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兴趣不多,除了旅游爬山游泳就是泡图书馆了,一失一得吧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社会契约论》看完没啥印象,强迫阅读真不是好事。《忏悔录》太长,《遐想》正合适,最喜欢漫步之八。 这个家伙生前臭名昭著,死后功勋卓著,时间还算公正。他太敏感,对华伦夫人过于残忍。但是对于一个拿手术刀解剖自己如此详细的人来说,也不太公平,他连自己喜欢SM都说了!
告一段落
王小波。黄金白银没读,只读了沉默的大多数。以杂文而论,估计无出鲁迅之右者,鲁老先生很犀利但一点也不愤,他曾读休谟的人性论、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所以对人性洞察至深。相比之下,王小波,柏杨,李宗吾等人要稍逊一筹。
老王天生爱好自由讨厌束缚,却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这真是一个悲剧,哪怕是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成就。
囤书800多万册,你懂的,要读的加我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464238/
《厚黑学》。中国人很聪明,但是怎么就跳不出那个历史的怪圈呢?因为一个人很难获得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所以我们的问题我们看不清。外国人同样看不清中国的事情,原因是距离太远。真正看明白的是那些学贯东西的大学,比如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李宗吾先生认为中国历史的把戏很简单:脸厚心黑。他还给出了理论证明,算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狭隘的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政治只不过是为了纯粹的利益。如此看来这些掌权者缺乏最基本的政治伦理,也从未想过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官场就变成了一潭死水,生出了朵朵恶之花。 补锅法与锯箭法为书中传授的二法,其实国外早就认真严肃的研究过这些问题——比如养鱼执法便指的是锯箭法——并且提出了应对之道,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官员还奉若圣经并屡试不爽。想当初李老先生写此书的目的是让普通人明白官场的潜规则,使其变成明规则,从而不受欺骗。如果他知道现今的状况真要死不瞑目了。
mark,同是一个理工男爱看杂书的人……不过,感觉楼主文学素养挺高的,我连哲学简史都看不下去,感觉古语太多了,看着头大……只能看看现代白话文……看到楼主,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要继续加油……
咱们作为理科生更要沉住气啊,看闲书要比做数学题轻松多了
《潜规则》《血酬定律》,吴思的代表作。没有细看。同李宗吾先生一样,吴思先生也解读了一下中国历史的把戏,用的是另一个思路。但是相比其他社会学大师比如勒庞比如马克思韦伯,似乎缺点什么,或许是分析框架。 中国的历史细究起来一点意思都没有,中国的哲学被现代人归为心性之学。他们总是在回避一个问题:人性,所以把希望寄托在道德君子身上。我相信一个善良的人,却不相信一群善良的人,因为多于两人就会产生意见分歧好利益纠葛,我们不是要去寻找一个社会的最小公倍数(对于凝聚共识它是有用的),而是要寻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就是中国人的人性,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开出健康之花,灿烂之花。
顶一下
《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大酱缸,真的是大酱缸
欢迎
弗兰克尔。估计没有一个心理学家的经历比他传奇:住进了纳粹集中营还差点挂掉。他强调生命的意义和责任,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最近读时感触颇多,有的时候一本书好不好不在于深奥不深奥,而在于你读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人生阶段。
喜欢历史,而且主要阅读的也是历史,不管是钱穆还是黄仁宇,都喜欢。最喜欢还是司马温公。
为了享受而读书还是肤浅的,毕竟校长去开房也是为了享受,赌徒聚赌也是为了享受乐趣.而读书所能带来的享受甚至还不如后两者.虽然成本要小得多. 读书还是要抱着功利的态度,有所得有所获,才算不枉.光为了享受,读得再多也终是所得寥寥.
豆瓣就是爪了之后,以后也不好找回帖子!!!
我读历史很少,你提到的几本有时间我也借来看看
不甚赞同。目的不同,便不好分孰高孰低,达到目的就行。其次且不说享受有没有高雅之分,也有感官享受物质享受精神享受之分。功利心态不是不好,但人很难估计一件事情的外部效应,事物有时候是相反相成的。
M
更让人无语的是最近还老有人为评分占领豆瓣,唉
各人的价值观不同.以享受为目的的阅读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大的乐趣,而以改进自身为目的的阅读却能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持之不懈.
