在里头产生冲突。在微博方面,可否这么看:

    1. 轻度互动(互动需求),新浪微博在社交和媒体这二者属性之间一直想求个平衡,它不是纯粹的弱关系。这里有一个自然的用户场景——“我的朋友们在这发他的生活照,我给他个回应”,混合着强关系的微博里,“赞”就是这样被用起来的,它的一个存在价值在这里;

    2. 信息认同,由于功能唯一性的混乱,它没能做到干练简单。但在弱关系里,心理模型不只有“有互动需求没表达需求”、“有互动需求也有表达需求”这两种,还有一种是表态心理,用来表达情感——“嗯,我很欣赏这个观点。”这时候不一定需要评论+转发,而有时单纯转发又觉得不足以表达情感。所以,赞+转发行为应该是更合理的。

    3. 情感表态这种二进制标签,在后期的发展能产生巨大规模的经济价值,一个广泛公共的轻度点评体系是国内还空缺的,对于任何物件的喜欢,然后做成一个公共API。豆瓣东西有类似意图,目前还比较受限。

    所以说,它虽然不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它还是有价值的,对用户、平台二者都有。

  • 费曼老先生

    费曼老先生 (找自己。) 组长 楼主 2013-04-30 22:31:14

    有一个习惯,每次看完一部电影都要上豆瓣看下影评。 当看到一篇影评分析得非常出彩的时候,都 有一个习惯,每次看完一部电影都要上豆瓣看下影评。 当看到一篇影评分析得非常出彩的时候,都会随手点一下“有用”,就像文中说的“信息认同”,但其实我是没有“互动需求”的。 又有时候,在知乎看到有个答案很精彩,会主动得去“顶”一下,相反,答案很不靠谱的时候,会踩一下。我不过是想表明我的态度,我依然没有“互动需求”。 以上我这种“表明态度”的习惯,刚好帮助了豆瓣、知乎对信息进行排序。 而微博的“赞”,我实在是用不起来,大概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我的赞对信息的权重毫无影响吧。 ... mayold

    但在微博上有一个问题是,转发行为的意图是不明确的,一个东西转发的多不代表认可的多。所以当渐渐推广开来,习惯了之后,这种认可情绪的表达出口,会表现在这个行为上。

    另外,如果这个赞的对象坐标铺展开了(像facebook一样,什么都能赞),这个赞的行为会更快被教育起来的。

  • 骡子骡子

    骡子骡子 (看电影可以显著提升EQ) 2013-04-30 23:58:04

    其实新浪推「赞」就是为了推强关系推社交

  • tony

    tony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蚯蚓 2013-05-01 22:23:42

    @joe 在我们群组内我们也对微博的“赞”功能有过讨论学习,提炼如下: 以facebook为例,“赞 @joe 在我们群组内我们也对微博的“赞”功能有过讨论学习,提炼如下: 以facebook为例,“赞”是个二进制情感标签,它有两种直接关联的行为影响: 1. 第一是轻度互动,这在SNS这种强关系的社区里是一种很好的社交行为设计,朋友圈、Qzone里都应用得很好; 2. 第二是表态,facebook与腾讯微博体验版都是默认赞后转发,是一种轻度转发行为,介于RT和评论转发之间,是一种表态+分享的行为意图。在FB上,对于广告,对于任何公共subject,都可以进行表态,这比现在的新浪微博的“信息认同”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赞”的意义就这两者,放到强弱关系的社区上看这两者意义的话,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其中你提到的功能唯一性呢,则确实会在里头产生冲突。在微博方面,可否这么看: 1. 轻度互动(互动需求),新浪微博在社交和媒体这二者属性之间一直想求个平衡,它不是纯粹的弱关系。这里有一个自然的用户场景——“我的朋友们在这发他的生活照,我给他个回应”,混合着强关系的微博里,“赞”就是这样被用起来的,它的一个存在价值在这里; 2. 信息认同,由于功能唯一性的混乱,它没能做到干练简单。但在弱关系里,心理模型不只有“有互动需求没表达需求”、“有互动需求也有表达需求”这两种,还有一种是表态心理,用来表达情感——“嗯,我很欣赏这个观点。”这时候不一定需要评论+转发,而有时单纯转发又觉得不足以表达情感。所以,赞+转发行为应该是更合理的。 3. 情感表态这种二进制标签,在后期的发展能产生巨大规模的经济价值,一个广泛公共的轻度点评体系是国内还空缺的,对于任何物件的喜欢,然后做成一个公共API。豆瓣东西有类似意图,目前还比较受限。 所以说,它虽然不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它还是有价值的,对用户、平台二者都有。 ... 费曼老先生