表示同意,阅读要能带来乐趣。头悬梁锥刺骨,不喜欢不支持
顶一下,看起来楼主读的书都听高端理性的
[内容不可见]
markkkkkkkkkk
终于有人和我兴趣相似了,感冻啊,多聊聊
八完这一类再八一些消遣的书
仰望楼主
你在济南?好怀念在那里的日子
还真是和我喜欢的一样,我是比较喜欢静,所以宅家里时间多,空余时间多
这个社会变化真他妈快,连点共同的记忆都没有。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彼此沟通很困难。 如果一个人以前没读过,现在再读余老师的书,会认为写的真心不咋地;但是如果一个人以前就读过呢?两个群体就开始掐架了。 我高中时读的《文化苦旅》,现在不会再读了,我过去没读过韩寒郭敬明,现在也不会读,。那时的自己不幼稚,现在的自己也不成熟。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要经历的事情,不需要用现在去否定过去。 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论战,不能达成任何共识,毫无意义。
搬个小板凳
《科学说需求》张五常。 今天遇到几个大学生搞图书募捐,一个女生长得真心好看,便捐了十几本书,当然这是玩笑话,只是想起了大学时光。 所以翻出了张先生的这本书。老张狂人是也,话说回来有两把刷子的人多半很傲,可以理解。老张的成名作《佃农理论》《卖桔者言》仅翻了翻,他写的科普本微观经济学倒是仔细看了看。 经济学家写伦理学著作是一个伟大的传统,还有就是极少数学公式。现在经济学已经很精致了,这也难怪,大量的引用数学给经济学增添了生命力,要不然几句话讲完了还有什么搞头? 张教授便做了一个复古的尝试,我感觉很好,很喜欢。
楼主学数学的啊,什么专业,什么职业?
是啊,一枚理科男
嗯,专业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一直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直到大三。,所以精力有点用偏了
时间简史、经济学原理之类是否感兴趣?
浙江理工大学的魏同学向临时工开炮了。临时工、庸才、机构臃肿这一切都是帕金森定律的最好注解。 大洋彼岸这一点很值得称赞,无论大小问题,都会认真严肃的研究对待,所以获得了不少真知灼见。
这个理性思维的东东除了天生就是慢慢熏陶得来的。本人其实是挺感性的,读那些枯燥的书完全是自己逼自己,为了解决问题。
我勒个去楼主跟我一个专业。。。苦逼专业唉。。。那你现在什么工作呢。。我开学大四了。。。
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还是考研吧。我另外修了一个经济学,做金融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好像是这个书名。这类书有个特点读完立马精力充沛,但撑不过三四天,现在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书的内容了。 老美的畅销书很有意思:用一大厚本论述一个小观点,读完发现可能几十页就搞定了,尼玛太坑爹了。但有一点,没有抄袭。冲着一点,虽然花费不菲,也算值。
mark
《免费:商业的未来》 毕业后下决心多关心经济类,买了这一本。书如其名,没啥特别的内容。“免费”中国人最吃这一套,但说到底是一种营销手段,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最终要弥补免费的投入,还要获得利润。掏钱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另一时间,也可能是另一群人。 所以可能是:免费商业的未来?
楼主说得挺确切的,因为这本书的名声所以去看了,但是居然没看得下去。。。
我也是这种感觉,前几页很新奇,马上就感觉有点累,加快速度读到后面还挺舒畅。不论如何书中有不少真知灼见,比如可以更好的理解弥漫在我们历史中的&%崇拜问题
从小看书少,工作后开始迷上看书,晚是晚点,不过“BETTER LATER THAN NEVER”。 楼主所列的书很多喜欢的,一些看过,一些也是准备看的,只是工作后看书时间的确有限,业余时间基本都看书了,还是感觉慢,不过读书毕竟是件快乐的事情,慢慢享受未必不是更好。
看来还应该再重新“加速度”读完它~哈哈
读的晚也有读的晚的好处,最起码不被忽悠。上班之后确实时间不好挤,事情多压力大,最关键的是有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很懒很懒了
楼主读书品味还是挺高的,对《高效——》总结我很认同,虽然我也没看过,呵呵。最近在研究萨义德,马内阿,托马斯曼等人,萨义德的《格格不入》挺不错的,但是感觉写上去楼就被我弄歪了,不管怎样,读书没有也不需要目的,为同为爱书的人握个抓~~嚯嚯
惭愧,前两个还要百度,目测都感兴趣。还有格格不入怎么搜不到,
欢迎,相互交流
《货币战争》。 这本小说比盗墓笔记还精彩,扣人心弦,一气呵成,看的是高潮一波接一波。 经济学家:什么,这不是小说是经济学著作?你当我是锤子啊,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历史常识,还有…… 某些投资者:告诉你一个秘密,按书中的方法我挣到钱了,真的。 我:就投入产出而论,书太贵,定价十元以内合适
郎咸平系列。 人多半是为了钱,以此划分可分为穷人和富人。比如穷人包括农民、农民工、普通工人包括大学生等等,富人包括部分官、国企员工、民企老板、白领阶层等等。 既然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便不好公然与人民翻脸,知识分子便分为几类:为穷人说话,为富人办事;为穷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最可恶的是第一类,扒一扒微博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都是大V,超级能忽悠,看看他们的言论除了挑逗粉丝的情绪,毫无正能量。整天让粉丝怀悲愤情绪,自己却在渔翁得利。
当然上面的话不是说郎教授的,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个评价标准。相反我对他印象很好(这两年没关注过)。但是有一点,就像一个人告诉你,中国完了,并且论证的头头是道,问题是知道了又有何用,明天起来还有工作,否则扣工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1848/
《沉沦》。 昨儿很偶然的翻到他的书。很佩服他的勇气,展示了人性中的另一面。在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中,涉及SY,偷窥,野Z等情节,算是第一部心理犯罪小说了。 当然,犯罪谈不上,仅限于念头,全未付诸实施。他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这一切全源于那个积贫孱弱的祖国。 当你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国门时候,国家在你心中可能什么都不是;但是一旦迈出国门,那个强大祖国就是你挺直的腰板,这不是主旋律。
标记一个,借鉴一下有一些好书。
扒几个诗人。
理想VS现实 理想是:他一直喜欢林徽因,于是离了张幼仪,却娶了陆小曼,最后在济南南部山区挂了。 现实是:她嫁了梁思成,醉心于建筑,平淡到永远。 《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文艺女青年,女神。她的诗我却不大喜欢,窃以为其在建筑上的成就要高于文学。还有那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听的起鸡皮疙瘩。 《志摩的诗》。 徐志摩显然很小资,他的西装领带一直穿到最后,从未脱下,他的情诗当然也很赞。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逝于飞机坠毁,如果……,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是其可能的写照,悲乎?喜乎?
那部连续剧中的张幼仪竟然是刘若英演的!难道她不应该演才女林徽因或者是交际花陆小曼??
马克!喜欢楼主的读书态度,很有意思。俺上班一年了,以前在学校很少静心看书,现在工作了,没时间了,反倒开始认真看书了。向楼主学习~
在学校的时候看书比较随意,工作了读书态度比较端正,但确实时间少,事情多,人也有点懒
《舒婷的诗》 领略完她的才情,再看她相貌,唉,最后知道真相我眼泪流下来。当然她不是孤独的,还有琼瑶、张爱玲、席慕容……
看过的书真不少,而且每部都写下感受难能可贵,赞LZ一个!
写得很好啊,比看书有意思
楼主每天有多长时间读书?
有些书看上去挺有意思的。马克下。推荐两部你的最爱。
平时的话也就是晚上坐床头翻几页自己买的书,周末的话会在图书馆阅览室呆半天
好多呀,都看不过来了哦!
哦哦
宅男一枚。曾经不刷微博,不摇微信,不玩游戏,还失恋了,该有多无聊,所以就多翻了几本书
红楼梦,道德经,存在主义哲学。其实说最爱也说不上来,可能每个人最爱的书都该自己书写吧
向楼主学习,多阅读。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