    对,是的。后来想了一下。确实有第三种场景的出现,就是你说的“表明态度”。“转发数”并不能代表“信息认同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赞”的存在是有一定意义的。问题是:目前微博在“赞”这个功能上的反馈机制处理的权重低于“转发”和“评论”,对用户形不成很好的心理激励。至于产品价值,是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的。

    随便说一句。微博在[媒体]和[社交]之间寻找平衡点。微博一度在 newsfeed上出现“关注动态”,无疑是在产品上帮用户更好地形成关系链,但后来又撤销了。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关注动态”对 “信息获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干扰。毕竟,在目前看来。用户上微博的第一需求优先级仍是"信息获取",第二才是“人际沟通”,不能因为第二需求点而对第一需求点造成干扰。

  • 费曼老先生

    费曼老先生 (找自己。) 组长 楼主 2013-05-02 00:37:09

    对,是的。后来想了一下。确实有第三种场景的出现,就是你说的“表明态度”。“转发数”并不能代 对,是的。后来想了一下。确实有第三种场景的出现,就是你说的“表明态度”。“转发数”并不能代表“信息认同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赞”的存在是有一定意义的。问题是:目前微博在“赞”这个功能上的反馈机制处理的权重低于“转发”和“评论”,对用户形不成很好的心理激励。至于产品价值,是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的。 随便说一句。微博在[媒体]和[社交]之间寻找平衡点。微博一度在 newsfeed上出现“关注动态”,无疑是在产品上帮用户更好地形成关系链,但后来又撤销了。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关注动态”对 “信息获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干扰。毕竟,在目前看来。用户上微博的第一需求优先级仍是"信息获取",第二才是“人际沟通”,不能因为第二需求点而对第一需求点造成干扰。 ... tony

    想起个好例子,在豆瓣里这个赞和转发就并存得挺好的:P

    对于信息获取和关注动态两者冲突,赞同观点。我原本就一微博只想关注资讯,后来有碍于情面也有出自关心,互粉了一些好友,所以使用效率很低。后来学了骡子的方式,开两个微博,一社交、一信息,爽快多了~

    反馈的权重这该怎么理解?

  • tony

    tony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蚯蚓 2013-05-04 10:46:34

    想起个好例子,在豆瓣里这个赞和转发就并存得挺好的:P 对于信息获取和关注动态两者冲突,赞同观 想起个好例子,在豆瓣里这个赞和转发就并存得挺好的:P 对于信息获取和关注动态两者冲突,赞同观点。我原本就一微博只想关注资讯,后来有碍于情面也有出自关心,互粉了一些好友,所以使用效率很低。后来学了骡子的方式,开两个微博,一社交、一信息,爽快多了~ 反馈的权重这该怎么理解? ... 费曼老先生

    指 “赞”的反馈 没有像“@”“评论”等那样放在通知栏里。

  • 费曼老先生

    费曼老先生 (找自己。) 组长 楼主 2013-05-04 11:35:30

    指 “赞”的反馈 没有像“@”“评论”等那样放在通知栏里。 指 “赞”的反馈 没有像“@”“评论”等那样放在通知栏里。 tony

    赞个,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好细节

  • tony

    tony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蚯蚓 2013-05-05 12:37:43

    赞个,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好细节 赞个,这是个值得思考的好细节 费曼老先生

    豆瓣日记的 “喜欢”和“推荐”怎么去理解? 往往“推荐”的心智模型是基于“喜欢”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